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利
?
墨子:全世界第一個“雙師型”教師
徐平利
(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職教所,廣東 深圳 518055)
從職業(yè)教育視角看,墨子可謂全世界第一個“雙師型”教師?!赌印愤@部經(jīng)典寫出了墨家學說的平民主義觀念和實用主義思想,散發(fā)出重技術(shù)、近勞作的“職業(yè)教育味”。墨子非常重視實踐經(jīng)驗和親身體驗,認為有用即是美,強調(diào)技術(shù)要堅持“夠用原則”。墨子哲學是勞力大眾的哲學,墨子學校及其“學徒制”充分體現(xiàn)了職業(yè)教育精神。
墨子;平民;工匠;職業(yè)教育
哲學家自古瞧不起工匠和農(nóng)夫,這是精英與庸眾的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中外概莫如此。直到200多年前,西方哲學家盧梭開始醒悟,他說:“像農(nóng)夫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钡牵?500多年前,中國卻有一個人,他既做大匠人,又做哲學家;既做木工師傅,又做教書先生;既拿墨斗做活,又弄文墨寫作;既精于制造器械,又懂得物理學和知識論。這個中國人叫墨翟,世人尊稱為墨子。用當下職業(yè)教育的說法,墨子是全世界第一個“雙師型”教師——既是匠師,也是學師。
墨子出身平民,言義而行、知行合一,他的“言”源自行動經(jīng)驗,對于工匠與農(nóng)夫來說,“一盎司經(jīng)驗是勝過一噸理論的”。因此,墨子擁有眾多的平民粉絲和門生。
墨子既是邏輯學家,又是科學家;既是思想家,又是實踐家;既是名師,又是實師;既是義師,又是利師?!督?jīng)上篇》:“義,利也?!边@里的“利”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財富,而是“實際利用”。墨子說,凡事有利于實用的事情和行為,都屬于“義”。他的“義”講的正是君子的德行,這是符合貴族精神的。
墨子是第一個倡導“知行合一”思想的哲學家,但是他的“知行合一”和后來的王陽明不同,后者的落腳點在“致良知”,而墨子的落腳點在“實用”——凡事用則立,不用則廢。
墨子是第一個實用主義哲學家,僅僅從“實用” 的哲學性這個角度說,后來的美國哲學家杜威和他是相同的。杜威的學生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對墨子贊賞有加,他認為墨子代表了中國科學哲學精神,甚至認為,中國古來哲學除了墨家,都“不講耳目經(jīng)驗,單講心中的理想?!雹?/p>
墨子不只會“勞力”,他也善于玩邏輯和辯論。通常,邏輯學和辯論術(shù)是那些王公貴族吃飽了飯才玩的東西,但是講究實用主義的墨子居然也玩,還發(fā)明了一套玩法(三表法),這就讓貴族們不得不折服。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柯林斯說:“《墨經(jīng)》,它是整個中國歷史中理性主義邏輯學發(fā)展的高峰?!雹?/p>
墨子能夠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雙師”,與他的出身有關。春秋戰(zhàn)國的中國社會分為三個階級:貴族、平民和家奴。墨子出身于哪個階級?已知的歷史資料上沒有記載,現(xiàn)代人只能推斷,有人說是貴族,有人說是平民。我贊同墨子出身于平民這個說法。理由如下:
(1)墨子是個木工匠人,而且有機會讀書,這說明他不是一般貧民,很可能是“工官”的后代。“工官”是官府里的工頭或者大師傅,類似于現(xiàn)在政府部門的司機班班長、水電組組長等等,雖然沒有貴族身份,但是他們也是“正式工”。他們流落民間后,因為技藝超群而很快成為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墨子是工官子弟,思想又和平民一致,成為領袖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2)從墨子的婦女觀也可以推斷。輕視女人是當時的貴族精英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于貴族來說,女人就像男人身上的裝飾品或者胯下的駿馬,只是英雄的炫耀品。但是,墨子主張人人平等,反對輕視任何人,所以身為平民的墨子不像貴族那樣以“禮節(jié)”為大,而是為平民生活做打算,強調(diào)把節(jié)儉放在首位。
