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三十年來桑植白族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19-02-18 23:33:06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桑植縣桑植白族

        高 峰

        1984年6月27日,桑植縣“民家人”被正式確認為白族。桑植白族祖居云南大理,現(xiàn)主要分布在桑植縣洪家關、芙蓉橋、劉家坪、馬合口、走馬坪等五個白族鄉(xiāng)。從桑植縣“民家人”確認為白族至今的三十余年,學術界對桑植白族的研究從無到有,研究內容不斷細化,研究深度不斷精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明晰桑植白族的研究進展,本文將以學術界30余年來關于桑植白族的研究成果為主要分析對象,并結合筆者實地調研所得,力圖對桑植白族的相關研究成果做一總體回顧與反思。

        一、三十年來桑植白族研究的歷時性回顧

        除云南泛洱海白族聚集區(qū)之外,廣泛分布于武陵山脈湖南西部境內的桑植縣、張家界市、沅陵縣等地區(qū)也成為白族的一大聚居區(qū),尤以桑植縣最為集中。[1]根據(jù)文獻梳理,目前學術界關于桑植白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桑植白族的來源、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宗教信仰、桑植白族民家腔、桑植白族民歌、作為整體的桑植白族文化研究等方面。

        作為遠離民族主體的散雜居群體,桑植白族的族源問題是學者們開始最為集中關注的核心問題,即桑植“民家人”是否為白族和其具體的來源,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始終貫穿著桑植“民家人”識別為白族的歷史過程?;仡櫄v史來看,桑植“民家人”是否為白族和其來源問題是一個久經(jīng)時間考驗的復雜過程,是官方、學界、民間三方多次調查,反復求證的結果。在桑植白族身份確立后,吳萬源以調查確認工作參與人的身份,從桑植縣民家人的歷史來源、民族特點、與云南白族的淵源關系及民族特點的相互比較三方面對桑植縣民家人的族別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這份時隔一年后從調查親歷者視角寫出來的文章為后續(xù)學者了解桑植白族的族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鋪墊作用。[2]吳萬源還撰寫了關于桑植縣白族教育發(fā)展的調查報告。[3]鐘以舉根據(jù)桑植白族718人ABO血型的調查資料,認為其為進一步確認桑植白族為云南大理白族的后裔提供了更直接科學的依據(jù)。[4]在桑植民家人被確認為白族后,沅陵等地也有民家人被確立為白族。趙珍峰從族譜、祠堂對聯(lián)、廟文碑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考證,認為沅陵鐘姓與桑植白族鐘姓同出一祖,確認沅陵鐘姓亦為白族。[5]王劍峰系統(tǒng)研究了湖南桑植白族的來源及其族群特征,通過2個月的田野調查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田野材料,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湖南桑植白族的來源及其族群特征研究》,這也是目前筆者能找到的最早專門研究桑植白族的博士論文。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出版專著《桑植白族經(jīng)濟及其社會結構研究》,這成為我國學術界關于桑植白族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一定意義上填補了民族學、人類學關于桑植白族研究的空白。[6]2006年3月15日,鄰近桑植的湖北省鶴峰縣鐵爐白族鄉(xiāng)得到官方批準成立。張麗劍對鐵爐鄉(xiāng)白族的來源、傳統(tǒng)文化、鶴峰白族文化特點進行細致分析后認為,鶴峰的“民家人”從桑植遷入,距今300多年歷史,族源為云南大理白族,部分暴露白族文化的同時也受到周圍土家族、苗族、瑤族的明顯影響。[7]一言以蔽之,正是1984年桑植“民家人”被識別為白族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定調,為后續(xù)學者們研究桑植白族奠定了名副其實的堅實基礎,使得桑植白族的研究不斷豐富起來。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特色鮮明且獨有的民族文化,既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意義,也自然地融入進桑植白族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向智星較早地論述了仗鼓舞的舞蹈隊形、儀式與特征,并探索了仗鼓舞形成的歷史淵源及其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現(xiàn)實意義。[8]侯碧云認為桑植白族仗鼓舞在保留云南白族舞蹈基本動律的同時,又歷經(jīng)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的過程,經(jīng)過700多年的發(fā)展,已形成了表演的隨意性和內容的廣泛性、動作的復雜多樣性、顯著的地域性、舞武合一、精美的程式化、表演形式的多彩性等六大藝術特征。[9]余勇、田金霞運用德爾菲法及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源評價體系,并對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民歌、張家界陽戲等在內的九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行了實證分析。[10]歐陽嵐以桑植白族仗鼓舞起源傳說為例,從歷史記憶角度切入,探究了傳說在歷史現(xiàn)場的記憶與失憶。[11]黃曉娟從白族仗鼓舞的生存環(huán)境、歷史淵源、形態(tài)特征、文化內涵與功能、傳承與發(fā)展等角度綜合研究了桑植白族仗鼓舞。[12]朱立露對仗鼓舞的音樂、形態(tài)、表演場合、表演形式、舞蹈特征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對舞蹈傳承的多樣性藝術形態(tài)及文化內涵等也進行了探討,[13]筆者認為這是一篇立足于扎實的田野調查工作基礎上系統(tǒng)探究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佳作,值得細讀。鈕小靜、谷莉從音樂民族學等多學科綜合視角認為,仗鼓舞具有突出的民族歷史文化價值、民族倫理價值、民族群眾性健身價值和民族教育價值等多層面的價值,亟待最大限度地不斷實現(xiàn)和創(chuàng)新這些價值。[14]周佳歡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認為仗鼓舞的起源與變遷受到與其相關的人文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霸浴钡恼坦奈柙谡叩囊龑伦呦蛭枧_,不可避免地被占有、改變和重建,其編舞、舞曲改編等融入了現(xiàn)代化審美需求,音響及舞臺效果的呈現(xiàn)已與“原生性”的仗鼓舞形成強烈的對比。[15]當前,學者們已就桑植白族仗鼓舞的歷史淵源、發(fā)展歷程、形態(tài)特征、文化內涵、功能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探究與積累,特別是隨著仗鼓舞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學術界的研究更進一步豐富起來。

