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樂 張靜靜 秦秀芬 南 征
《南征用藥心得十講》一書為首屆全國名中醫(yī)南征教授主持編著,共引用古代文獻290部,是我國名老中醫(yī)臨床用藥傳承專著。該書對南征教授臨床組方用藥記載清晰,所列舉方藥均為南征教授常用方劑,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本文對書中治療消渴相關的方劑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常用藥對、組方規(guī)律、核心組合,以期為消渴的臨床治療和藥物研究提供參考。
1.1 數(shù)據(jù)來源及預處理收集并整理《南征用藥心得十講》[1]中所載治療消渴相關內服方劑,并參考《中藥大辭典》[2]《中華本草》[3]《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對納入方劑中的藥物進行規(guī)范化處理,如“別名”一致(“玄胡”“元胡”統(tǒng)一為“延胡索”)、“復合藥名”拆分(“二冬”拆分為“天門冬”和“麥門冬”)。
1.2 數(shù)據(jù)分析將方劑及藥物名稱錄入數(shù)據(jù)庫,以SPSS 22.0頻數(shù)分析軟件、R型聚類分析方法對納入的藥物使用頻次、藥物的類別、藥物性味歸經(jīng)、藥物核心組合進行分析。
1.3 數(shù)據(jù)庫建立整理《南征用藥心得十講》中治療消渴相關的內服方劑錄入Excel 2007表中,建立“用藥十講數(shù)據(jù)庫”。
1.4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描述性分析方法對藥物進行頻數(shù)分析,采用系統(tǒng)聚類進行分析統(tǒng)計,最終通過統(tǒng)計表得出分析結果。
2.1 《南征用藥心得十講》單味中藥的使用頻次分析共納入方劑65首,所用藥物105味,使用頻次共計693次,其中高頻藥物(使用頻次>15)的藥物共有17味,總頻率達68.88%,具體見表1。
表1 《南征用藥心得十講》處方消渴常用藥物(頻次>15)使用情況
2.2 《南征用藥心得十講》消渴常用藥物性味歸經(jīng)頻次分析見表2。
表2 藥物性味歸經(jīng)一覽表
2.3 《南征用藥心得十講》消渴常用藥物類別頻次分析見表3。
表3 藥物類別統(tǒng)計表
2.4 《南征用藥心得十講》的藥物聚類分析將所使用中藥的頻數(shù)10次以上、總使用率達86.78%以上的27味中藥進行R型聚類分析,通過此方法得到6個關系密切的聚類組,見表4。
表4 藥物聚類分析結果
2.5 聚類分析藥對的結果通過聚類分析可以得出10個常用藥對,見表5。
表5 聚類分析藥對結果
3.1 消渴用藥總則
3.1.1 消渴的病位 南征教授根據(jù)《難經(jīng)·四十二難》:“脾……有散膏半斤”提出消渴病位在“散膏”[5]。散膏者,與五臟密切相關,是人體氣化之樞紐,與脾胃的升降傳輸、肺的治節(jié)宣肅、心的精神調攝、肝的升發(fā)疏泄、腎的精氣開闔、經(jīng)絡的連接、三焦的升降相互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運化和氣血精微的輸布。臟腑精氣運行和輸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一個部分出現(xiàn)問題都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脾虛升清不足,津氣缺少,責之于肺,肺燥金傷,肅降不及,陰火內生,則易發(fā)為消渴;因肺乃嬌臟,與胃同降,胃素喜濕惡燥,故最易被燥邪所累,肺胃肅降不及,火失所斂,則腎水必傷,腎主一身陰,又為津液之根本,故南征教授常言“肺胃久病必及于腎”。南征教授認為消渴病位以散膏為核心,以肺、胃(脾)、腎疾病為主要發(fā)展趨勢,且與五臟均密切相關,治療消渴也多常用藥物歸經(jīng)為肺、脾、胃、腎等臟藥物。
3.1.2 消渴的病因病機 南征教授認為,消渴初期多以陰虛燥熱為多,陰愈虛燥愈盛,燥愈盛則陰愈虛[6]。陰虛則陽盛,所以血不載氣,氣亦不助血行,而致血瘀,血氣不調,血不生津,氣不能推動水液輸布,而致水液代謝失常。所以在其病程演變過程中必須要考慮氣虛、血瘀及痰濕等伴隨因素。南征教授治療消渴堅持清熱、滋陰、益氣為治療大法,多用苦寒甘平之味,少用辛燥大熱之品。
3.1.3 消渴的治療 南征教授常言:“消渴之疾,治一則偏,陰陽兼治則全?!盵7]主張治療消渴應以散膏為核心,以滋陰清熱,益氣生津為大法。滋陰精藥與補陽氣藥并舉,融入活血化瘀之品,以達到對機體動態(tài)的修復。同時強調顧護先后天之本,滋陰重在滋先天之腎陰,益氣重在補后天之脾土,從整體用藥、動態(tài)用藥的角度出發(fā),以達到人體氣血陰陽之平衡。
3.2 常用藥組分析