(3)《墨子·貴義》記載,墨子去楚國游說楚惠王,楚惠王不見,派大臣穆賀來接待。穆賀對墨子說,雖然您的道理很好,但我們大王可能說您這是“賤人之所為”而不用。在周代,所謂“賤人”就是庶人,即平民老百姓(百工、商賈)。墨子也承認自己是“賤人”,因而舉例說明“賤人有為”,比如伊尹是天下的賤人,但是商湯王驅(qū)車去拜訪他③380。
墨子出身于平民,從事于“賤業(yè)”(當時耕種、手工、經(jīng)商皆屬賤業(yè)),是個木匠?!敖场边@個字由“匚”和“斤”兩個字組成,是會意字。按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匚”字乃“受物之器,象形;“斤”是造器工具?!敖场钡脑饩褪恰澳竟ぁ?,后引申為凡工之稱??梢?,墨子從事的是“形而下器”。但是,當時的學者無論出身和主張多么相異,都沒有因此而鄙視和排斥工匠,也沒有因此而貶低和侮辱墨子。儒家學者批判墨家很尖銳,卻也不拿“工匠”對墨家學者做人身攻擊。
不僅如此,工匠在古代被賦予了一種可貴的精神,比如后羿射日、高山流水遇知音、和氏璧、百里奚……儒家除了認為工匠不能做君子之事外,總體上持肯定態(tài)度。孟子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孟子·告子上》)荀子說:“百技所成,所以養(yǎng)一人也。”(《荀子·富國篇》)
墨子是工匠,但他心靈手巧、孔武有力,而且勤于學習,自小就弄懂了當時已經(jīng)頗有影響的孔子儒學(《淮南子·要略》說他曾求學于孔門)。所以,墨子也掌握了“形而上學”。這是勞力與勞心的完美統(tǒng)一。勞力與勞心的統(tǒng)一是人類的天性,是自然之美,而把兩者分開只是利益競爭的需要,讓人從此陷入自我異化的深淵。法國當代哲學家斯蒂格勒在其《技術(shù)與時間》中說,器具性是人固有的,技術(shù)是人存在方式,超越技術(shù)之外的人性不可能。把手工置于低層次是人走向工具性的開始,即人最終反被低層次的技術(shù)所掌控④。
出身不同,取向相異。貴族出身的孔子擅長“繁復禮儀”,而工匠出身的墨子則“精于制造器械”。力圖傳播貴族精神的儒家學派大搞“精英教育”,代表下層之務農(nóng)工者的墨家學派則大搞“職業(yè)教育”。必須要說明,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墨子搞“職業(yè)教育”,是指他的平民主義精神和實用主義思想。彼時,并無現(xiàn)代意義上的職業(yè)教育概念。而且,墨子學校培養(yǎng)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本質(zhì)上和儒家所謂“精英教育”是一樣的,在那個時代都屬于少數(shù)人才能享有的“自由教育”。這里所謂“職業(yè)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不同,僅僅是為了說明兩者分別代表的平民主義與貴族主義、實用主義與道德主義的斗爭。馮友蘭說:“儒墨雖不同,而皆為賣技藝才能之專家,有權(quán)力者皆可以臨時用之。如一時無人用之,則即有失業(yè)之象⑤?!?/p>
有自由就有競爭。墨子成長時,發(fā)現(xiàn)孔子辦學影響很大,于是求學于儒家。但是,墨子對儒家推崇繁禮甚是反感,了解越深入,反感越強烈。于是墨子決定自設學堂,在批判儒家主張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自己的門派。不可避免地,墨子的“職業(yè)教育大軍”開始向孔子的“精英教育高地”發(fā)起攻擊,墨家學派和儒家學派發(fā)生了激烈論戰(zhàn)。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最偉大的“文斗”:俠士與儒士的較量、工匠與貴族的較量、科學技術(shù)與人文藝術(shù)的較量、實用主義與尚美主義的較量。
墨子撰寫檄文《非儒》,專門嘲諷批判孔子及其儒家。在這篇戰(zhàn)斗檄文中,墨子表明如下立場:
儒家言行不一,講仁義卻很偽善;墨家言行一致,講公義又很誠信。
儒家的繁文縟節(jié)都是務虛,既浪費又擾民;墨家主張簡潔務實,既節(jié)用又為民。
