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信宜市懷鄉(xiāng)鎮(zhèn)金盈小學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有”好教師的標準,其中的一條就是教師要有仁愛之心。這就要求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素質教育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的教育,關注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工作更成為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特殊學生群體包括孤兒、單親、留守兒童、學困生等,這個群體缺乏學習愿望與動力,自卑厭學,學習成績差,缺乏自信心,逆反心理嚴重,紀律松散、行為習慣不良,自我期望值低,懶惰不思進取,是問題多多的學生。他們往往被教師忽視和冷落,也讓老師感到頭痛?!皼]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采取有效轉化策略,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引導,將這個特殊群體轉化,成為學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題。 筆者從事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如何轉化特殊學生,這是一個策略問題,只要對他們給予關愛,采取的教育的方法恰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讓這群特殊的學生在人生路上健康成長。下面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談談一些膚淺的體會。
當大部分學生享受著父母的疼愛,過著不愁吃穿的生活,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學習時,有些人未必能想到社會上還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有著和我們一樣年輕鮮活的生命,卻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遠不如我們這般幸運,這群特殊的孩子包括孤兒、單親孩子,留守兒童,他們沒有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內心孤獨,性格怪異,他們表現出來的往往是厭學,或者是內向自卑、不愿意與人交往等狀況。如何讓這個特殊的群體走出孤獨,形成健康向上的性格呢?我認為教師應該以父母之心去關愛他們,用不是父母卻勝過父母的愛去溫暖他們弱小受傷的心靈。首先,教師要摸清他們的各方面表現,了解他們需要什么喜歡什么,他們擔心害怕什么,走進他們的心里,幫助他們成長。教師在和這群特殊學生的交往中,要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會給學生帶來怎么樣的影響,自己能給學生什么幫助,努力探索有效的方式去面對他們,去幫助他們。讓他們體會到溫暖,體會到屬于他們的快樂。其次,學習上能排解這群學生的煩惱。教師要針對孤兒學生的實際,不僅用豐富的知識觀點哺育學生,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的正確方法,在對學習上,要多給予指導。再次,行動上能鼓勵其戰(zhàn)勝困難。這個特殊學生群體是因為不自信而不敢挑戰(zhàn)困難。越是逃避,越是解決不了問題。作為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勇于去挑戰(zhàn)困難,鼓勵學生想方設法去戰(zhàn)勝困難。如孤兒小安,跟隨遠嫁他鄉(xiāng)的姐姐生活。在學校不愿參加體育訓練,一上體育課就到樹底下站著,回到家中也是大部分時間待在房里,不愿和大家接觸。為了讓她走出這誤區(qū),我經常到她姐姐家中,和她姐姐商量對策,也吩咐班中的同學多和她一起,多和她談心,經過近一年的開導,終于在她的臉上看到的燦爛的笑容。特殊學生群體在學習生活中,要比普通健全家庭中成長的學生有困難的,加上他們心理經常蒙著一層陰影,也許是鼓勵的話,也許是送一本書,都能讓他們體會到愛的存在。只要我們教師都獻出一點愛心,教給他們正確的生活和學習方法,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就一定能夠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想方設法用真愛去打動這群內心孤獨的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是我們班主任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為后進生,他們都有一定的自卑心和失落感,這種心態(tài)非常需要教師的愛。教育界都流傳著這樣的經驗:“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對學生要有仁愛之心,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感結晶,是感召轉化后進生的原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克服偏見,在關愛全班學生的基礎上,把更多的愛心傾注在后進生身上,處處給他們體貼和溫暖,去感化他們“冷漠”的心。