        本主信仰和三元教是桑植白族重要的民間信仰方式。桑植白族本主的供奉在現(xiàn)有的五個白族鄉(xiāng)存在著地域性的內部差異,本主崇拜體現(xiàn)在游神儀式中,逢本主節(jié)、春節(jié)或其他重大節(jié)慶活動,會舉行相應的游神活動,“桑植白族游神”已于2008年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萬義、胡建文、白晉湘運用文獻資料、田野實地調查、歷史比較等研究方法,從民俗視角出發(fā),分析了芙蓉橋白族鄉(xiāng)“三月街”游神習俗與全民健身之間的關系,認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俗保護與全民健身體系同構應該注重對民俗“生活相”的整體保護,將文化生態(tài)作為重點保護內容,構建政府、學校和地方組織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新體系。[16]羅維慶、龍珍珠研究認為,以祭祀游神為主要內容的桑植“三月街”是其歷史記憶的現(xiàn)實反映,其包含的歷史記憶所導致的民族認同使其升華為確認該民族的文化標志。[17]張明、尚晴、龔勇通過田野調查法梳理了桑植白族游神儀式的活動范圍、活動人群等遺存狀況及請神、游神和安神的基本過程,并分析了游神所具有的民族記憶、商貿促銷、娛神樂人等方面的功能。[18]徐佳晨對芙蓉橋白族鄉(xiāng)游神的祭祀過程及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認為游神祭祀是白族與其他民族群體區(qū)分和強化自我認同的標志和手段,必須依靠交流將本土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現(xiàn)代語境之中,使其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從而獲得更大的發(fā)展。[19]魏金濟從云南大理和湖南桑植本主神像、本主廟建筑的視角研究了桑植本主信仰的變遷。[20]田春丹以桑植七個白族鄉(xiāng)為田野調查點,利用實地調查和歷史文獻材料,對桑植白族“三元教”這種民間信仰進行描述性分析,初步展現(xiàn)了桑植白族“三元教”的整體概貌。[21]劉璇基于對芙蓉橋白族鄉(xiāng)“三月街”文化節(jié)當天游神活動的田野調查,從參與活動的女性心理視角下探討了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發(fā)展。[22]周佳歡從身份認同視角通過三個游神儀式個案解析了“游神”儀式音樂變遷,分析了儀式音樂與身份認同的關系。[23]回顧近三年關于桑植白族的研究,陸群結合口述史、歷史文獻、地方志及田野考察等方法,圍繞桑植白族本主信仰進行深入研究,先后探究了土司政權與民族關系,[24]分析了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的空間分布及原因,[25]歸納了湖南白族本主信仰的特征,并從比較的視野來探究其與云南白族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1]可以說,這是近三年來桑植白族研究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且學理性較強的最新成果。