儒家的愛有親疏之別,墨家的愛是平等博愛。
儒家空談理想,墨家腳踏實地。
儒家認為富貴在天,于是姑息養(yǎng)奸;墨家主張富貴在己,因而勞動致富。
儒家只要“應該怎樣”,只問“其然”如何;墨家但求實際行動,刨根“所以然”。
儒家單講人文精神和價值判斷,墨家追捧科學理性和事實邏輯。
儒家重藝術(shù)輕技術(shù),墨家重技術(shù)輕藝術(shù)。
儒家希望樂而忘憂,墨家要求不忘受苦。
儒家不事鬼,但問己;墨家有鬼神,可仲裁。
儒家看動機不管結(jié)果,墨家看動機更看結(jié)果。
由此可見,墨家與儒家的人生觀、價值觀鮮明對立??!在當時,墨子已經(jīng)門生眾多,聲勢如日中天,所以對先行一步、辛苦經(jīng)營的儒家門派造成了很大壓力。當然,儒家弟子必須要為已經(jīng)去世而無法爭辯的孔圣人復仇,比如孟子就大罵墨家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簡直是“禽獸之道”。我們不管兩家在2500年前的這場爭論孰是孰非,但以職業(yè)教育視角來看,之所以評價墨子思想具有“職業(yè)教育味”,是因為它重技術(shù)、近平民。
上古時代的“技術(shù)”叫“技藝”。官府的工匠都是有“藝”之人,所以叫技藝之官。莊子《天地篇》:“能有所藝者,技也?!蔽蚁耄^“藝”一定是附加在“技”上面的“裝飾”,既是有物的裝飾,也是有行為的裝飾,所以在官府里工匠給王宮貴族每次獻“技藝”都是一次表演,比如“庖丁解?!?。但是,儒墨道三家對于“技藝”的處理各不相同:莊子將“技藝”深化為“道”(技進乎道);孔子將“技藝”發(fā)揮為“藝”(游于藝);墨子卻將“技藝”之“藝”廢除了,單單留下了“技”,他認為實用性決定了技術(shù)堅持“夠用原則”,而違背這一原則的所有裝飾美化都是奢侈和浪費。他說:
是故古者圣王制為節(jié)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敝T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
墨子也像孔子一樣,借古之圣王做論據(jù),但是結(jié)論恰好相反,一個是“藝術(shù)之禮”,一個是“技術(shù)之用”。墨子的實用技術(shù)肯定是貼近平民的,因為平民不像貴族那樣有錢有閑可以裝飾美化,他們需要“節(jié)用”。然而,墨子的“節(jié)用”是沒有藝術(shù)趣味和審美意義的“夠用即止”,而且要求大家都做苦行僧,這其實已經(jīng)違背了人類文明進化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無法長久。
比較而言,孔子的重義輕利思想用現(xiàn)代眼光看也很極端,但是它正是當時農(nóng)業(yè)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這是由人類早期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jīng)Q定的。當人類進入工業(yè)化生產(chǎn)方式的時候,就必須打破重義輕利的觀念。事實上,工業(yè)革命發(fā)生以前這種觀念就已慢慢轉(zhuǎn)變了,西方最早是從16世紀初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開始的,中國最早是從17世紀末的思想家黃宗羲開始的。但是,當技術(shù)創(chuàng)新主導了工業(yè)社會的財富集聚速度后,“重技輕藝”和“重利輕義”觀念悄然而至,并且很快就掌握了話語權(quán)。因此,重新想起墨子的“重技術(shù)”思想,很多人也許倍感遺憾,覺得如果當年搞“獨尊墨術(shù)”,那中國早就是工業(yè)強國了。
墨子是技藝高超的匠師。按照當時禮制,地位低下之工匠無需教育,然而,墨子卻沖破禮制,偏給底層大眾辦教育,終于辦得轟轟烈烈。墨子又是極為成功的學師。他采取“師徒制”辦學思想,與學生建立師徒關系,學生稱他為“巨子”。如果說孔子學堂注重對學生實施道德約束的話,那么墨子學堂則實施的是嚴明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師傅和徒弟、老師和學生、領導和下屬無貴賤之分。墨子用木匠做工有規(guī)矩比喻天有天則、人有準則,做事要有規(guī)則。
