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縣區(qū)程江鎮(zhèn)中心小學
廖球瑛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當教師把一個任務交給學生,就是對他們極大的信任,這本身就會帶來開拓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學生資源實實在在地由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經驗、已有的知識等構成,學生自己是這一資源的主人。依靠學習資源來進行教育,就會變得更有潛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個重要資源,他們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為教學所用。在教學某個知識點或某一環(huán)節(jié)時,放手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舉一些例子,不僅可以使學生較好認識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豐富他們的課余知識。如我在教學“萬以內的數”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去收集“萬以內的數”的資料。事實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讓任何一個老師都無法猜測:萬里長城萬里長、珠穆朗瑪峰高8844米、家電的價錢超過1000多元等等。學生在收集資料和小組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讀、寫這些數,可以說不學先會了。
在收集資料時,學生不僅能將生活中常見的、常用的數據收集回來,而平常不常接觸的、比較抽象的,學生也能盡量地去想辦法解決。如教學“厘米”“千米”這兩個長度時,對學生來說,要建立“1厘米”“1千米”的初步概念比較困難。然而,在學習這兩個知識點之前,我試圖讓他們收集相關的資料,他們完成的作業(yè)使我感到很欣慰。如大約“1厘米”的物體有:拉鏈頭、雙面膠的寬度,橡皮擦的厚度,拇指甲蓋的寬度等等,有的學生找不到,他就用鉛筆芯、吸管剪成1厘米長的小段。又如教學“千米”前,學生收集到關于千米的資料:1千米、1000米、1千米也是1公里,“千米”也是用來測量較長物體的度量單位。另外,有很多知識是超出課本內容的,如“千米”的英文縮寫為“km”,飛機跑道大約5千米,1千米=1000000毫米,公路路標是以“千米”為單位的等等。
從學生完成的課前預習作業(yè)可以看出,他們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已經理解甚至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與此同時他們接觸的知識要比書本上的知識多得多。放手讓學生去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恰恰是“先做后學”的充分體現,從而達到“不教而學,教少學多”的目的。
教材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教材做出相應的處理,即“以學定教”。比如:在學習“千以內數的加減法”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學生已有100以內數加減法作基礎,對千以內數的加減法有所領悟、有所超越,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我利用“舉例子”的教學方法去處理教材。
1.讓學生編文字題
課前布置學生回家每人編一道加法或減法文字題,然后在小組討論并推選一道題,在全班討論。
2.分析總結計算方法,將學生編出的算式投影出來
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你認為這些算式哪道最容易哪道最難,說說理由,并請小組代表發(fā)言。根據學生的意見再將算式歸類:不進位的、進位的或不退位的、退位的。雖然學生的有些表達不是特別準確,但是從他們的發(fā)言中,我覺得他們確實都懂了,老師也就無須再多講了。
另外,通過上這節(jié)“舉例子”的課,我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在編題時都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找出身邊的數學,還能有效地把加減法和文字題的學習整合在一起,讓學生接觸到的文字題的數量會大大超過傳統(tǒng)的文字題。總而言之,我認為用“舉例子”這種歸納的教學方法,要比傳統(tǒng)的“按知識點講解”的那種演繹的教學方法,效果要好得多。通過學生的努力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得到更深刻的體驗和知識。每一個人,哪怕作為老師,所經歷的所想的事情也是有限的。我深信學生所能觀察和體驗的事物,就是他們學習知識最好的資源,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資源、充分利用這個資源。
“送學生一個信任,學生還你一個奇跡?!睂W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是帶著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進入課堂的。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自由發(fā)揮的舞臺,自由展示的天地,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他們的個性得到發(fā)展,思維得到釋放,思想得到了升華。生本教育的理念,時刻提醒我正確地去認識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和容納學生的自我存在,依靠學生的自我去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放手讓學生去做,放心讓學生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