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榮瑢,李 陽,葛思堂,黃俊艷,李 娜,宋兵蕾,孫醫(yī)學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病因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與食管解剖異常、賁門括約肌功能不良以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1-2]。目前臨床上主要依據(jù)病人臨床表現(xiàn)診斷GRED,但由于GERD的臨床癥狀多樣,因此識別臨床癥狀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困擾GERD診斷的難點之一[3]。雖然依靠胃鏡、24 h食管pH測定、X線鋇餐造影等檢查大大提高了GERD的診斷率,但由于其檢查時間長、病人難以忍受等局限性導致其在臨床中尚未普及。胃充盈超聲造影通過服用超聲助顯劑擴大胃容量,增強胃部視窗的方式來進行檢查,簡便易行,無不適感及創(chuàng)傷性,易為病人所接受。新近研究[4]顯示,胃食管解剖區(qū)異常在食管抗反流功能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文通過胃充盈超聲造影觀察GERD病人His角解剖結構的變化,以期為GERD的診療工作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選取在我院接受診治的GERD病人48例作為觀察組,另納入同期我院健康體檢人員51名作為對照組。GERD診斷標準:食管24 h pH監(jiān)測病人胃反酸癥狀(pH<4持續(xù)5 min以上)的次數(shù)占總癥狀次數(shù)的百分比,若百分比≥50%可診斷GERD。觀察組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58.34±4.67)歲;對照組中男26例,女25例,年齡(57.29±5.02)歲;2組年齡、性別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胃充盈超聲造影 采用聲科Supersonic Aixplorer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量所有研究對象的His角及腹段食管長度。測量方法:測量前常規(guī)禁食8~12 h,并于測量前5 min口服造影劑500 mL,取平臥位,選取劍突下左肋緣斜切面,囑研究對象用力吸氣并保持屏氣狀態(tài),肝左葉隔面面向探頭,使腹壁受壓。取食管長軸的平行線與胃底切線的夾角,即為His角;腹段食管長度為食管裂孔至賁門口之間的距離。
1.2.2 消化道鋇餐檢查 所有病人檢查前保持空腹狀態(tài)至少8 h,常規(guī)X線攝片儀(型號為島津UC-50S),檢查前口服硫酸鋇混懸劑,旋轉(zhuǎn)活動體位后平臥位攝像,拍攝食管及胃底片。His角選取胃底右內(nèi)側與胃小彎呈90°的相交于食管中心線間的夾角。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研究對象的His角和腹段食管長度;觀察胃充盈超聲造影和消化道鋇餐2種方法檢查對His角及腹段食管長度解剖學比較;分析胃充盈超聲造影檢測腹段食管長度與His角的關系及其對胃食管反流的診斷價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配對t檢驗、兩獨立樣本t檢驗、χ2檢驗、ROC曲線分析和Pearson相關性分析。
2.1 觀察組腹段食管長度和His角2種檢查方法的比較 觀察組采用胃充盈超聲造影與消化道鋇餐2種檢查方法對His角及腹段食管長度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腹段食管長度和His角2種檢查方法的比較
2.2 2組研究對象胃充盈超聲造影檢測結果的比較 結果顯示,觀察組腹段食管長度小于對照組,而His角大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研究對象胃充盈超聲造影檢查結果的比較
2.3 超聲檢查腹段食管長度和His角對胃食管反流的診斷價值 ROC曲線顯示:以59.03°為截點值,His角診斷胃食管反流敏感性為80.00%,特異性為85.71%,曲線下面積(AUC)為0.886;以2.743 cm為截點值,腹段食管長度診斷胃食管反流的敏感性為72.86%,特異性為74.29%,AUC為0.800(見圖1)。
2.4 腹段食管長度與His角的相關性分析 基于胃充盈超聲造影檢查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一步作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觀察組病人腹段食管長度與His角呈負相關關系(r=-0.681,P<0.01)(見圖2)。
GERD是由于胃內(nèi)容物食物和胃酸反流而引發(fā)的臨床綜合征[5]。GERD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但相對較典型[6]。目前,主要依據(jù)病人存在典型的反酸、燒心等臨床表現(xiàn),對GERD病人作出臨床診斷[7]。但有研究[8]指出GRED的食管外臨床表現(xiàn)也可能為其他病因?qū)е?,依靠已臨床表現(xiàn)為主的診斷方式尚不能有效增加GERD的確診率。因此,臨床中還需客觀檢查加以確診。近年來,研究[9-10]指出胃食管連接部解剖異常、His角度過大及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是GERD的主要病因。作為一種簡單、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超聲可清晰地顯示食管腹段、賁門以及胃底等結構,且簡單易行、直觀動態(tài),成為診斷GERD的主要手段。羅建梅等[11]的研究指出,通過超聲檢查GERD的確診率達87.5%。而目前超聲診斷GERD的診斷標準中并未包括對食管胃解剖區(qū)所參與的價值,也未考慮His角在GERD診斷中的價值。我們猜測,若結合超聲動態(tài)觀察、測量胃食管解剖區(qū)His角和食管蠕動情況,或許對診斷GERD的檢出率會進一步提高?;谝陨喜孪?,我們設計了本研究。
本研究比較觀察組采用胃充盈超聲造影與消化道鋇餐2種檢查方法對His角及腹段食管長度的檢測結果,結果顯示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超聲是一種安全、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與消化道鋇餐比較病人更易接受,現(xiàn)已成為診斷GERD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GERD病人和健康體檢人員采用超聲檢查腹段食管長度及His角的差異,結果顯示,GERD組腹段食管長度顯著小于對照組,而His角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進行相關性分析顯示,GERD病人腹段食管長度與His角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可能與GERD病人胃食管下段解剖學異常有關,由于His角和腹段食管長度是抗反流的重要解剖學結構,其中His角主要充當防止反流的單向活瓣,而腹段食管長度則可通過受腹壓作用,發(fā)揮聚攏管壁的作用,進而防止反流,因此His角大小及腹段食管長度與GERD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鑒于超聲檢查可直觀地觀察到病人的胃食管連接部的解剖學異常,因此,對GERD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這與陳甜子等[4]的研究結果相似。此外,本研究對腹段食管長度和His角對GERD的診斷價值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His角診斷GERD敏感性為80.00%,特異性為85.71%;腹段食管長度診斷GERD的敏感性為72.86%,特異性為74.29%;這提示腹段食管長度和His角對GERD均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綜上,胃超聲造影能夠準確檢測GERD病人的His角及腹段食管長度,可作為臨床診斷GERD輔助檢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