除了制度嚴明之外,墨子“師徒制”辦學思想還包括以下幾點:(1)實踐和體驗是第一位的;(2)吃苦耐勞且勤儉節(jié)約;(3)大公無私且樂于奉獻;(4)知人善用和因材施教;(5)超強的主動性和執(zhí)行力;(6)不為享受而工作,不為炫耀而賺錢;(7)增加財富是為民謀利,于民無用的事堅決不做。
梁啟超評價墨子像是個小耶穌,胡適對這種評價也深以為然,因為墨子為了信仰而犧牲自己、功績很大卻非常謙卑。耶穌帶著12個門徒傳福音,在獨裁專制的羅馬帝國很受逼迫。墨子的徒弟有300多人⑥,門徒眾多而且可以直接游說國君,這與中國當時的寬松大環(huán)境很有關系。因此,教育哲學家杜威有個很好的總結(jié),即教育的良好效用必須在民主主義環(huán)境中才能實現(xiàn)。
除了好環(huán)境,“師徒制”要倡行,首先要有好師傅,師傅不僅技藝高超,而且德性良善、性格堅毅、信仰堅定。墨子吃苦在前,放棄享樂,兼愛天下,他深深地感動和吸引了追隨者,“像他的大弟子禽滑厘,最初受業(yè)于大儒子夏,后來因感佩墨子的精神,改投墨子門下,成為奉行墨家精神最篤實的弟子?!雹弋斎?,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墨子行義而忘我,他的學生“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大徒弟禽滑厘三年磨礪自修,苦得連墨子都心疼了?!皫熗街啤币?,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不能自私自利,而要積極奉獻?!澳蛹鎼?,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他的弟子簡衣縮食,為團隊做奉獻。這一點對于當下高校的“導師制”是個批判,導師利用學生為自己“做項目”、“撈外快”已經(jīng)見慣不怪了?!皫熗街啤币校仨毎颜\信放在根本位置上。墨子講信行義,他認為沒有誠信,就不是君子,公平正義就不存在,法律制度也是空談。在《墨子·修身》中,墨子說:“言不信者行不果。”意思是,說話不講信用的人,他的行動就不會有結(jié)果。還說:“行不信者名必耗。”意思是,行為不誠信的人,他的名聲必然敗壞。墨子的“師徒制”帶給我們的啟示還有:明確學習目的——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行義”;學會做事——量力而行;學會生存——言行一致。在《墨子·公孟》中,這些啟示被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有個人常在墨子門下走動,身體強健,思維敏捷而通達。墨子想讓他跟隨自己學習,就說:“你且跟我學吧,我以后舉薦你去做官。”那人受到好話的鼓舞,學習了一年,就向墨子要求舉薦他做官。墨子說:“我不舉薦你去做官。”學習是為了行義,“現(xiàn)在你在行義,我也在行義,難道只是我一個人嗎?你不學習,那么別人就會恥笑你,所以勸你學習?!雹?98
有幾個弟子向墨子稟告,想要學射箭。墨子說:“不行。聰明的人,一定要估計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做到,而后從事某種事情。”③398
告子對墨子說:“我能夠治理國家,管理政務?!蹦诱f:“所謂政務,要口能講說,還要能身體力行。如今你口能講說,卻不能身體力行。這樣你本身就自相矛盾了。你不能管理自己本身,怎么能治理國家政務?你且不要說了,你本身已經(jīng)矛盾了?!雹?00
需要指出,“師徒制”也有陷阱:保守、僵化,對新技術(shù)新思維缺少敏感性,不愿意共享技術(shù)和資源,跨行業(yè)能力不強。墨子在《尚同》中闡述了他的“治國理念”:建標準、打報告、重賞罰。這其實是一個封閉、保守和專制的管理體系,為了維持這個體系,人們彼此監(jiān)視和防備,而墨子理想中的自由、創(chuàng)新和信任是建立不起來的。
對于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雙師型”教師的意義在于:使教育變得富有生活氣息,使理論變得鮮活靈動,使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盡可能趨近。在職業(yè)教育教學活動中,實踐與體驗是其主要內(nèi)容,具有核心意義。