3.2.1 知母、黃連、生地黃 此三味藥配伍來源于“柳氏方”(《柳選四家醫(yī)案》)[7]。南征教授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多年臨床用藥經(jīng)驗總結出此三味藥配伍使用為治療消渴之核心藥組,臨床效果頗佳。消渴之陰虛燥熱,營血必受其傷。血之源頭在于腎,故重用甘寒無毒之生地黃清以潤營血,其得少陰寒水之精,能填精生髓以養(yǎng)營血之虧。知母秉秋金清肅之氣,同得寒水之精,故上以清肺火,下以滋潤腎水。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肺主治節(jié),為水之上源。肺腎受燥熱所傷,水液代謝失調,故重用苦寒無毒之知母以補腎水之不足,益肺陰之內虛,使肺金清降,腎精得藏。黃連苦寒無毒,善清心火?;饸馔ㄐ?,心者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陰虛燥熱,陽氣有余,必擾于心,相須以清心之黃連,心火清則諸臟腑之火勢必減,陰虛燥熱亦可減輕。三藥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滋陰潤燥、清熱瀉火之功[8]。其中血糖高者重用生地黃;尿糖高者重用知母。
3.2.2 地骨皮、玉竹、枸杞子 地骨皮既走里又走表,實為表里上下皆治之藥,入于肺以清肺降火,入于腎以涼血除蒸。配以玉竹,甘潤能養(yǎng)肺胃之陰,微寒能清肺胃之熱,使其養(yǎng)陰而不滋膩戀邪。參以甘平之枸杞子,三藥合用可清泄上中下三焦之火,滋潤上中下三焦之陰。消渴病在散膏,以肺、胃(脾)、腎為主,故南征教授常用此藥組三焦同治,能取得良效。
3.2.3 人參、黃精、黃芪 黃精上可入肺以養(yǎng)陰潤肺,中可入脾以滋補脾胃,下可入腎補陰填精,上、中、下三焦同調。配伍人參、黃芪補氣藥,更推動黃精的滋補氣陰之力。三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之功,使得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為南征教授治療消渴氣陰兩虛證之常用藥組。
3.2.4 茯苓、澤瀉、車前子 茯苓氣平,秉秋降之金氣,淡滲利水,滲濕而健脾。澤瀉味甘入脾土以除濕,是清熱利水道之藥餌。茯苓、澤瀉兩藥合用利水之力加強,再加之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專降泄,通利小便之功更顯。三藥合用,上滲脾肺之濕,從肺以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使得水道暢通無阻,則小便自利,氣分水濕熱除。南征教授常用此藥組治療消渴水液輸布代謝失常導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癥狀。
3.2.5 佩蘭、厚樸、葛根 佩蘭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厚樸苦燥辛散,秉木火之氣而化,炙用則加強運土而助脾,既能燥濕,又能下氣除滿。兩者相須為用增強化濕除痞之功,既可除無形之濕滿,又可消有形之實滿。再配以葛根升發(fā)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三藥共奏清熱化濕除痞、升陽止瀉之功,對于消渴濕熱困脾所致胃脹、大便稀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
3.2.6 丹參、白茅根、地骨皮 地骨皮甘寒,入肺經(jīng)能清瀉肺熱,入肝、腎經(jīng)善于清虛熱、涼血除蒸。配以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導三焦之熱于小便而去。加之丹參清心除煩、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三藥合用使得涼血而不留瘀。此藥組為治療消渴熱入營血所致斑疹、舌紫暗、小便短赤等癥。
3.3 常用藥對分析
3.3.1 知母、黃芪 黃芪甘溫,質清升浮,補脾益腎,升陽舉陷;知母苦寒,質潤液濃,既升又降,養(yǎng)肺胃之液、潤腎燥。二藥相配伍而用,一溫一涼,溫補涼潤,相輔相成,而有益氣、養(yǎng)陰、升陽之妙用。黃芪與知母伍用,出自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升陷湯。黃芪補肺氣以益腎水之源,使氣旺而水自生;知母滋養(yǎng)腎中津液,使其陰陽不偏不倚,肺臟調和而生水之功益著也。此藥對為南征教授治療消渴之常用藥對,二藥共奏益氣養(yǎng)陰之功用。
3.3.2 黃芪、人參 黃芪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人參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榮養(yǎng)衛(wèi)。兩藥伍用,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人參補中氣,長于生津止渴;黃芪固衛(wèi)氣,善于固表斂汗。兩藥相合,一里一表,一陰一陽,相互為用,益氣之力更宏,共奏扶正補氣之功。南征教授運用此藥對組治療消渴倦怠乏力、動則汗出等癥。
3.3.3 蘇葉、黃連 二藥相配為連蘇飲,見于王士雄(孟英)的《溫熱經(jīng)緯》。其中蘇葉芳香理氣、和胃止嘔;黃連清瀉心胃之火熱之邪。兩藥相配宣通肺胃之氣,使得氣行濕化、苦辛和降、開郁平嘔、行氣止吐。南征教授常用此藥對治療消渴肺胃不和之胃熱移肺,肺不受邪,還歸于胃,以致胃氣上逆之嘔吐[9],臨床效果頗佳。