        不同族群擁有不同的語言,共同的語言成為特定族群外顯的重要標志。對于桑植這一特定地域上居住的特定族群——“民家人”而言,“民家腔”具有重要的意義。桑植“民家人”通行“民家腔”,即“民家人”自己的話語。谷利民編寫了《桑植白族民家腔口語詞典》,首次嘗試用書面語記錄和保存了近6000條常用的民家腔口語詞匯,圖文并茂,內容豐富,成為學術研究不可多得的工具書。[26]作為桑植白族人,鐘江華博士是近三十年來對桑植白族民家腔、張家界方言語音進行專業(yè)和系統(tǒng)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學者,相繼完成了其碩士論文《湖南省桑植縣芙蓉橋話語音研究》,[27]博士論文《湖南張家界方言語音研究》,[28]同時,還發(fā)表了其他系列研究成果,如張家界白族聚居區(qū)“民家腔”的語音特點,[29]湖南桑植縣芙蓉橋白族鄉(xiāng)“民家腔”的人稱代詞,[30]湖南桑植縣芙蓉橋白族鄉(xiāng)“民家腔”的“子”尾,[31]桑植芙蓉橋“民家腔”中“噠”初探,[32]湖南白族漢語方言的語音底層問題,[33]桑植縣“民家腔”文白異讀研究。[34]“民家腔”曾作為“民家人”被識別為白族的重要憑證,意義重大,而學術界對其關注卻極其有限,鐘江華博士近年來關于桑植“民家腔”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既為桑植白族語言的系統(tǒng)研究添磚加瓦,更為開拓新的研究議題起到了突出的示范作用。

        桑植縣有“民歌之鄉(xiāng)”之稱,桑植白族在繼承大理白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不少歌謠。桑植民歌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白族民歌成為桑植民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陳金鐘,王子榮主編的《桑植白族民歌選》,對桑植白族民歌進行了分類梳理,收錄了眾多在民間傳唱不衰的白族歌謠,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桑植白族民歌的重要著作。[35]湯靜從桑植白族源流歌、山歌、民間小調、花燈調、情歌、哭嫁歌六個主要的音樂體裁對桑植民歌進行了探析。[36]劉淮國對桑植白族民歌的類型、風格特征以及演唱形式與演唱方法展開討論并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37]王愛紅對桑植白族民歌襯詞的藝術形式和內涵進行了探討,認為桑植白族民歌曲式結構嚴謹,曲體多樣,尤其是曲中襯詞的運用使民歌在烘托氣氛、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等方面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38]舒達以研究桑植白族情歌為切入點,來探究桑植白族民歌的美學內涵。[39]歐媛、王靜、尹華光通過分析桑植民歌的內涵和旅游價值,提出了以民歌漫畫展、民歌體驗村、民歌旅游課堂等路徑來實現(xiàn)桑植民歌的旅游開發(fā)價值,這是從旅游管理的學科視角來探究如何實現(xiàn)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40]楊和平以桑植民歌口述史為研究個案,并結合田野調查及文獻追蹤,對桑植民歌的歷史源流、藝術特征、活態(tài)現(xiàn)狀及傳承發(fā)展進行了詳盡解讀。[41]總體來看,目前學術界已就桑植白族民歌的體裁類型、藝術風格特征、演唱形式、歷史現(xiàn)狀、保護傳承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淺議層面,缺乏研究新意。作為歸屬于桑植民歌體系下的白族民歌,目前專門研究桑植白族民歌的成果仍相對較少。

