主持人言
欄目主持人:苗啟明
在俄國召開的第19次世界哲學大會,肯定了世界哲學在20世紀末發(fā)生了“人類學轉折”,表明世界哲學開始從人類學高度關注人類問題。此后的歷屆世界哲學大會,幾乎都與“人”有關。第24次世界哲學大會在中國召開,主題是“學以成人”,是典型的人類學問題。而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而言,有學者在世紀之交總結道:50年來走了一條由本體論范式、認識論范式到人類學范式的發(fā)展道路,并且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本就是一種“人類學范式”的哲學。那么,馬克思哲學的人類學范式是怎樣的呢?
其實,早在19世紀上半葉,馬克思就參與并完成了德國哲學的人類學轉向。當叔本華反對以絕對理念直接解釋世界,提出應根據人的生命特性即意志來解釋世界,認為萬事萬物的本質在于其意志時,哲學就由本體論、認識論轉向了以對人的理解來解釋世界的人類學方向。接著是費爾巴哈,以對自然性的感性的人的理解,來解釋宗教世界以及絕對理念世界,在唯物論基礎上推進了德國哲學的人類學轉向。馬克思正是在這時走上哲壇,他直接遇到的最高哲學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對人的理解來把握世界。對此,馬克思一是指出“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通過自己的感性實踐活動把握對象世界而生存的存在物。二是指出人對世界的理解即世界觀,是建立在人自身的感性實踐活動之中的。因而他明確要求要從人的“主體方面去理解”“對象、現(xiàn)實、感性”即人的對象世界,形成世界觀。但這絕不僅僅只是對人類學世界觀的確立,而更是以對人的理解來把握世界的作為第一哲學的人類學哲學的確立。人類學哲學就是通過對人的人類學特性的把握,來構建關于人類生存發(fā)展運動和如何把握世界的新哲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馬克思完成了德國哲學的人類學轉向,開辟了作為第一哲學的人類學哲學(它和哲學人類學不同,它是人類性的哲學而后者是哲學性的人類學)。
當代的世界哲學再次發(fā)生的人類學轉向,表明人類世界已開始進入人類學時代——即全人類和平共存協(xié)同發(fā)展的時代,全人類的問題需要哲學家們來共同關心。中國提出的“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的大政方向,為全人類走向人類學時代提出了發(fā)展大綱。那一向未被認識的馬克思的人類學哲學,恰恰是最關心人類世界的人類學發(fā)展的哲學。這就是我們開發(fā)這一哲學和開展這一討論的現(xiàn)實原因。我們希望,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開創(chuàng)的這一超越他的時代的新哲學,在全人類艱難走向人類學時代的今天,能夠發(fā)揮它的世界歷史引領作用,推進人類世界的人類學發(fā)展。本期發(fā)表的兩篇論文,是這一目的的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