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黏膜下大肌瘤屬于常見女性疾病,其肌瘤體積多>30 mm3,病變發(fā)生后極易突入宮腔,甚至突入肌層,或可帶蒂,患者多有月經異常、不孕及經量增加等表現(xiàn)[1]。子宮黏膜下大肌瘤體積較大時,難以完全徹底切除,而且手術期間容易發(fā)生出血與子宮壁穿孔等,這就對手術治療提出了挑戰(zhàn),只有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才能減少治療時間,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術后患者康復[2-3]。宮腔鏡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黏膜下大肌瘤屬于常用手術方案,為了比較二者的臨床療效,我院就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子宮黏膜下大肌瘤患者實施了如下研究與報道。
抽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子宮黏膜下大肌瘤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組對象愿意配合研究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臨床資料完整,確診滿足子宮黏膜下肌瘤診斷標準[4],同時排除不愿意配合研究、盆腔手術史、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病變、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分組方式研究,每組35例。宮腔鏡組:年齡22~59歲,平均(40.4±2.3)歲;病程1~29個月,平均(12.3±2.3)個月;未生育7例、已生育28例;肌瘤直徑(45.23±10.23)mm。腹腔鏡組:年齡20~57歲,平均(40.9±2.1)歲;病程1~28個月,平均(12.2±2.5)個月;未生育6例、已生育29例;肌瘤直徑(45.37±10.12)mm。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生育與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宮腔鏡組 本組患者采取宮腔鏡手術治療,術前2 h采取0.4 mg米索前列醇(濕潤)放入陰道,膀胱注射5%葡萄糖溶液300~400 mL,并實施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者靜脈麻醉。在宮腔鏡引導下將帶蒂的黏膜下肌瘤切開,直到腫瘤包膜,將宮縮素10~20 U靜脈滴注后,從腫瘤外圍切片,鉗出合適體積的瘤體。若患者為無蒂黏膜下肌瘤則直接切碎腫瘤后鉗出。若屬于內突壁間肌瘤,還應聯(lián)合超聲檢查,開展深度切割后取出。手術創(chuàng)面予以電凝止血后留置導尿管,術后積極抗炎、抗感染處理。
1.2.2 腹腔鏡組 本組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全麻后建立人工氣腹,調整合適的壓力,從患者腹部實施4處不同的穿刺,從臍位孔將腹腔鏡頭置入,切開肌瘤體前,將已稀釋的垂體后葉素6 U注入肌壁,將瘤體切開,直到瘤核,同時分離腫瘤后用旋切器將其切成條狀后鉗出,并沖洗腹腔后縫合。術后常規(guī)抗炎與抗感染處理。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時間,并測定治療前后促卵泡激素(FSH)與與雌二醇(E2),實施組間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 22.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宮腔鏡組(P<0.05),見表1。
腹腔鏡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宮腔鏡組(P<0.05),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FSH與E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腹腔鏡組與宮腔鏡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更低,見表3。
子宮肌瘤屬于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也叫做子宮纖維瘤,有報道指出子宮肌瘤在婦科就診疾病中占了3%~5%,而且子宮肌瘤疾病中黏膜下肌瘤約為10%~15%。一旦患子宮肌瘤,不僅會導致患者月經不規(guī)律與經量增多等,嚴重情況下還可能造成患者不孕與大出血等,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6]。本病多采取手術方案治療,但傳統(tǒng)手術操作多為開腹手術,實施肌瘤剔除術或者子宮切除術治療,這種操作下術野比較清晰,操作直觀,而且復發(fā)率低。但是,作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患者因疾病心理負擔重,若操作額外損傷,會加重心理負面情緒,使得治療效果不佳[7-8]。隨著近幾年微創(chuàng)手術不斷發(fā)展與成熟開展起來,宮腔鏡手術與腹腔鏡手術逐漸在子宮肌瘤中有了成熟應用,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將收治的70例子宮黏膜下大肌瘤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宮腔鏡組患者接受宮腔鏡手術治療,腹腔鏡組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宮腔鏡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FSH與E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腹腔鏡組與宮腔鏡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更低。本研究結果與同類研究相似,鄭霞、朱燁學者[9]對收治的112例子宮黏膜下大肌瘤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實施宮腔鏡手術,觀察組實施腹腔鏡手術,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更早、住院時間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術后1個月下肢靜脈血栓、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腹腔鏡手術治療相比宮腔鏡手術治療可取得更好的療效,但是腹腔鏡操作應具備良好的專業(yè)技術,特別是術后縫合,若處理不當,則術后并發(fā)癥較多,極易出現(xiàn)異常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癥,甚至瘢痕子宮等[10]。但相比宮腔鏡手術治療而言,腹腔鏡手術治療操作更簡單方便,創(chuàng)傷更?。皇中g操作對腹腔內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與干擾更小,便于患者術后恢復;對子宮肌層損傷小,不會影響患者的妊娠,對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十分有利,得到認可;術后患者恢復較快,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低,得到有效控制[11-13]。我院近幾年加強了腹腔鏡手術的培訓,使得操作者有熟練的操作技術,確保手術順利完成,未出現(xiàn)術中殘留,使得術后患者恢復更快,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患者更滿意。
表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情況(±s)
表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情況(±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腹腔鏡組(n=35) 65.44±11.04 82.05±10.24 23.94±4.12 4.01±1.24宮腔鏡組(n=35) 66.51±11.23 120.02±14.02 37.45±3.57 6.58±1.29 t值 0.401 9 12.938 7 14.661 2 8.497 2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例(%)]
表3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指標情況(±s)
表3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指標情況(±s)
FSH(IU/L) E2(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腹腔鏡組(n=35) 7.39±1.27 11.28±1.54 68.94±7.23 44.20±5.67宮腔鏡組(n=35) 7.22±1.74 12.85±1.95 69.44±7.19 49.01±6.11 t值 0.095 3 2.031 5 0.102 4 4.012 3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綜上所述,子宮黏膜下大肌瘤屬于比較常見的婦科腫瘤疾病,手術治療屬于常用手段,針對這類患者采取宮腔鏡治療與腹腔鏡治療均有一定的效果,但腹腔鏡手術治療出血量更少,可縮短術后康復時間,并發(fā)癥少,而且可促進性激素正常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