墨子非常重視實踐經(jīng)驗和親身體驗,他認為沒有經(jīng)驗就不會有科學知識。墨子首先是一個實踐家,然后才是理論家,他最鄙視那些口若懸河卻從不行動的人,所以他的偶像是有勇有謀且沖鋒在前的大禹。他說:“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币馑际牵粫照劧鲆晫嵺`的人,即使善辯,也不能使人聽從。
胡適說,墨家的實用主義學說如果發(fā)展下去,可以發(fā)展成為中國的“科學哲學”,但是因為莊子一派的懷疑主義、儒家和法家的狹義功用主義、專制的一尊主義等等原因而消亡了⑧。無論什么原因,墨家消亡了屬于事實,“務言而緩行”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風尚屬于事實。因此,當中國在以科學哲學奠基的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跑道上起飛時常常感到翅膀沉重。
說回職業(yè)教育。墨子哲學對于職業(yè)教育的意義就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和體驗、體驗、再體驗,在這里,墨子的實踐是勞力大眾的、源于生活的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進一步說,墨子的實踐哲學的內(nèi)核是“體驗”。
在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中,體驗比實踐更為重要,而且越來越重要。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概括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教學特征的話,我認為就是“體驗”二字。體驗不同于實踐,它是主體對外界信息從被動接納狀態(tài)進入了進攻狀態(tài),它不只是聽覺和視覺器官的活動,而是全身所有器官的總動員。比如,你不是知道了要做什么才去做,而是因為你做什么的時候發(fā)生了新的感受,在這里,做事的過程就是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們不能把體驗單純理解為“行動”或“實踐”,“體驗”具有更為豐富的心理學意義。當下這個時代,做事的性質(zhì)就是體驗性、個性化、去中心、無權(quán)威和彼此交互,在權(quán)威和專家指導下的那種“貴族式實踐”已經(jīng)沒有市場了。
我們來看看墨子實踐哲學的知識論:
知。傳受之,聞也。方不彰,說也。身觀焉,親也。
這段話來自《墨子·經(jīng)說上》,意思是,知識來源于“聞”(別人傳授)、“說”(邏輯推測)、“親”(親身體驗)。
在《墨子·非命上》中,墨子提出了判斷知識正確與否的三條標準:一是過去的經(jīng)驗(“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是當今眾人的經(jīng)驗(“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三是自己的親身體驗(“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在墨子看來,知識來自于傳授、推論和親身體驗三者的綜合,其中,親身體驗是知識形成的落腳點。而在判斷知識的三個標準中,全部是圍繞經(jīng)驗和體驗進行的,首先要在大量經(jīng)驗材料的基礎上,再加以綜合、總結(jié)、歸納,最后經(jīng)過檢驗作出判斷。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墨子的知識論是“體驗論”。體驗論否認“惟手熟耳”的“操作知識”,也否認純思辨的“思想知識”。
墨子的知識論在古代教育中是具有顛覆意義的。古代教育之所以叫“自由教育”,是因為頂層設計者認為,只有閑暇才能出學問,而忙于勞作的人不自由,邊做邊學是不可能的,也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因此,墨子如此突出地把做與學結(jié)合起來,這在做學分開、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是不可思議的,即便今天也很了不起。試想,哪個學校的教師敢于把親身體驗放在教學的首位?
看來,墨子可真是一位絕頂“雷人”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難道他是神奇的時空穿越者?
