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濱,王育林*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隨社會不斷發(fā)展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護理服務逐漸呈現(xiàn)出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且醫(yī)院護理服務逐漸由“以疾病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曰颊邽橹行摹?,護患雙方需求、價值觀發(fā)生了潛移默化改變,患者對于醫(yī)療服務期望值及需求不斷升高。而人文關懷為新型護理模式之一,其強調(diào)更為積極地關心及尊重患者,促使患者身心可和諧健康發(fā)展,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1]。本研究對老年綜合病房收治的干部患者采取人文關懷護理,旨在觀察其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老年綜合病房收治的干部患者268例,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病情危重及心腎肝等臟器出現(xiàn)器質性病變者,按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n=134)與觀察組(n=134)。對照組男73例,女61例,年齡41~82歲,平均年齡(59.73±6.94)歲。觀察組男70例,女64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59.02±7.6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護理: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用藥;協(xié)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向患者介紹有關注意事項等。
1.2.2觀察組 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取人文關懷護理:(1)優(yōu)化住院環(huán)境:于窗臺上擺放魚缸、綠色盆栽等,使患者感受到溫馨感;于公共區(qū)域配備書籍雜志、電視等,為患者創(chuàng)造休閑娛樂條件;并準備針線、剪刀、一次性水杯等,為患者與其家屬提供便捷服務;在節(jié)假日可于病室中懸掛燈籠,并組織患者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緩解其孤獨感。(2)加強心理護理: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時刻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其出現(xiàn)的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緒應用宣泄、轉移、升華等心理學方法施行及時疏導,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3)多樣化健康宣教:依據(jù)患者個性特點、文化程度、疾病認識等情況選擇講座、視頻、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等方法施行健康宣教,使其掌握自身疾病病因、表現(xiàn)、防治方法、注意事項等知識,以提升患者疾病認識度,消除其疑慮心理,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4)優(yōu)化細節(jié)護理:將患者使用藥物的用法用量寫于便簽紙上,并貼在患者床頭,避免出現(xiàn)漏服、誤服情況;同時,在進行輸液穿刺時注意動作輕緩,操作精準,以減輕患者穿刺痛苦。
(1)對比兩組身心舒適度,以我院老年綜合病房自制身心舒適度調(diào)查量表進行評定,總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身心舒適度越高。(2)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以我院自編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施行評價,總分范圍0~100分,分為不滿意(<70分)、基本滿意(70~85分)、滿意(>85分)3個維度,將基本滿意及滿意計入總滿意度。
經(jīng)護理,觀察組身心舒適度評分為(96.38±2.94)分,對照組為(81.59±4.25)分,組間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3.130,P=0.000)。
經(jīng)護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52%高于對照組81.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n(%)
老年綜合病房以收治離職退修干部及中老年人患者居多,無論是患者方面抑或醫(yī)院方面均對此科室護理質量有較高要求。常規(guī)護理整體導向為“以疾病為中心”,對患者身心感受重視度不足,且患者多為被動接受護理,積極性低,護理質量欠佳[2]。而人文關懷強調(diào)“以患者為中心”,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精神、心理等方面需求的重視,施行身心全面干預,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身心負荷,提升其身心舒適度[3]。季祥霞[4]研究指出,對糖尿病患者采取人文關懷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其護理滿意度。本研究將人文關懷應用于干部保健護理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身心舒適度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干部保健護理中采取人文關懷可顯著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人文關懷護理可通過優(yōu)化住院環(huán)境,為患者營造更為溫馨、舒適、便捷的住院環(huán)境,通過加強心理護理可應用各種心理學方法對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予以及時有效疏導,使其保持良好心態(tài);通過多樣化健康宣教,可使患者更為牢固地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減輕其疑慮心理,上述措施能增加對患者精神層面的關注,提高其心理舒適度;同時通過細節(jié)護理可減輕患者穿刺痛苦,提高患者生理舒適度,最終達到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的目的。
綜上,在干部保健護理中采取人文關懷可明顯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