3.3.4 淫羊藿、生地黃 淫羊藿補腎助陽,強壯健身,祛濕散寒,疏通經(jīng)絡;生地黃滋陰清熱,養(yǎng)血潤燥,生津止渴。生地黃以補陰為主,淫羊藿以補陽為要。二藥伍用,一陰一陽,陰陽同用,為南征教授治療消渴陰陽兩虛證之常用藥組。
3.3.5 五味子、甘草 五味子味酸,本于先天之水,化生后天之木,啟腎藏之水精,滋養(yǎng)肝之津液,則五臟相生,精氣充足。甘草味甘緩急,氣平清熱,兼能解毒,調和臟腑,貫通陰陽。二藥配伍,一酸一甘,酸甘化陰,為南征教授治療消渴肝腎陰虛火旺證之常用藥組。
3.3.6 生地黃、白茅根 生地黃色黑,味厚氣薄,善走血分,功專滋陰涼血,生血益精;白茅根具有透發(fā)之性,亦走血分,以清血分之熱。《本草正義》云:“白茅根,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于燥,又不黏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二藥相伍,相輔相成使得清熱涼血之功更強。對于消渴熱入營血所致口干渴、發(fā)熱、舌絳等癥多常用此藥組進行臨床辨治。
3.3.7 兒茶、川貝 兒茶止血生肌斂瘡;川貝清熱化痰,善于治療肺虛久咳、肺熱燥咳。南征教授用兒茶配伍川貝,研末舌舔服或敷于口腔潰瘍處,以生肌斂瘡,對于消渴陰虛火旺,火性上炎致口舌生瘡且久潰不收有較佳療效[10]。
3.3.8 葛根、丹參 葛根入氣分,輕揚升發(fā),功善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滋潤筋脈;丹參入血分,活血化瘀,化瘀生新,涼血消癰。二藥參合,氣血同治,相互促進,生津通脈,祛瘀生新,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糖,治療消渴陰虛血瘀者最宜。南征教授認為瘀血伴隨消渴病程始終,因此在消渴早期即加入行氣活血之品,旨在“疏其氣血,令其條達”以祛“無形之瘀”而使血脈暢通。
3.3.9 黃連、肉桂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清心熱,瀉心火;肉桂溫熱,擅長補命門之火。二藥參合,寒熱并用,相得益彰,兩藥伍用名曰交泰丸,有瀉南補北、交通心腎之妙用。明代醫(yī)家李時珍曰:“一冷一熱,一陰一陽,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蹦险鹘淌诔S么怂幗M辨治消渴病心腎失交之失眠、心煩、腰膝酸軟等癥。
3.3.10 地骨皮、枸杞子 地骨皮瀉肺火,清虛熱,能清熱泄火而生津止渴;枸杞子入肝腎經(jīng),長于滋腎精,補肝血,為平補腎精肝血之品,《本草經(jīng)疏》言其“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二藥相配滋陰降火之力更優(yōu),南師常用于治療消渴證屬肝腎陰虛而常見腰膝酸痛、眩暈耳鳴、目昏不明等癥者。
3.4 消渴之恒動辨證觀“恒動”意為改變、變化,是指無論是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還是對中藥藥性的認識,都應打破固有的疾病靜止思維,而應靈活動態(tài)地看待,方可在臨床取得療效。消渴病病程演變多呈現(xiàn)出高度的復雜性,這就需要我們準確把握病機的動態(tài)變化進行治療,而不是套用一般的概括性證候和所對應的方藥。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根據(jù)證素的發(fā)展變化來描述疾病的變化,并總結出六經(jīng)傳變的規(guī)律,實際上便是恒動辨證治療觀。葉天士所論述的病邪從衛(wèi)入氣,再到營和血的辨證規(guī)律,也是運用恒動辨證治療觀對疾病規(guī)律的總結。南征教授對消渴病的治療,是根據(jù)其核心病機陰虛燥熱以及氣虛、血瘀貫穿病程始終的基礎上提出益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活血化瘀三法合一。在疾病早期治療即加入補氣藥及活血化瘀藥,同時兼顧先后天之本,滋陰重在滋先天之腎陰,益氣重在補后天之脾土。以動態(tài)把握核心病機的內部規(guī)律為思維方式,以相對固定而又動態(tài)變化的中藥藥組、藥對為施治特點,陰陽同用、寒熱并濟、升降有序,從臨床中不斷豐富中醫(yī)對其基本理論、病因病機、辨證規(guī)律以及治法方藥的認識。
通過對《南征用藥心得十講》治療消渴相關藥物的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南征教授治療消渴病的用藥規(guī)律。南征教授對消渴病的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活血化瘀三法合一,同時顧護先后天之本,用藥多以苦寒甘平之品,少用辛燥大熱之品,堅持恒動辨證理念,對于臨床論治消渴病以及傳承全國名中醫(yī)學術思想均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