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內(nèi)容摘要:《六祖壇經(jīng)》是佛教中國化最高成就的集中體現(xiàn),它的修行觀對修行和個人修養(yǎng)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從其“頓悟見性”的修行觀對《六祖壇經(jīng)》修行的目標、修行方式等問題進行了粗淺的探討。
關(guān)鍵詞:六祖惠能 六祖壇經(jīng) 修養(yǎng)
作為禪宗的經(jīng)典,《六祖壇經(jīng)》(又稱《壇經(jīng)》)在中國佛教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作是“經(jīng)”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因為根據(jù)佛教的傳統(tǒng),只有記敘佛祖釋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稱為“經(jīng)”,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稱為“論”,以《壇經(jīng)》冠名惠能的言教,足見“六祖革命”后,中國佛教的變革風習,也足見《壇經(jīng)》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惠能禪宗影響之大。《壇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教人遵循一切法盡在自性的原理,去惡向善,除邪歸正,達到見自性、識本心,也由于其“頓悟見性”的修行觀為后人樹立了大到修行、小到個人修養(yǎng)的典范。
一.眾生佛性平等、慈悲愛人的修行觀
《壇經(jīng)》記載,惠能求道之初,到黃梅初拜五祖時,五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回答道“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那時候的嶺南被視為邊遠之地,而獦獠一詞便是對當?shù)厝说馁H稱,意思是未化的人。惠能認為眾生平等,佛性沒有差別,他沒有因為自己生長于邊遠之地而妄自菲薄,沒有貶低自己,也沒有輕視別人。他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壇經(jīng)》強調(diào)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達到至善之境,但人人都有佛性并不代表人的佛性可以自然而然的發(fā)愿出來,而是需要通行和努力才能將遮蔽佛性的迷和煩惱去除,需要通過對自性的了悟來發(fā)揚慈悲本性,在生活中實踐慈悲精神,愛護每一位眾生。因為惠能“人人皆有佛性”的宗旨,受到眾生的認同,惠能的禪宗也因此而傳遍天下。而在此之中,惠能眾生佛性平等、茲悲愛人的修行觀也可見一斑。
二.修行的根本目標——了悟自性
眾生為什么不識自性呢?惠能在《壇經(jīng)》中提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眾生不識自性的原因在于“迷”,由于自心中的本性不得彰顯,因為云云眾生都具有菩提自性,所以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而如何通過修行使菩提自性得到彰顯,則要有善知識的開導,在修行中,“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尋師訪道也是尋求善知識的重要途徑。
佛教認為,煩惱由無始無明而來,它的出現(xiàn)是對人自身的菩提自性的一種遮蔽,惠能將其比喻作“遮日大云”,“菩提”是指通過修行頓悟之后,將染污的意識轉(zhuǎn)化為智,明心見性,證得無上光明的佛性而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因此修證菩提也成了佛教修行最高境界。在《壇經(jīng)》中,惠能指出了“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當今社會,不少人執(zhí)著于金錢、物質(zhì),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不注重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自己本性的修養(yǎng),使得人生被這些煩惱所遮蔽,充滿了煩惱和痛苦,又不得解脫?;菽苈犠嬷v《金剛經(jīng)》大徹大悟后說:“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五祖知惠能悟得本性,謂惠能曰:“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佛”。在眾生心中自有本性,此本性是眾生本來就具足、清凈、不生不滅的,依據(jù)惠能“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思想,每個人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秹?jīng)》的《般若品第二》中,六祖惠能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由此可見,修行修的便是菩提自性,而菩提自性就在眾生的心中,不從外求,要向內(nèi)明心見性。修行的根本目的是從外部的妄想執(zhí)著、迷惑顛倒的虛假境界中解脫出來,回到人內(nèi)心的自性清凈的真實境界中來。在明確這樣的目標之后,再遵照無念、無相、無住的“三無”法門而行,一旦機緣成熟,人便可以籍由頓悟而豁然開朗,達到無上菩提的境界。
可見,《壇經(jīng)》為人們指明了人生的目標是了悟自性。那我們要如何才能認識自性呢?眾生心中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行。惠能說:“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惱害。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自心不亂。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zhí)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五、解脫知見者,自心既無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這為人們指示了進行戒定慧的修行,不要注重外在的形式和規(guī)范,而要歸到心念的觀照中。