        不同學者就桑植白族的一個文化事項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將桑植白族文化作為研究整體進行了概述、探討。戴楚洲認為雖然張家界一帶白族從云南大理遷入700多年,但民族特點仍然顯著,并從族稱、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jié)日、文藝、宗教九大方面進行了介紹。[42]谷厲生認為,桑植白族的文化特點表現(xiàn)為:整體意識、人和精神、德法相應、無畏強暴、重開拓學先進五方面。[43]提及對桑植白族文化的整體研究,絕對離不開張麗劍博士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張麗劍的博士論文《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以桑植白族為個案,通過扎實的田野工作在散雜居的背景下來探討“民家人”族群認同的內涵和結構,并對我國散雜居族群的研究提供借鑒意義。這也是繼王劍峰之后第二篇也是現(xiàn)存唯一一篇專門系統(tǒng)探究桑植白族的博士論文,業(yè)已以同名出版,為后續(xù)學者窺視桑植白族文化變遷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撐與理論反思。[44]張麗劍還認為由于分布上的散雜居,加之地域隔絕所導致的與大理白族聯(lián)系減少,學界對桑植白族的研究較少,并撰寫專文從白族族源、宗教信仰、民間信仰、仗鼓舞、桑植白族民歌、儺愿戲、族群研究、風俗習慣進行了回顧,并對桑植散雜居白族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45]可以說,這是早期筆者能找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對桑植白族研究專門進行文獻回顧的論文,也是一個深耕桑植白族研究學者的專業(yè)梳理,對本文有重要啟發(fā)。除此之外,張麗劍還對散雜居桑植白族的文化變遷,[46]湘鄂西白族在全國白族中占有的獨特地位,[47]桑植白族普化型民間宗教信仰的“三元教”,[48]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環(huán)境如何影響白族文化在桑植扎根壯大,[49]桑植白族“連理會”文本的文化解讀[50]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探討,既有宏觀層次的整體探討,也有微觀層面的專門聚焦,視野開闊,極大的充實了桑植白族的學術研究成果。袁子英考察了桑植白族地區(qū)白族民俗、文物古跡瀕臨滅絕的現(xiàn)狀及搶救的緊迫性,并探討了發(fā)掘保護和傳承白族文化的舉措。[51]王淑貞從生產(chǎn)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語言及文學藝術等方面分析了明清時期湘西白族民俗文化的變遷,并探究得出其呈現(xiàn)異地中的念本性、對立中的磨合性、滲透中的融合性、差異中的和諧性等動態(tài)特征。[52]魯靜以桑植白族為例,基于社會認同理論視角研究了少數(shù)民族對民族政策的認同感。[53]肖麗萍從倫理學的角度反思了從大理遷入的桑植白族其擇地定居的生態(tài)的和社會的倫理標準,剖析了其真誠遷入與當?shù)馗髯迦嗣駸岢澜蛹{的倫理對接及以和為先、寬容寬厚的道德準則等道德因素。[54]周聲以桑植白族為例,探究了散雜居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權保障的問題。[55]劉曉艷探究了桑植白族祠堂由興到衰再到興的主要原因及過程。[56]谷雨根據(jù)桑植縣白族居民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宗教習俗、建筑材料等相關因素分析,結合民居的現(xiàn)狀特點,研究了桑植縣白族民居的建筑環(huán)境,系統(tǒng)地歸納總結桑植縣白族民居建筑與環(huán)境的文化特征,以實現(xiàn)桑植縣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57]同時,在桑植白族文化的整體介紹方面,還有一批代表性的著作。桑植白族本土學者谷中山主編的《湖南白族風情》,堪稱湖南白族的百科全書,成為專家學者研究民族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和廣大讀者涉獵白族風俗風情的歷史畫卷。[58]谷俊德著作《胎盤里蹲著的村莊》,以民俗散文的方式描繪了桑植白族的風俗習慣。[59]陳俊勉與侯碧云主編了《守望精神家園——走近桑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為學術界提供了概覽桑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全貌的有力途徑,其中,桑植白族仗鼓舞和游神被收錄其中。[60]谷俊德主編的《桑植白族風情》,[61]谷利民主編的《桑植白族博覽》[62]兩書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詳細介紹了特色鮮明的桑植白族文化,對外界了解桑植白族文化的整體面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成立于2009年4月23日的桑植白族學會,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和吉首大學民族研究所合作出版了《湖南白族歷史文化文庫》叢書,聯(lián)合張家界市白族學會、大理州白族學會于2012年7月1-4日在桑植縣天平山舉辦了“白族文化學術討論會”,并出版了《白族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63]另一方面積極協(xié)助政府組織相關活動,如舉辦桑植白族文化展覽、指導各白族鄉(xiāng)開展白族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化活動等,增進與大理州各縣市白族學會等的往來,在傳承桑植白族文化與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發(fā)揮著有力貢獻。

