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
目前, 對于高齡不孕癥的治療手段主要有試管受精或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入術, 但治療的過程往往較為漫長, 患者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 可能出現多次嘗試失敗的可能性,給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 在治療不孕癥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能夠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1,2]。本文就心理護理干預對高齡不孕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助孕結局的影響展開探討, 現已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94例高齡不孕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 各47例。納入標準:①接受試管受精或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入術;②待移植胚胎中至少存在一個優(yōu)質胚胎;③均因女性不孕需要助孕;④年齡≥35歲;⑤夫妻雙方未生育子女。對照組患者年齡35~46歲, 平均年齡(39.67±4.32)歲;病程2~7年, 平均病程(4.02±1.76)年。干預組患者年齡 35~47歲 , 平均年齡 (39.35±4.71)歲 ;病程 1~7年 ,平均病程(4.35±1.82)年。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護理人員利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向患者講解不孕癥的相關知識, 告知患者治療方法, 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②根據患者情況及治療方案指導患者用藥, 使患者明確用藥的目的,在治療中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 幫助患者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tài)。
1.2.2 干預組 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心理干預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周期開始前, 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家庭情況、生活背景及文化程度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評估, 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疏導, 告知患者治療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 應保持合理的期待。②周期開始后, 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 與患者交流不孕癥相關知識, 由于多數患者并不會主動與醫(yī)務人員交流, 這就需要護理人員留意患者情況, 并及時介入。在治療期間, 指導患者培養(yǎng)自身興趣, 嘗試感興趣的事物, 多與朋友聚會交流, 不必對于結果過于焦慮。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理狀態(tài)展開評估, 項目為軀體、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恐懼、偏執(zhí)、敵對、精神病, 得分越高,說明心理狀態(tài)越差[3]。另外, 比較兩組患者的助孕結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比較 干預組患者軀體(1.32±0.53)分、人際關系(1.56±0.48)分、焦慮(1.45±0.38)分、抑郁 (1.35±0.42)分、恐懼 (1.46±0.45)分、偏執(zhí) (1.51±0.51)分、敵對(1.55±0.42)分、精神病(1.23±0.34)分,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1.85±0.63)、(2.03±0.65)、(2.04±0.42)、(2.34±0.72)、(2.16±0.65)、(2.24±0.68)、(2.09±0.55)、(2.06±0.63)分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軀體 人際關系 焦慮 抑郁 恐懼 偏執(zhí) 敵對 精神病干預組 47 1.32±0.53a 1.56±0.48a 1.45±0.38a 1.35±0.42a 1.46±0.45a 1.51±0.51a 1.55±0.42a 1.23±0.34a對照組 47 1.85±0.63 2.03±0.65 2.04±0.42 2.34±0.72 2.16±0.65 2.24±0.68 2.09±0.55 2.06±0.63
2.2 兩組患者的助孕結局比較 干預組的妊娠率為40.43%(19/4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1.28%(10/4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9, P<0.05)。
社會發(fā)展的今天, 婦女的晚婚晚育現象已較為常見, 但由于生活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等特點, 高齡婦女發(fā)生不孕的幾率逐年上升, 由于患者卵巢儲備能力降低, 受孕較為艱難,無法正常生育, 給家庭造成影響[3]。目前, 我國的生育觀較為傳統, 多數婦女仍存在生育愿望, 但自身身體條件不允許,這就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婚姻出現危機, 也會給患者本身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 導致患者出現悲觀、焦慮、偏執(zhí)等情緒, 從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 更有甚者可能做出觸犯法律底線的事情。為了幫助高齡不孕婦女受孕, 臨床上有試管受精、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入術等技術幫助患者受孕, 但其治療過程往往漫長, 需要患者付出較多的努力, 效果卻并不能完全保證,許多患者在多次周期治療后仍未能達到理想效果, 就會對治療產生懷疑, 也會對自身更加懷疑, 認為已無希望懷孕, 心理狀態(tài)更加低落, 不但不利于家庭和諧, 還可能影響自身健康, 也更不容易受孕[4,5]。因此, 在采用醫(yī)學技術治療助孕的同時, 也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干預。
本文干預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入了心理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從患者的個體情況出發(fā), 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首先幫助患者了解不孕癥的相關知識, 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避免患者對自身產生厭棄心理, 之后則是在周期前告知患者對治療效果應保持合理期待, 不能期望值過高或一味追求一次成功, 應保持盡量輕松的心態(tài), 也有利于受孕。周期后則應指導患者轉移注意力, 不過分關注自身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組患者軀體(1.32±0.53)分、人際關系(1.56±0.48)分、焦慮(1.45±0.38)分、抑郁(1.35±0.42)分、恐懼(1.46±0.45)分、偏執(zhí)(1.51±0.51)分、敵對(1.55±0.42)分、精神病(1.23±0.34)分,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5±0.63)、(2.03±0.65)、(2.04±0.42)、(2.34±0.72)、(2.16±0.65)、(2.24±0.68)、(2.09±0.55)、(2.06±0.63)分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的妊娠率為40.43%(19/47),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1.28%(10/4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疏解不良情緒, 且能夠提高患者的妊娠率,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