毫無疑問,墨子的教育哲學非常超前,對于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很有幫助。比如,墨子強調(diào)效用原則,沒有實效的做事都是勞民傷財,那么企業(yè)經(jīng)營和產(chǎn)品制造講效益,職業(yè)院校和企業(yè)合作也必須建立在實效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空談。再比如,墨子哲學強調(diào)“節(jié)用”、“貴義”和“修身”,這些東西賦予職業(yè)教育以精神內(nèi)涵,超出了浮于職業(yè)教育表層的就業(yè)追求。很多人認為,職業(yè)教育即是就業(yè)教育,因此“高就業(yè)率”是職業(yè)教育的生命線。但是,“就業(yè)”為什么?高職院校似乎不再追問,就像中小學不再追問“升學”為什么一樣。墨子說,勤奮、節(jié)用、奉獻、公義這些是讓靈魂依附的東西,是人類不同于動物生存的意義所在。因此可以說,單單追求“就業(yè)率”的職業(yè)教育是缺乏靈魂的軀殼。
在墨子哲學中,工作與賺錢不是為了炫耀,炫耀是節(jié)用的大敵。墨子的哲學思想與西方的新教倫理非常相似,遺憾的是,新教倫理逐漸與西方人的理性精神融為一體,而我們卻似乎把消亡的墨子哲學復生為江湖義氣,主流社會的文化精髓已經(jīng)是儒法雜交的功利主義了。
秦漢以后,中國正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中是沒有墨子地位的,當然國家教育制度也不可能給墨子哲學安排座位。所以,秦漢以后所形成的統(tǒng)治模式是“外儒內(nèi)法”,文化傳統(tǒng)是注重形式美、喜歡高大上、追求形象工程。
墨子最反對外部華麗而無實用價值的東西。古人都講“道”,但是道道各不同,孔子的“道”指“仁德”,莊子的“道”是天人合一的大美,而墨子的“道”是“實用”。墨子和莊子一樣,也追求技兼于道,但是莊子關注勞動的美學價值,而墨子關注“道”的實用價值。比如,“庖丁解?!钡墓适拢谀舆@里可能變成:解牛像過秤一樣均勻,可以實現(xiàn)絕對的平均分配;解牛沒有一絲一毫的浪費,可以使牛肉得到絕對使用。
在墨子的思想世界中,有用即是美,離開了“用”的所謂美是不存在的。當然,墨子并不是完全否認音樂之類的形式美,他在《非樂》里說圣王也有音樂,但是極少。墨子只是采取了一種絕對主義的方式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有感而發(fā),這種感受與老子的“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一樣,墨子并不認為音樂不好聽、色彩不好看,而是認為它們對改善民生沒有什么好處,應該取締。由此造成的結(jié)果是,人生即受苦。
墨子的實用主義和絕對主義認知方式,對于發(fā)展工業(yè)化初期的職業(yè)教育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制造業(yè)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是形式美,也不是個性化,而是在規(guī)模化生產(chǎn)車間里“好用”。但是在信息化時代,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豐盈了,對于形式美和個性化的追求也越來越多,如果職業(yè)教育思想還停留于“有用即美”的階段,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墨子哲學是勞力大眾的哲學,墨子學校是貫徹職業(yè)教育精神的學校,可惜,墨子哲學和墨子學校像是歷史星河中的一顆彗星,閃爍而過。做個假設:假設中國漢代推行的政策是“罷黜百家,獨尊墨術(shù)”,那么如今的中國文化會是什么樣態(tài)?科學理性主義?國家功利主義?工匠政治文化?或者,工業(yè)革命最早發(fā)生在中國?而職業(yè)教育學校也最早遍布于中國大地?
假設當然不會成真,即便成真,也難以產(chǎn)生科學理性主義和基于工業(yè)革命的資本主義,卻有可能產(chǎn)生平均主義的“工匠政治”。
在《墨子·尚同》中,墨子全面論述了他的“工匠政治”,這是一種理想主義色彩很濃的制度設計:天下兼愛,絕對的平均主義,拒絕所有的裝飾品,全民練武,準備戰(zhàn)斗,一切為了國家而奉獻。墨子是大集體主義者或者共產(chǎn)主義者,他的工匠政治屬于大公無私的烏托邦。
這種政治必須靠全民自覺執(zhí)行才能美好,否則很容易從集體主義走向極權(quán)主義。但是,人有自私本性,誰會自覺奉獻一生呢?所以,墨子設計了一整套下級絕對服從上級的強權(quán)體制(就像他的師徒制組織的絕對服從一樣),最高級的那個王叫“天子”。墨子還給天子頭上安排了一個天的準則,使得天子有制約,可以避免其做獨裁者。墨子說,只有天是尊貴的、最公義的、最聰明的,人在天底下,所有人都一樣平等,除了拜天之外,誰也不要拜,這個觀點和耶穌類同。其實,大部分思想家都承認這個觀點,所以“客觀唯心主義”占了大多數(shù)。
為了使其“工匠政治”有序運轉(zhuǎn),墨子從國家起源上講起,要求推舉賢者。但是,無論出發(fā)點有多么好,墨子的這套設計都必然要導致一君獨裁統(tǒng)治。兩個事例可以證明,一個是其后的秦國制度,一個是古希臘的斯巴達制度。秦國制度依據(jù)法家思想而建,法家思想的源頭在荀子這里,而荀子的設計正是墨子式的。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必須強權(quán)控制:“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奔热惶熳觿菸恢磷?,所以應該由“圣人”來做(類似于柏拉圖的政治家做王)。再看古希臘半島的斯巴達城邦,它的統(tǒng)治者萊克格斯就是個哲學王(雅典城邦的伯利克里和索倫都是哲學王),但這個哲學王建設的斯巴達與其說是“城邦生活”,不如說是“軍事訓練營”。萊克格斯很像是墨子的高徒,雖然他比墨子早了200年,他在斯巴達完全實踐了墨子的政治理想。
