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
吳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
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
詞人吳激原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間奉命使金,被強留下來,便一直未能返宋。他的這首《訴衷情》抒發(fā)的是久別將歸的游子共有的情感,故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開篇兩句,寫“我”客居“茅店”,因“夜寒”而“不成眠”,于是揚鞭催馬早行,起筆便不同凡響?!耙购倍?,從感覺方面下筆,乍一看,似乎給人以寒意,其實不然。這“夜寒”,系客居他鄉(xiāng)之感,旨在反襯自家“夜暖”,與“不成眠”三字共同凸顯“我”的思家心切,歸心似箭?!懊┑辍薄皻堅隆薄耙鞅蕖钡纫庀髽O具個性。
接下來兩句,上句間接交代時令:秋天。這是“黃花”二字透露出來的信息?!包S花”,即菊花,古代詩人常以“黃花”代指秋天。下句“渡頭船”則直接點明地點?!拔摇睋P鞭催馬早行,從“夜寒”“殘月”至“細雨”,時間在推移;由“吟鞭”繼以“渡頭船”,透出水陸兼程的旅途;從“茅店”到“渡頭”,空間也在轉換。在寫景中,把自然景象與人物心情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在這披星戴月、水陸轉換的時空交織的描寫中,使“我”的思家心切、歸心似箭的心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詞中的“催”字用得尤為精妙,既可理解為“我”在秋歸途中遇到細雨時催馬快上渡船,也可視作“黃花細雨”在催促“我”快“上渡頭船”。如此著墨,既突出了“我”的歸心似箭,又增添了詞的意趣。
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抒發(fā)主人公“我”思家心切,歸心似箭。詞人把自然景象與人物心情有機地交織在一起,景中含情,情融于景。這樣寫思念家鄉(xiāng)之情顯得十分真切自然。
“鷗似雪,水如天”則承上片的結句,寫“我”在行程中的所見。鷗鳥潔似白雪,河水清如藍天。兩個比喻所描繪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物象,以此映襯“我”的喜悅之情。
“憶當年”三字,是由“鷗似雪,水如天”引發(fā)出來的?!拔摇庇裳矍懊谰肮雌鹆藢Ξ斈昝篮猛碌幕貞?。然而,詞中點到為止,因為“我”美好的往事為數定然不少。同時,這也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接下來,詞人思緒轉向身邊小事?!暗郊覒?,童稚牽衣,笑我華顛?!贝饲榇司埃嵌嗝从H切動人,意趣橫生!堪稱詞中之“警策”?!巴伞保感『?“華顛”,言花白頭發(fā)。古代寫歸來之作,往往都寫到孩童。賀知章寫過膾炙人口的《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边@里雖沒有兒童笑問的場面,但兒童牽衣,笑“我”頭發(fā)已經花白的情景,既富有戲劇性,又充滿了輕松活潑的家庭氣氛。然而那只是往昔的場景,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一幕,而今不得遣返,只能留下難以忘懷的思念。
吳激早年在宋朝甚有聲名,如今屈仕北國,思鄉(xiāng)之苦本應自不待言。但綜觀全詞,詞人卻寫得清婉柔麗,哀而不傷。思念故鄉(xiāng)之情竟只能托歸來的游子之口道出,那無可奈何的思鄉(xiāng)情絲便也激發(fā)起讀者深切的同情。
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①??紲Y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
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飲其水皆壽②,或至百二三十歲。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③,而壽益衰,桃源蓋其比也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
——蘇軾《和桃源詩序》
【注釋】
①多過其實:很多都夸大其詞。②壽:長壽。③五味:這里指日常的調味品。
【思考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無論魏晉? ? ? ? ? ? ? (? ? )
(2)便扶向路? ? ? ? ? ? ? (? ? )
(3)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 ? (? ? )
(4)或至百二三十歲? ? ? ? (? ? )
2.找出與【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輟耕之壟上
B.無絲竹之亂耳
C.奉命于危難之間
D.屬予作文以記之
3.翻譯下列句子。
(1)不足為外人道也。
(2)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
4.通讀【甲】【乙】兩文,完成下列小題。
(1)【甲】【乙】兩文寫再尋“桃花源”,各有怎樣的結果?請用原文的語句回答。
(2)對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蘇軾認為“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你對《桃花源記》有何看法?請簡要說說。
2018年菏澤市中考真題
登城
劉 敞
雨映寒空半有無,
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
一片江南水墨圖。
【思考練習】
1.“雨映寒空半有無”中的“映”和“半有無”寫出了雨的什么特點?
2.三、四句運用_________手法,展現了一幅雨映寒空、山深樹幽的江南畫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_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