        綜上所述,學術界目前在桑植白族的族源、仗鼓舞、宗教信仰、民家腔、民歌及白族文化的整體概述方面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文章和著作,桑植白族學會、張家界白族學會在學術研究與地方事務方面也發(fā)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但總體來看,桑植白族作為白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值得進一步開拓。

        二、三十年來桑植白族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30年來,國內桑植白族研究的學術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初步確定了桑植白族研究的歷史淵源、民族識別過程及各文化樣貌,構建了桑植白族的地方學術平臺,一批專門從事桑植白族研究的本土文化精英和高校專家學者不斷成長起來,為推動桑植白族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國內桑植白族理論研究與地方實踐仍存在較多待完善之處。

        (一)研究反思

        1.桑植白族研究領域發(fā)展不均衡,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較為薄弱。

        在桑植白族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主題的集中主要表現(xiàn)在對桑植白族仗鼓舞、白族游神、本主信仰、民家腔等文化事項的集中關注上,特別是隨著桑植民歌、桑植白族仗鼓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桑植白族游神被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時,學術界對其研究開始不斷增多。而在桑植白族的語言、教育、建筑、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變遷等方面的關注尚顯不足,研究領域發(fā)展存在不平衡。已有研究人員主要集中在以谷厲生、谷忠誠、谷利民、谷俊德等為代表的桑植本土白族文化研究學者及中南民族大學張麗劍為代表的散雜居民族研究團隊。他們在三十年來桑植白族的研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直接架構起了桑植白族研究的大廈,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隨著這批早期對桑植白族傾注心力的本土學者年歲漸長,桑植白族的現(xiàn)有研究力量總體而言十分單薄,這也造成了對桑植白族文化的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處于一種分散、個體的自發(fā)階段。

        2.既有研究成果缺乏理論依托,研究深度尚顯不足,研究視角較為單一,缺少對現(xiàn)實議題的關注。

        三十年來桑植白族的相關研究成果總體建立在前期民族識別時的材料上,處于敘述層面的較多,理論研究極為欠缺,偏重于對文化現(xiàn)象的羅列、介紹,大多停留在就事論事層面,對各文化現(xiàn)象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關注不夠,這就導致了當前推陳出新的學術成果十分有限,大多停留在解讀的“淺描”層面,缺乏必要的研究深度。同時,自桑植白族被識別的三十多年來,學術界的關注話題研究新意不足,一方面在于仍受限于與大理白族地域的隔絕,學術界對桑植白族研究較少的現(xiàn)狀并未從根本上轉變,另一方面在于缺乏對現(xiàn)實議題的關注與跟蹤研究。從筆者的田野調查來看,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白族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日益追求,桑植白族與大理白族已經(jīng)不斷深入的往來互動需要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如芙蓉橋白族鄉(xiāng)合群村的農(nóng)耕文化節(jié),芙蓉橋白族鄉(xiāng)多次舉辦的“三月街”等極具現(xiàn)實研究意義的文化現(xiàn)象。但近年來,也看到了學者們專門就桑植白族某一主題不斷進行學理性深挖的趨勢開始萌動,如陸群教授在本主信仰的既有研究上另辟蹊徑,鐘江華博士則在方言學領域執(zhí)著深耕。同時,也有學者站在以“旅游立市”的張家界市宏觀格局上,從旅游開發(fā)的角度關注桑植白族民俗文化在張家界西線旅游環(huán)線中的重要地位,開展關于桑植白族民俗文化與桑植紅色旅游融合的實踐研究。如何開發(fā)桑植白族文化使之更好地融入進張家界旅游圈,拉動經(jīng)濟發(fā)展,這也漸成多學科可加以關注的議題。

        (二)研究展望

        1.嘗試運用比較的視野在既有研究成果上繼續(xù)深挖,將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文獻整理與實地調查工作上,推陳出新。

        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先要對不同文化事項做綜合考察,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不同維度上探究其文化的變遷、傳承和發(fā)展。其次,從比較的視野看問題,既要關注白族游神、白族仗鼓舞等文化事項在桑植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地域性差異,也要關注桑植白族文化和大理白族文化、與周圍土家族、苗族文化、與其他散雜居民族文化的族群性差異。同時,嘗試運用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口述史、文獻研究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收集材料,運用不同學科理論對個案進行專題研究,不再拘泥于就事論事的一般做法,多去解讀文化背后或顯或隱的文化要義,為豐富桑植白族學理性較強的研究成果添磚加瓦。