平時,要愛至細微之處:例如常抽一些課余時間到他們當中去,和他們談心,與他們交流對待同學、老師的看法,常用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英雄人物去感召他們、教育他們;對生病的或有困難的學生要倍加關懷,盡量抽出時間看望他們,甚至送醫(yī)送藥,并組織學生給予一定的援助,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使他們感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懷是真誠的,班集體生活是溫暖的,這樣才能架起后進生心靈深處的橋梁,與他們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對他們進行的教育轉化工作才有成效。只要我們真誠“偏愛”后進生,投之以桃必然得到報之以李的效果。去年我剛接到一個班,我了解到班中一位學生從來不做作業(yè)。新學期第一次做課堂作業(yè),我卻發(fā)現他正一筆一畫地寫,我輕輕撫摸一下他的頭,馬上表揚了他的字寫得不錯。他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寫得更認真了。當我把他的作業(yè)本展示給全班學生看,他滿臉的喜悅代替了平時遲鈍、冷漠的表情。也許這一次的認真,只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他并沒有想到會受到老師的重視。一次簡單的表揚竟在孩子心里產生了巨大的激勵作用。此后,雖然他的作文語句不通,練習常有錯誤,但每次作業(yè)都不落下,他已在原有的基礎上邁出了可貴的一步。一次小小的鼓勵,可以成為后進生轉變成長的契機,在不斷的表揚中,后進生的自信心會漸漸樹立起來。
我們的教育最不該失卻的東西是愛心、關懷、理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用這些情感內容填平師生間形成的情感溝壑,修補他們因受不良影響而形成的心理障礙,點燃他們胸中的希望。以愛心撫慰他們的心靈。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比巳硕加袃?yōu)點,都有沒發(fā)揮出來的潛能。因此,我們班主任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慧眼識潛能。大人也希望受到關注和表揚,更何況小孩呢?班主任都鼓勵過學生,尤其是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但是回想一下,對于那些潛能生,我們給了他們多少的鼓勵與表揚?潛能生本來就自卑,得到的鼓勵少之又少,所以他們對自己也越來越失望了。此時,班主任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長處,發(fā)掘其身上的潛能,充分肯定,別吝惜好話,這樣更能夠使后進生重新找回自我,獲取戰(zhàn)勝困難的更大勇氣和信心。如2016年,我所帶的班中有個學生叫小聰,他雖然很聰明,記憶力超強,但很調皮,小小年紀就有吸煙、留長發(fā)等陋習?;A知識相對薄弱,紀律觀念淡薄,經常沉迷游戲,成為班上的“老頑固”。我經常找他談話,他認為我凡事都針對他,很不服氣。我與他多次交談得知,他父母每天都出去打麻將,是爺爺看管他。我細心觀察,換了一種方法:主動找機會親近他。有一天下午,我和學生在操場上乒乓球,小聰也在其中,他球技不錯,我和他配合默契,把他打敗。在回來時,我趁機主動勸他克服缺點,認真學習。想不到這次之后,他竟然有了明顯的改變。不久,學校組織乒乓球賽,我有意安排他上場參賽,然后在班上表揚他能為集體爭光。2017年國慶節(jié)假期,他回到家里,私自騎自行車到鎮(zhèn)上游玩,不小心出了交通事故跌斷了左腿,被送到醫(yī)院搶救。我知道后,立即趕到醫(yī)院看望,為他預付了800元按金。住院期間,我常去看望他,幫他補課,還組織同學捐款,買上水果去探望他。出院后,我買了一本筆記本送給他,首頁上寫著:“小聰同學,祝你身體早日康復!希望吸取教訓,注意安全,認真學習,報答年老的爺爺……”在班中,注重在他身上努力發(fā)掘閃光點表揚他,鼓勵他。點點滴滴使他深受感動,他不但改掉了壞習慣,學習也勤懇了,守紀律了,而且還樂于做好事,學習成績也進入班中前十。只要我們班主任能持之以恒,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多鼓勵,多關心他們,嚴愛結合,相信頑童也能被我們的愛所感化。
總之,做好班主任的工作要特別注意學生中的這個特殊群體,他不只關系到一個學生的前途,還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一個班級的榮辱和社會的風氣。我們要以不同的愛去感染、熏陶他們,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潛心研究,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斷探索科學的教育策略,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學生,相信我們也會有一份意想不到的特別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