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號:DG 479 4101
杰西·諾曼:《經(jīng)典的杰西·諾曼》
(The Essential Jessye Norman)
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 小澤征爾(指揮)等
[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Seiji Ozawa(conductor)etc ]
時光飛逝,轉(zhuǎn)眼間快到年底了,而這個介紹聲樂類唱片的欄目也將接近尾聲。這期,我選擇的是不久前剛剛離開我們(2019年9月30日)的美國女高音歌唱家杰西·諾曼(Jessye Norman)的一張唱片,由飛利浦唱片公司發(fā)行于2004年,同時還附了一張她與小澤征爾一起錄制的比才的歌劇《卡門》的DVD。
這是一張“拼盤”,17首作品全部都是選自飛利浦公司1971年至1993年間錄制的諾曼的多張唱片,涵蓋歌劇、藝術(shù)歌曲、民歌、靈歌等多種體裁,稱之為《經(jīng)典的杰西·諾曼》,實至名歸。
盡管諾曼一般被認為是戲劇女高音(當(dāng)然也涉獵其他傳統(tǒng)的女高音角色),但是她本人卻不愿意被歸類。從學(xué)生時代起,諾曼就喜歡自己選擇曲目,除了教師的建議和經(jīng)紀人的要求外,她更多的是從自己的直覺和興趣出發(fā)。
作為一個非洲裔美國人,諾曼的職業(yè)生涯開始于德國柏林德意志歌劇院,這是很高的起點。1969年,諾曼參加在慕尼黑舉辦的國際音樂比賽獲得大獎,從而與德意志歌劇院簽約三年。同年,她在德意志歌劇院首次亮相,演唱瓦格納《唐豪塞》中的伊麗莎白一角,轟動柏林,并被譽為是“自德國女高音洛特·勒曼以降最偉大的女聲”。但是,她的個性使她經(jīng)常與劇院產(chǎn)生矛盾,因為她總是想唱自己認為適合的角色。在諾曼看來,自己的聲音無法簡單地被歸類為戲劇女高音、女中音或是抒情女高音等。她不喜歡被限制在某個類型之中,更喜歡挑戰(zhàn)各種聲音。
諾曼的唱片不算多,尤其是全本的歌劇,印象中有珀塞爾的《狄多與阿涅斯》、貝多芬的《菲岱里奧》、比才的《卡門》、瓦格納的《羅恩格林》《女武神》《眾神的黃昏》、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島》等。但在歌劇舞臺上,諾曼演唱過的角色超過40個,涉及的類型豐富——從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再到當(dāng)代;從意大利歌劇到法國歌劇,再到德國歌劇。除歌劇之外,她演唱的德奧藝術(shù)歌曲、靈歌、民歌,甚至流行歌曲、現(xiàn)代通俗歌曲水準也極高。她一生獲獎無數(shù),包括法國“金唱片大獎”(三次)、英國“《留聲機》大獎”、美國“格萊美獎”(五次)等。
這張唱片的前兩首是她演唱的歌劇《卡門》第一幕里卡門的兩段唱:哈巴涅拉舞曲風(fēng)格的《愛情是一只自由的鳥》(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和斯桂蒂拉舞曲節(jié)奏的《在塞維利亞的城墻邊》(Pres des ramparts de Seville)?!稅矍槭且恢蛔杂傻镍B》清晰地刻畫了卡門的內(nèi)心世界,把她對愛、對生活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和前面那首“哈巴涅拉”相比,《在塞維利亞的城墻邊》這段帶有濃郁西班牙風(fēng)情的唱段更具有野性與誘惑力,表現(xiàn)了卡門的直率、大膽、潑辣。諾曼的演唱,無論是分句,還是聲音的表現(xiàn)力,都很有特點。你或許并不習(xí)慣這樣的卡門,因為她的線條優(yōu)美,強調(diào)句突出,對比強烈;但或許我們可以欣賞她對聲音強弱和音區(qū)轉(zhuǎn)換時游刃有余的把控。
很難想象在歌劇舞臺上,諾曼演唱莫扎特《費加羅婚禮》中伯爵夫人的造型如何,但她為伯爵夫人塑造的聲音形象是絕對的雍容華貴。第二幕中的《愛神,請憐憫我》(Porgi, amor, qualche ristoro)和第三幕中《美好時光如此快就消逝了》(Dove sono I bei momenti),把伯爵夫人心中對愛的企盼、傷感、惆悵表達得非常感人。莫扎特的歌劇是諾曼心愛的,在她的職業(yè)生涯中,除了《費加羅婚禮》中的伯爵夫人之外,她還唱過《唐璜》中的艾爾維拉和《伊多梅紐》中的伊達曼特。
這張唱片選擇了一首諾曼演唱的珀塞爾的《狄多與阿涅斯》中狄多的詠嘆調(diào)《當(dāng)我被埋葬的時候》(When I am laid in earth),這是她演唱的巴洛克歌劇的代表作。
盡管諾曼演唱的藝術(shù)歌曲引起過不少爭議,但是認為她演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沃爾夫等作曲家的藝術(shù)歌曲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的人亦不在少數(shù)。唱片第10首是她演唱的勃拉姆斯的《小夜曲》(作品106之一),第11首是她演唱的舒伯特的《圣母頌》(作品839)。前者,我們能聽到她輕盈、靈動的嗓音;后者,我們能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虔誠。
諾曼非常喜歡法國歌劇,她不僅唱過巴洛克時期拉莫的創(chuàng)作,還有浪漫主義時期的柏遼茲、梅耶貝爾、馬斯涅、福雷、奧芬巴赫等。這張唱片只選了柏遼茲的聲樂套曲《夏夜》中的第一首《維拉內(nèi)拉》。
唱片的最后一首是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那首《愛之死》。諾曼并沒有在歌劇舞臺上演唱過全本的“伊索爾德”,只唱過音樂會版的該劇的第二幕。不過,這首《愛之死》至少有三個版本:1987年“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上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錄音(DG公司出品);百代(EMI)公司1988年出版的克勞斯·騰斯泰特指揮倫敦愛樂樂團的錄音(還包括《漂泊的荷蘭人》《唐豪塞》《眾神的黃昏》選段);還有飛利浦公司1975年出版的柯林·戴維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錄音。
諾曼的嗓音天生就很適合唱瓦格納——嗓門大、氣息長,可是她唱的全本《羅恩格林》和《女武神》卻很難得我心。她唱的艾爾莎和齊格琳德過于強悍,聽上去完全不是一個需要保護的弱女子。伊索爾德呢?說實話,她唱的《愛之死》可以讓我忘掉伊索爾德了。
《紐約時報》樂評人愛德華·羅森斯坦把諾曼的歌聲描述為“聲音的大宅”(grand mansion of sound)——巨大的空間,向后、向上延伸,展現(xiàn)出的遠景超乎想象;有陽光明媚的房間,有窄而長的過道,更有巨大空曠的廳堂。杰西·諾曼女士是這所“豪宅”當(dāng)仁不讓的主人,她有著與宏大的聲音完全匹配的體魄。這樣的嗓子唱出的《愛之死》讓我內(nèi)心感到震撼——一顆歌唱著愛的靈魂超然塵世,飄向天際,浮游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