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
【摘?要】 目的: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從在本院實施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挑選出80例,按每組40例的數(shù)量將其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在行手術治療后,分別對兩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以及常規(guī)護理,分析兩組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優(yōu)良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康復護理
文章編號:WHR2019104057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是由于腰椎間盤變性或破裂,導致髓核向椎板內或向后方突出,主要癥狀為下腰痛,發(fā)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對于該疾病的治療,臨床多采取手術來進行,如術后護理不佳,可引發(fā)坐骨神經(jīng)痛等癥狀,影響治療效果。早期康復護理可預防術后粘連、壓迫,改善手術預后,促進患者軀體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1]。為此本院積極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積極改善患者手術預后,保證治療效果??偨Y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實施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0例,患者均經(jīng)過明確的診斷和治療,并且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檢查和病史資料,研究符合倫理道德,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多處骨科疾病,對本文研究具有一定影響的疾病者,精神系統(tǒng)疾病及拒絕參加研究者,不依從、不配合及拒絕參加研究者。
80例患者按每組40例的數(shù)量隨機分成研究組(早期康復護理)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2~85歲,平均(63.25±7.19)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48±3.22)年。研究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0~86歲,平均(64.13±7.2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98±3.2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遵醫(yī)囑給予患者物理、藥物等治療,實施簡單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環(huán)境護理、并發(fā)癥防治護理等基礎護理。
研究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包括三個階段:1)術后3d:指導患者做適量的早期被動訓練:①被動抬腿訓練,保持膝關節(jié)處于伸直狀態(tài),將腿抬高30°~60°,保持15s時間;②踝關節(jié)強化運動,主要為踝關節(jié)背伸、環(huán)轉、跖屈;③如患者術后疼痛顯著緩解,可增加抬腿幅度和次數(shù);以上運動一組20次,每隔6h做一組,雙下肢交替訓練,積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減少神經(jīng)根粘連的發(fā)生。2)術后4~14d:根據(jù)患者的耐受程度適當增加訓練強度。①提高腰背部柔韌性,佩戴腰圍背貼墻,保持頭、雙肩、臀、足與墻面貼近,維持5min,3次為一組,1d訓練兩組;②伸背運動,囑咐患者保持俯臥位,下肘撐床,上半身后仰,保持抬頭,維持10~20s的時間,5次為一組,1d訓練三組;③伸屈髖膝運動,囑咐患者保持仰臥位,主動屈曲髖、膝關節(jié),用手抱住單側膝關節(jié),慢慢向胸部靠近,維持5s的時間,先單膝關節(jié),后雙膝關節(jié),5次為一組,1d訓練三組。3)術后15~28d:鼓勵患者下床運動,根據(jù)患者的耐受程度增加腰背部肌肉訓練強度,包括五點式腰背部肌運動訓練、伸腰運動訓練、飛燕式背肌運動訓練等,結合患者恢復情況增加訓練難度[2]。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及護理效果,判斷指標包括優(yōu)、良、可、差,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患者所占比,判斷標準為,優(yōu):經(jīng)治療及護理,患者運動功能不受影響,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沒有腰腿疼痛等癥狀;良:經(jīng)治療及護理,患者運動功能受輕微影響,基本可正常生活和工作,偶爾有腰腿疼痛等癥狀;可:經(jīng)治療及護理,患者術后疼痛病癥有緩解,運動功能受影響,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差:經(jīng)治療及護理,患者運動功能無改善,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腰腿疼痛等癥狀無好轉。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計算數(shù)據(jù),百分比(%)為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χ2)檢驗;均值±標準差(±s)為計量資料,行獨立樣本t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表1顯示,研究組優(yōu)良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經(jīng)手術治療療效顯著,但手術治療影響了患者纖維環(huán)的完整性及穩(wěn)定性,可導致剩余髓核組織再次突出,可能發(fā)生瘢痕及血腫,造成神經(jīng)根粘連,使患者術后有可能會復發(fā),遺留腰腿痛、肌力降低等后遺癥[3-4],因此術后康復功能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可直接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早期康復護理從各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訓練,有效刺激神經(jīng),拓展通道,有效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神經(jīng)根粘連,而且可有效加速患者血腫的消退速度[5]。本次研究為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進行三個階段的護理,通過被動抬腿訓練、踝關節(jié)強化運動、伸背運動、伸屈髖膝運動等,降低神經(jīng)根粘連,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改善患者術后炎癥反應,消退水腫,增強腰背部肌肉功能,緩解疼痛,減少復發(fā)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優(yōu)良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也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疼痛癥狀,減少復發(fā)率,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屬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良好的護理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鳳,謝敏飛,林佳佳,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及提高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7,55(27):147-150.
[2] 吳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6):245.
[3] 常玉萍,蒙碧艷,劉春花.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脊椎微創(chuàng)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特別健康,2017,(15):205.
[4] 魏波,范杰,張祿,等.保留后方韌帶復合體椎間融合術與PLIF術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比較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7,38(03):265-268.
[5] 周超,張紅霞,吳海蕓.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03(0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