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燕
12月1日以后出行的西安人肯定會注意到,全國高鐵有更多的車次票價出現了差異。不同日期、不同時段的同線路價格高低不等。就在最近,上海、成都、蘭州、廣州、南寧等鐵路公司陸續(xù)發(fā)布消息,從12月1日起,將400多趟列車調整為浮動票價。中鐵蘭州公司對徐蘭高速線寶蘭段的60多趟高鐵動車組列車的執(zhí)行票價,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總體有升有降,最低折扣為5.5折。以前西安到蘭州的高鐵票價定價174.5元,按照5.5折最低折扣,或將只需96元。但對于出行高峰密集時期、高峰時段的高鐵票價將可能上升。現在從網絡訂票查詢,12月1日以后,西安到蘭州的大多時段票價已經顯示為199.5元,上浮25元,上漲14.3%??磥?,雙節(jié)前后大多數西安到蘭州的旅客是要多掏腰包了。
鐵路具有自然壟斷性,是現代經濟社會快捷順暢運行的基礎支撐。今天中國高鐵的建設成就,充分體現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也以極高的效率改善了人民群眾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適性。票價相對機票,在3-7小時的中長途出行距離,高鐵票價相對便宜,成了多數人出行的首選。據有關研究,高鐵和飛機競爭的距離范圍是350-750公里。350公里以下,汽車走高速公路則更有競爭力。大于750公里,高鐵的競爭力相對飛機開始下降,超過1000公里的出行市場,就都是飛機的天下了。由于高鐵針對的是人們日常出行的腰部需求,所以骨干線路在出行旺季都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在鐵路全面實行網上實名訂票以來,對于提前計劃好的訂票則更加有利。說走就走的即時起意,則常常會面對普通車票售罄的窘境,要么買一等座、商務座,甚或只有選擇其他出行方式。
高鐵作為中國新“四大發(fā)明”之一,近年來的建設速度、運營規(guī)模,足以讓國人驕傲。作為時速300公里的快捷交通方式,高鐵極大方便了群眾的出行,提升了生產要素匯聚輻射的半徑,優(yōu)化了城市和區(qū)域間的連接,正在從速度和體驗等多個維度,重塑中國經濟社會運行的底層格局。作為中國高端制造名片,高鐵驗證了中國系統(tǒng)集成式科技創(chuàng)新,轉化為高端制造的強大勢能,帶動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智能控制、工程建設等多個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高鐵巨大的投資,有力拉動了經濟發(fā)展。但由于投資量大、運營成本也大,全國高鐵形成的債務數目也相當驚人。目前,全國除京滬高鐵外,幾乎所有路線都在虧損運營,高鐵如何減虧盈利是這一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的一道現實命題。高鐵的虧損運營本身,就說明了我國發(fā)展高鐵事業(yè)的人民立場和人民情懷。人們在享受高鐵便捷實惠的背后,不光有廣大鐵路戰(zhàn)線規(guī)劃建設的艱苦付出,還有鐵路公司的負債運營,也有各級政府的財政補貼。所以,推動高鐵運營的市場化改革,是關乎鐵路事業(y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件大事。
自2013年鐵道部被撤銷,鐵路政企分開以來,鐵路部門就一直在探索市場化的轉型之路。價格作為市場經濟調節(jié)供需的決定性杠桿,如何通過價格信號,對需求進行削峰填谷,平衡供需矛盾,提高整體運營效益,是我國在繼電價、水價、氣價之后,在鐵路運營中的又一大探索。2016年起,國家放開高鐵動車票價,改由鐵總自行定價。全國高鐵動車組列車的執(zhí)行票價越來越靈活,出現了“打折浮動”、“一日一價”等更加豐富多樣的定價形式。由于高鐵是壟斷經營的公共服務產品,票價改革與旅客消費承受力、全社會出行成本、公益服務保障水平、鐵路公司的財務盈利、社會輿論等諸多問題密切相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相關改革必須審慎推進,小步慢跑,漸進替代才能取得各方多贏的效果。
從正面看,高鐵差異化的浮動定價,有利于建立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的合理比價關系,促使飛機、高鐵、普通鐵路、汽車客運等市場主體根據市場需求,主動適應、調整運力,更好地滿足廣大旅客的多樣化出行需求。有利于各市場主體按照市場化機制調整定價,對旅客消費的數量、里程、季節(jié)、出行目的等方面進行統(tǒng)籌考慮,提升票制票價的靈活性,通過優(yōu)化供給,主動適應需求。在提高滿足旅客出行需要能力的同時,增加企業(yè)盈利水平,減少對國家財政補貼的依賴,從而使高鐵整體運行效率得到提升,提高自身市場化條件下的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對旅客來說,浮動定價盡管在節(jié)假日等出行高峰期的票價會增加出行成本。但這也可以使一部分對于價格敏感但出行時間可變通需求,選擇在非高峰時段利用低票價出行,既能減少自己的開支,也能起到削峰填谷的調節(jié)作用。在網上訂票如此方便的今天,盡早計劃,提前訂票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實惠。在這方面,民航的機票分時動態(tài)打折,多年以來,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已經進行了很好的探索,相關經驗值得高鐵借鑒。
滬昆高鐵貴州凱里花橋村段
從反面看,旅客乘坐高鐵享受的服務是相對固定的。無論春節(jié)還是淡季,乘客都是為了從這一站到達另一站。平時寬松的車廂,到了旺季卻擁擠不堪,會對個人乘坐體驗帶來很大的影響,但乘客還得承擔更高的票價。從個人體驗來衡量,享受的服務品質低了,價格反而高了。這是公共交通服務本身可能無法避免的弊端。實行浮動定價,高企的票價會讓低收入者對于出行成本敏感的神經繃得更緊。如果沒有最高限價,一旦隨行就市,老百姓的出行遇到春運、黃金周等高峰期時段,價格可能會出現價高者得票的情況。票價如果一路走高,低收入者的處境就會更讓人擔憂。這就涉及到了社會公共服務享受的公平問題。所以,高鐵票價在特定的時段內,實行最高限價,允許向下浮動,不允許向上浮動,同時采取排隊機制,按訂票的先后順序來分配票額。以此將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另外,在網絡訂票全面推行后,今天的國人以手機號為標志,已經深度融入了數字化生存網絡。各種手機APP,出行、娛樂、消費、網銀等數據構成的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在人們方便地使用這些移動服務的同時,數據已經在后臺將我們的收入、學歷、家庭、需求、偏好等信息掌控得比我們自己都清楚。基于大數據的分析,通過智能算法,完全有可能針對我們每一個人,推送我們能夠忍受的最高“計算價格”。從而讓運營商獲利。而我國對于公共服務APP,運行大數據的算法監(jiān)管還處在探索階段。但高鐵訂票顯然已經是一個新的大數據全民生態(tài)。建議國家市場監(jiān)管機構應該重視這一問題,盡快啟動對運營商APP算法監(jiān)管的建章立制,從而讓大數據更好地為提高全社會運營效率及效益,增加人民群眾福祉服務。
總之,高鐵實行差異化的浮動票價是我國深化市場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于通過價格調節(jié)全社會的出行需求分布,提升高鐵的整體運營效益及效率,鼓勵乘客增強出行的計劃性,更多錯峰出行,以獲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