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肺結核是慢性呼吸道傳染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 是由于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而肺結核的治療過程也相對漫長,久治不愈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將會導致患者內心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 嚴重的甚至可能誘發(fā)抑郁癥,最終引發(fā)心理障礙[1]。而介于肺結核的傳染性, 患者的自卑感使得生活中有意減少與他人溝通, 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本文觀察利用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負面情緒、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8年6月本院胸外科治療的40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護理組, 每組2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3例, 女7例, 年齡20~65歲, 平均年齡(39.5±8.9)歲。護理組患者中男12例,女8例, 年齡18~60歲, 平均年齡(38.2±9.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性輔助干預, 監(jiān)測臨床的基本數(shù)據(jù), 幫助患者遵照醫(yī)囑按時服藥。護理組患者使用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①心理建設:由于肺結核具有一定的傳染特性, 患者害怕傳染給他人, 這種長期的心理壓力會使患者產生自卑心理, 不愿與人交流。采取護理干預時, 醫(yī)護人員要向患者說明講解肺結核的相關知識, 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 用溫和耐心的方式消除患者的抵觸心理, 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疾病的信心, 通過有效溝通, 讓患者能主動的配合臨床治療。②飲食干預:為患者制定專業(yè)合理的飲食計劃, 肺結核患者的代謝水平一般較常人高, 每日要保證患者對蛋白質、高纖維素、適量糖類的吸收攝入, 禁止食用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杜絕煙酒。③生活習性:安排合理的作息時間,保證患者的睡眠充足。肺結核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下降, 可以督導患者每天定時散步、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提高身體素質, 幫助其養(yǎng)成優(yōu)良的生活方式。④健康指導:護理人員需要熟練掌握患者所需藥物的藥理細則和作用, 以便及時告知患者正確的用藥劑量和相關注意事項, 保障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情況。采用HAMA判定心理狀態(tài), HAMA所有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 各級標準為:0分:無癥狀;1分:輕;2分:中等;3分:重;4分:極重??偡譃楦黜椀梅挚偤?。生活質量主要包括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方面,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 護理組患者HAMA評分為(26.82±6.74)分, 干預后為(12.22±3.65)分;觀察組患者干預前HAMA評分為(29.37±6.22)分, 干預后為(15.20±4.28)分, 干預前, 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 護理組患者HAMA評分明顯低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 (68.87±7.24)、(66.89±7.81)、(69.70±7.85)分 , 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2.37±6.24)、(60.34±6.94)、(50.21±6.04)分 , 護理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護理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觀察組 20 52.37±6.24a 60.34±6.94a 50.21±6.04a護理組 20 68.87±7.24 66.89±7.81 69.70±7.85 t 7.720 2.804 8.800 P <0.05 <0.05 <0.05
肺結核即使經過治療后也容易反復發(fā)作, 且病程周期漫長, 成為威脅我國乃至世界人群身體健康的高發(fā)疾?。?]。肺結核患者臨床主要癥狀為低熱盜汗、咳痰咳嗽、伴隨胸痛、胸悶或疲困乏力以及呼吸困難的情況, 患者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會遭到破壞, 免疫功能下降。而肺結核的傳染特性容易使患者遭受社會上的歧視以及生活范圍圈人群的疏離, 治療過程中采取隔離的手段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人際交往, 這些負面因素會導致肺結核患者產生煩躁、易怒、情緒極端的心理狀態(tài), 面對持續(xù)的精神壓力極有可能誘發(fā)一些其他并發(fā)疾病, 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而需要長期服藥和反復發(fā)作等原因, 也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家庭壓力的問題,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在對肺結核患者臨床治療中, 緩解其負面情緒已經成為提高治療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3-5]。通過護理干預中的宣傳教育、糾正頑固思想偏差, 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得以正確改善, 加之心理上的合理干預、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 護理干預中對患者生活習性的改善, 合理制定了患者的運動、飲食以及作息習慣, 通過有效的配合, 提升治療效果, 促進了患者的身體康復[6,7]。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前, 護理組患者HAMA評分為(26.82±6.74)分, 干預后為(12.22±3.65)分;觀察組患者干預前HAMA評分為(29.37±6.22)分, 干預后為(15.20±4.28)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 護理組患者HAMA評分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68.87±7.24)、(66.89±7.81)、(69.70±7.85)分, 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 (52.37±6.24)、(60.34±6.94)、(50.21±6.04)分 ,護理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利用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負面情緒、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明顯, 穩(wěn)固了患者心理狀態(tài), 保障治療的有效性, 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