三.修行的方式——持戒修善
《壇經(jīng)》說明了悟自性以戒為先導,以清凈的戒律為基石。“戒是三學之首,入道之基,功德之本”,持戒能去除貪欲,貪欲產(chǎn)生煩惱,煩離產(chǎn)生毒害及虛妄,欲去除貪欲必須常行十善,這十善也就是十戒。禪宗四祖道信曾創(chuàng)制“菩薩戒法”,倡導戒禪合一,進行了禪宗的戒律改革,使禪與菩薩戒行相結(jié)合,惠能在此基礎(chǔ)上將戒律改革進行深入,提出了更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無相戒”——“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中,心平持戒、行直修禪的主要觀點體現(xiàn)了反對持戒的形式主義。“心地無非自性戒”中,惠能把德行平正,心性明凈視為持戒的基本要求,宣稱“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一念惡報卻千年善亡;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若解向心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等觀點肯定了人性圓滿自足、善性本自具有,顯示了見性成佛與修善明心的統(tǒng)一、解脫與德性自覺的統(tǒng)一。
在《壇經(jīng)》中,有多處道出了嚴持戒律的精神實質(zhì)。如“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平何勞持戒”等等。這可以理解為:心地本來就是純善、清凈無染污的,沒有貪、嗔、癡等煩惱及過失,就是自性戒了;如煩惱塵垢已除,菩提自性已顯,心地平等,自然不執(zhí)著于有相戒,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佛說諸戒的旨意在于讓我們依之修行,破除我執(zhí),從而獲得清靜自在之法門。有些人由于經(jīng)歷、見識,對戒律的精神實質(zhì)不了解,只知道戒律是眾惡莫做的條條框框,沒有真正了解持戒的功德,犯戒的后果。因此,戒不是一成不變的枷鎖,是使個人修養(yǎng)達到德行平正,心性明凈的法器。如要修行,必持戒修善。
四.個體的實踐體悟是生活中修行的重要途徑
《壇經(jīng)》中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指透過自身實踐,達到明心見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觸動心機而覺悟,它的功夫是在文字外的,是要靠心去領(lǐng)悟,靠實踐去體悟的。吃行住行都是禪,每一樁小事里都有禪,這就是充滿著朝氣和活力的生活禪,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修,簡單明了又奇妙無窮。
明心見性,是從無住、無念的修行中取得。在日常修行中,禪宗的修行也體現(xiàn)了無住的風格。對于坐禪,禪者都非常注重坐相,并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的規(guī)舉。而《壇經(jīng)》中卻不執(zhí)著于坐相。經(jīng)中記載: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祖問:汝師何為開示?對曰:常教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禪者如執(zhí)著于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為道是無相,自然應(yīng)該從生活中各項小事中去體驗。
五.修行還應(yīng)該時常反思懺悔
惠能在《壇經(jīng)》中告訴眾生只要按照懺悔法去修行,會獲得良好的效果?!秹?jīng)》:“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yè)清凈。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遇迷染;從前所有惡業(yè)遇迷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坪蚊麘裕吭坪蚊??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矣誑嫉妒等罪,悉畢盡懺,高潮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后過,從今以后,所有惡業(yè),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起,是名為悔,故稱懺悔”。“但向心中除惡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這就是說,所謂的懺,是懺除自己以前所犯的一切過失;所謂的悔是悔改自己以后再犯的過失。完全永遠斷除,不造新業(yè),就是真正的懺悔。完全與自己內(nèi)心相應(yīng),將邪念去除,正念顯現(xiàn),心心念念都是純善。我們修行的同時,也要從心念中去反思自己的品行,時時保持正念。
《壇經(jīng)》中“頓悟見性”的修行觀的論述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學習領(lǐng)悟,并將了悟自性的修行轉(zhuǎn)化到提升個人修養(yǎng)中,了悟自己的本性,嚴格要求自己,去除貪欲等煩惱,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修行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壇經(jīng)》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坐禪品第五、懺悔品第六、機緣品第七、頓漸品第八。
[2]對《六祖壇經(jīng)》“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感悟,張春蕾。
[3]從“煩惱即菩提”看《壇經(jīng)》的美學意蘊,李一鳴。
[4]論《六祖壇經(jīng)》對個人修養(yǎng)的價值,溫開照。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