今天,我們以職業(yè)教育的視角閱讀《墨子》,不是要建立什么“工匠政治”,而是要更加深入地認識職業(yè)教育的深刻內(nèi)涵——既要明白基于勞力者公平教育權(quán)的職業(yè)教育的“政治意義”,也要警惕職業(yè)教育負效應所能帶來的“政治企圖”。今天,中國制造業(yè)轉(zhuǎn)型很難,但是在職業(yè)教育領域,每年發(fā)布的質(zhì)量報告都認為職業(yè)教育對經(jīng)濟發(fā)展和企業(yè)轉(zhuǎn)型貢獻很大,那么請問:職業(yè)教育的“實效”到底在哪里?我們是不是需要反思:中國職業(yè)教育的“墨子精神”到底在哪里?
①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7.
② [美]R·柯林斯.哲學的社會學[M].吳瓊,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57.
③ 譚家健,孫中原,譯注.墨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④ [法]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shù)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M].裴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35.
⑤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392.
⑥ 《墨子·公輸》:“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薄秴问洗呵铩ぎ斎尽酚涊d:“孔墨之后學,顯榮于天下者眾也,不可勝數(shù)?!庇州d:“孔墨皆死久矣,從屬彌豐,充滿天下?!?/p>
⑦ 周富美.墨子:救世的苦行者[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51.
⑧ 墨子重視實踐,他也批評孔子不重視實踐。80年前,信奉西方進化論而強烈批評儒學流弊的青年胡適很推崇墨子的實踐精神,對孔子很不滿。胡適分析說,孔子的“學思并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有見聞的意思,但主要是讀書學習,學上古之禮樂。不過,也有學者對胡適持不同意見。比如李澤厚就認為,其實這里的“學”就是實踐的意思)。胡適拿出的論據(jù)主要是孔子所說的一系列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我認為胡適當年把中國的落后完全歸咎于孔子,這是極大的偏見??鬃硬皇遣恢匾晫嵺`,而是不以墨子那樣的方式重視實踐,孔子的實踐是“貴族實踐”。孔子也講了很多關于實踐比空談更重要的話。比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但是應當承認,孔子和墨子關于“實踐”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對于孔子來說,恢復上古之學(特別是周公之禮)才是當務之急,因此重在“恢復”而非“創(chuàng)新”,雖然兩者都有實踐,但是“創(chuàng)新實踐”對歷史進步的意義顯然更大。也許正是基于此,胡適才說孔子的尚古讀書的消極思想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只可惜他把‘學’字看作讀書的學問,后來中國幾千年覺得教育,都受這種學說的影響,造成了一國的‘書生’廢物,這便是他的流弊了。”(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9.)
Mo-tse: World’s First “Double-position Teacher”
XU Pingli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ts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world’s first “Double-position Teacher”.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classics that emphasizes populism and pragmatism. It 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 and work labour oriented. Mo-tse advocated practical and first-hand experience. In his point of view, one thing can be viewed as beautiful simply because it is useful and technolog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cy”. Mohism is a philosophy for the general public. Mo-tse’s apprenticeship best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tse; common people; crafts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10.13899/j.cnki.szptxb.2019.04.009
2019-05-16
徐平利(1967-),男,陜西涇陽人,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學、比較教育學。
G710
A
1672-0318(2019)04-00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