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1-0-01
精準教學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教育學家林斯利基于斯金納的行為學習理論提出,主張教學就是提出學生應達到的目標并對學習過程進行控制,訓練、反饋和糾正性補救等措施,從而達到相應目標[1],該方法后來迅速發(fā)展為評估教學方法有效性的框架。但該方法需要精準記錄學生在教室里特定行為和學習表現的次數與時間,繪制每個評估周期學習者的行為頻率,由于數據采集及評估手段的限制,導致了該理論在國外的公立學校未得到普遍的應用[2]。但是,從理論上,精準教學為教學計劃、實施、評價和決策提供一套有判斷力的工具。
一、精準教學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于精準教學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通過檢索相關中文數據庫,以“精準教學”為主題的文章,在2016年前,每年的文獻只有個位數,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在2016年開始發(fā)表(圖1)。精準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關于精準教學的理論及其技術路線的探討,以祝智庭教授的文章最有代表性,他與彭紅超等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精準教學的理論和內涵,并從智慧學習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教學改革對于高效精準教學的推動作用,最后還建立了相應的設計模型,大大的推進了精準教學理論中的發(fā)展[3.4]。其次是,是關于精準教學的實踐,一部分研究者們從教學手段出發(fā),對精準教學理論架構、操作方式并對其價值進行了探討,提出運用大數據技術、交互式微課、翻轉課堂、智能化教學平臺等方式來實現精準教學的策略。另一部分研究者則從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在教師備課、學生預學習、以及整個課程的教學設計入手,進行精準教學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二、精準教學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關于精準教學,一是研究總量偏少,研究者跟進的研究成果不多,每年的文章數量不到一百篇;二是研究范圍較為局限,開展精準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以數學、英語等為主,這與精準教學理論在提出的初期,在數學等教學中成效明顯有關。而對于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課程中關于精準教學的研究則較為缺乏。三是大部分的文獻集中于對于精準教學理論的介紹及其應用探討,真正用于教學的還比較少。但部分研究者的嘗試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實踐,為我們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進行精準教學提供了有益參考。
三、精準教學發(fā)展方向
精準教學關鍵在于數據的獲取與分析,所以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精準教學的可操作性越來越強。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學輔助手段,也為開展線上教學和翻轉課堂提供了平臺,特別是隨著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移動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信息化手段可以實現學習表現自動化記錄及結果可視化呈現,并提高數據采樣頻率,進而提升精準教學的流暢度。而隨著信息技術平臺中大數據的應用,使得教學中學習行為、學習狀態(tài)、學習結果等各類教育信息成為可捕捉、可量化的數字統(tǒng)計,這使得精準教學測量數據更為精準可行。此外,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可以讓精準教學擺脫規(guī)模的束縛,拓展到所有不同類型的課程、甚至從面向班級的實驗教學拓展到面向全校的普及教學。目前廣泛使用的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移動學習APP以及網絡學習平臺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幫助教師完善教學,拓展教學途徑,豐富學生學習方式,使翻轉課堂或者混合式教學等操作性更強,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可以及時采集學生學習信息并進行分析,這對精準教學來說具有重要價值。
總之,精準教學對于教師對學習情況準確把握,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價值,伴隨著教學信息化的潮流,精準教學理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雷云鶴,祝智庭.基于預學習數據分析的精準教學決策. 中國電化教育[J],2016(6):27-35
[2]王玉秀.如何開展精準課堂教學.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J],2016(8):36-37.
[3]祝智庭,彭紅超.信息技術支持的高效知識教學:激發(fā)精準教學的活力.中國電化教育[J], 2016(1):17-25.
[4]彭紅超,祝智庭.以測輔學:智慧教育境域中精準教學的核心機制. 電化教育研究[J],2017(3):94-103.
[5]段沙,周怡.精準教學文獻綜述. 英語教師[J],2017(24):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