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潔
內(nèi)容摘要:詩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以思考人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為己任。時間作為度量生命的單位,時間的流逝就意味著生命的流逝,空間的廣闊無垠又進一步襯托出人的渺小。古典詩詞中很多詩篇都構建了一種別樣的時空觀,來探求生命的意義和宇宙定律。
關鍵詞:時空的凝縮與延伸 時空的組合與錯位 情感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它將個體生命的流逝與人類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構建了一個關于全人類的想象空間。詩人們在面對永恒的自然和廣闊的空間時總會產(chǎn)生一種年華易逝、人生渺小的孤獨感,不過他們又能以時間的永恒和宇宙的無限來反思生命、探討人生價值,這才是他們的偉大之處。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1]人生漂浮無常,能做的事情也就只有不辜負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詩人們構建了一個不同于現(xiàn)實的四時之外的世界來抒發(fā)他們情感。時間和空間的放大或濃縮,絕不意味著現(xiàn)實世界的錯亂,而是一種審美心理的變化。本文意在通過分析古典詩詞中獨特的時空觀來探討詩歌中的孤獨蒼涼荒蕪之感,以及詩人們對宇宙人生的認識。
一.時空的凝縮與延伸
詩詞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文學體裁,其承載了文人騷客的理想信念和情感風骨。詩詞王國是一個完全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的樂土,詩人們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在這里他們可以盡情舒展心靈、釋放感情。中國詩歌從一開始就帶著浪漫色彩,萬里河山可以是咫尺之距,長夜漫漫也只是彈指一揮間,正是因為這些奇特的想象才成就了中國詩歌無與倫比的魅力。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曾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要做到: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2]這一點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人的精神和靈魂是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的,心靈上的自由可以使人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高蹈境界。詩歌中的時空作為詩人主觀意義情感上的延伸,有時候是會出現(xiàn)四時之外,剎那永恒的狀態(tài)。時空的凝結(jié)、擴展、組合、錯位、轉(zhuǎn)換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切其實都是因為主觀情感的變化。
中國古代常有一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慨,悲嘆人生短暫,時不我待??浊鹫驹诒剂鞑幌⒌慕忧吧隽恕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的無奈,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3],曹操也扼腕:“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4]。這里的時間都極度濃縮,都在表達詩歌中一個永恒的主題,那就是人在時間流逝面前的無能為力,這正是傷春悲秋的原因,也是中國古代的美學特征。一切大美總在于悲劇,既然時間的流逝是自然定律無法改變,那就只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5]這其中其實是有著濃濃的悲傷的。
當孟郊終于擺脫了“我馬亦四蹄,出門似無地”[6]的齷齪境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7]。長安城的大小莫非不是定數(shù)。當陸龜蒙遭遇了國破家亡之事,“身從亂后全家隱,日校人間一倍長”[8]。一天十二個時辰莫非還會多半個時辰?其實不然。
時空從未變化,變化的只是詩人的心理。而中國古代詩人就是有這樣的魄力,將自己的情感凌駕于天地之外,讓亙古不變的時空隨著自己的情感而變化。高爾基第一次提出文學即人學的觀點時,幾千年前的中國詩人已經(jīng)在不自覺貫徹這一觀點了。
二.時空的組合與錯亂
有些時候我們讀古詩詞,會產(chǎn)生一種這首詩或者詞時序顛倒、不和邏輯的感覺。例如李頎的《送魏萬之京》: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9]首句點明了魏萬出發(fā)的時間是早上,為什么下一句卻寫昨夜的景象。這不是時間錯亂了嗎?其實這是倒戟而入的筆法,倒追昨晚發(fā)生的事件。早上詩人見到魏萬將走是實景實寫,“昨夜微霜初渡河”實際上是詩人想象魏萬昨晚的情形。看似今晨、昨夜是時間上的混亂,實際上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神來之筆。
《詩經(jīng)》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10]之所以讓人潸然淚下其實是因為時間的交織。當年出征之日和今戍還之日的情景依次出現(xiàn)在面前,就好像一幅畫,前半幅是春風駘蕩,后半幅是漫天飛雪,實際上已經(jīng)隔了幾十年?!豆旁娛攀住分械摹斑b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11]亦是同樣的藝術特色。
“秦時明月漢時關”[12]是為了表示戰(zhàn)爭時間上的久遠,“舊時王謝堂前燕”[13]是為了突出今非昔比的歷史變遷世事滄桑,“月落烏啼霜滿天”[14]半夜無霜,只是為了突出涼。“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15]是在時空轉(zhuǎn)換中突出邊塞的苦寒?!翱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16]是為了寫戰(zhàn)爭給家庭帶來的痛苦,是作者借此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盵17]是對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憶,是陰陽兩相隔的迷惘和無奈。
這些詩句看似時序顛倒、時空錯亂,毫無邏輯所言,其實這些都飽含著詩人的特殊情感。詩歌中的時空的轉(zhuǎn)換、倒置、錯亂絕不意味著真實時間邏輯上的混亂,而是一種蘊藉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詩歌對于時空的安排其實是很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的。
三.時空變化中的情感
現(xiàn)實世界是客觀存在,人的情感世界卻是在不斷變化的。正是通過對客觀時空的細微觀察,中國古代文人通過自己的生命體驗,逐漸碰到了宇宙微妙的邊緣和境界,從而達到了逍遙游的精神狀態(tài)。
屈原很早就在《天問》[18]中提出了“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疑問,蘇軾也在大醉之中思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19]他們追問宇宙從何而來、生命存在的價值是什么?屈原問到最后卻沒有得出答案,蘇軾想到最后給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答案,這是宇宙定律和人生哲理,是個人無法擺脫的。將個人的命運置于宇宙這樣大的框架下,渺小立現(xiàn),所以人們會產(chǎn)生孤獨失意之感。這種情感成了中國文人的情感底色,自然永恒、人世無常的情感是他們經(jīng)常吟詠的。還有一部分人超越了這種情感,開始思考人生的不完美,開始把個人的生命與全人類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走向了更加廣闊的精神境界,走向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20]達觀!
四.小結(jié)
時空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們對于時空的感受卻是有著主觀色彩的。想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芥子納須彌,是剎那見始終。這構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理空間。我們在閱讀古典詩詞中,必須清楚認知時空的作用,這樣才能深刻把握作品復雜豐富的內(nèi)涵,洞悉古典詩詞的情感韻味。
參考文獻
[1]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龍》,中華書局,2012
[3]郁賢皓編選.《李白集》,鳳凰出版社,2014
[4]張可禮,宿美麗.《曹操曹丕曹植集》,鳳凰出版社,2014
[5]郁賢皓編選.《李白集》,鳳凰出版社,2014
[6]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7]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8]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9]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10]《詩經(jīng)·楚辭》,黃山書社,2012
[11]《古詩十九首》,中華書局,2016
[12]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13]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14]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15]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16]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17]劉石.《宋詞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18]《詩經(jīng)·楚辭》黃山書社,2012
[19]劉石.《宋詞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
[20]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