        2.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扎實田野工作,深化個案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理論與現(xiàn)實張力的選題。

        筆者通過兩次去往桑植白族地區(qū)田野調查的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剛性需要其實已經(jīng)催生了很多值得研究的現(xiàn)實議題。如芙蓉橋白族鄉(xiāng)和馬合口白族鄉(xiāng)各具特色的仗鼓舞在政府的介入下都已經(jīng)進行了舞臺化的創(chuàng)新,并在各級舞臺上多次進行文化展演;自民族識別后,大理白族一直與桑植白族積極往來,相繼締結姊妹縣、鄉(xiāng)、村,芙蓉橋白族鄉(xiāng)舉辦的“三月街”文化藝術節(jié);筆者2018年6月4日參與的以白族栽秧會為依托的湖南合群第二屆農(nóng)耕文化節(jié)等等。在新的時代發(fā)展背景下,身處貧困實情的白族村一方面不斷將通過國家力量承認的桑植白族仗鼓舞打破地域局限,積極主動的將仗鼓舞融入進更大的現(xiàn)實舞臺得到宣傳與介紹;另一方面積極利用與大理白族的姊妹親緣關系,在族群認同意識和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的雙重動因下再造了桑植白族栽秧會,既彰顯了對白族文化的認同,也借機發(fā)展了特色經(jīng)濟,為自己開出了一劑脫貧攻堅的良方。[注]具體案例可關注高峰的《散雜居民族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再造——基于桑植縣芙蓉橋白族鄉(xiāng)合群村的調查研究》(未刊稿)。筆者列舉上述實例既想表達目前學術界對上述議題的關注十分欠缺,又想借此說明要從既有的研究成果中適時跳出,發(fā)現(xiàn)更具理論與現(xiàn)實關懷的研究問題,通過對個案的深化研究某種程度上亦可提煉類型學意義上的發(fā)展經(jīng)驗。

        三、結 語

        三十年來的桑植白族研究固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總體而言,其研究選題和領域有待深化與更新,研究隊伍有待擴充與強化,理論探討有待加強,其學術影響力仍然較小。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歷時性梳理及個人的田野調查,筆者認為一方面既要重視從比較的視野在既有研究成果上繼續(xù)深挖,將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文獻整理與實地調查工作上,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也要多關注現(xiàn)實,當族群認同下的文化自覺意識漸漸轉變?yōu)榍袑嵖梢姷膶嶋H行動,對桑植白族文化再造過程的持續(xù)探討存在著大有可為的研究空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弊鳛榘鬃宓闹匾M成部分,立足于前三十多年來所積淀的學術成果,桑植白族的未來研究應該緊隨時代的發(fā)展步伐,更加聚焦于小而精的研究選題,繼往開來,兼具理論與現(xiàn)實關懷,尤其是在當前如何既堅定鄉(xiāng)村文化自信,又能引領鄉(xiāng)村振興方面可多加著力,有所作為。

        猜你喜歡
        桑植縣桑植白族
        鄉(xiāng)村振興視野下桑植民歌的創(chuàng)新研究*
        大眾文藝(2022年14期)2022-08-09 04:14:46
        湖南張家界桑植縣電子商務 為農(nóng)產(chǎn)品插上翅膀
        鄒軍
        桑植隧道監(jiān)測方案研究
        淺談桑植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以傳承人向佐絨為例
        絲路藝術(2018年12期)2018-04-01 13:36:20
        白族火把節(jié):一天星斗下人間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桑植 衛(wèi)生院住院費用全報銷
        白族敬酒歌
        民族音樂(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56個民族56枝花 白族
        啟蒙(3-7歲)(2016年9期)2016-02-28 12:26:55
        山里娃的“飛天”夢——張家界市桑植縣澧源鎮(zhèn)中學初二學生張世林的航模之旅
        亲子乱aⅴ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熟女俱乐部|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涩涩国产在线不卡无码|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女人色熟女乱|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国产中文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大胸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高潮社区51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黄又湿又爽的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呻吟国产av久久一区二区| 久草视频华人在线观看|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百度| 蜜桃人妻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伦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网站 | 车上震动a级作爱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av水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久久99免费精品国产|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精品乱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av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