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2.西安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3.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資源建設中心,陜西 西安 710119)
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2015年3月,國務院授權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fā)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下稱《愿景與行動》)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戰(zhàn)略構想的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綱領性的基本內涵,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fā)展的旗幟,積極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務求實效的6年推進,互聯互通合作取得新突破,“一帶一路”覆蓋越來越多的國家,為各方帶來相應福祉。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fā)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中國主張,在謀求自身發(fā)展的同時,為其他國家發(fā)展貢獻了順應歷史潮流的中國智慧和責任擔當。2017年5月、2019年4月,第一、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先后在北京隆重召開,成為“一帶一路”發(fā)展推進的里程碑。“一帶一路”為各國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取得了積極成果,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fā)展前景越來越好。[1]
“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合作重點和主要內容,概括為互聯互通合作,即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教科文、醫(yī)療和貿易等諸多方面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对妇芭c行動》確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绷暯街飨赋觯骸拔覀兌颊J為,文明交流互鑒是古絲綢之路留下的精神財富,民心相通應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愿探討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文合作,加強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旅游、體育等領域交流合作,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我們愿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社會各階層、各群體都參與到合作中來,營造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局面?!盵2]十分精確地點明了“民心相通”在互聯互通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揭示了“民心相通”的核心是以“人文交流”為基礎和前提的共識與遵循。而教育、科技、文化即所謂的“教科文”則是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文合作中首當其沖的重頭戲。時任文化部長蔡武撰文倡導“堅持文化先行,建設‘一帶一路’”,提出應發(fā)揮“人文先行”的優(yōu)勢,制定規(guī)劃、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全方位、多領域交流合作。[3]事實上,“教科文交流合作歷來是國家之間增強互信、共謀發(fā)展的基礎領域,不僅有利于消除國家之間的文化隔閡、促進發(fā)展共識,而且能夠深刻體現多地區(qū)共同發(fā)展的國際人道主義價值追求,同時最大程度為‘一帶一路’贏得良好的開局氛圍?!盵4]因此,作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之一翼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即本課題所稱新絲綢之路建設,也必然具有共性,需要教科文先行開局。在“一帶一路”教科文先行的理論研討與多層次、多領域實踐的基礎上,2016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專項行動計劃,從宏觀上為教科文發(fā)展與合作提供了貫徹落實《愿景與行動》更具體的指導意見。其中,教育部印發(fā)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文化部印發(fā)了《“一帶一路”文化發(fā)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科技部、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印發(fā)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專項規(guī)劃》。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結束后,科技部進一步研究制定了《“一帶一路”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行動計劃》。這些政策規(guī)劃高屋建瓴地揭明了教科文發(fā)展在新絲綢之路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引領、支撐、創(chuàng)新作用,更成為相關區(qū)域和地方制定相應落實方案與措施、深入有效實施“新絲綢之路”建設及教科文先行先發(fā)的定心丸、指南針和強心劑。
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qū)和人民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態(tài)和特色各異的絲路文化,其共同發(fā)展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可行性,是基于“絲綢之路”這一深厚的歷史資源與關聯的堅實話語情意共鳴基石的。因此,新絲綢之路建設的開啟與推進也當以順應這一歷史文化契合點的發(fā)揮、拓展與創(chuàng)造為佳途。在當今復雜而多元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各國的發(fā)展與構建“和平文化”相輔相成。教科文所具有的“軟實力”特性,使其當然地成為國際合作的前沿擔當。所以,教科文發(fā)展與合作既是新絲綢之路建設本身的重要內容,更扮演著新絲綢之路建設全面推進的引領、支撐與創(chuàng)新者角色,也是達成與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民心相通”的切實可行的首選突破口。從微觀方面而言,語言則無疑是新絲綢之路建設及教科文先行先發(fā)的橋梁和紐帶。國家語委原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認為實現“五通”當然需要語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語言表述。協商制定區(qū)域合作規(guī)劃與措施,并使相關政策、法律、規(guī)劃、措施為民所知所用,環(huán)環(huán)都需語言交流。其次,設施聯通更需語言連通。語言之路不通暢,其他方面也難以通暢。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軟”,但要把“一帶一路”建設為命運共同體,實現利益互惠、責任共擔,民心相通更為根本?!耙粠б宦贰苯ㄔO可以用英語等作為通用語,但這種通用語只能達意、難以表情,只能通事、難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區(qū)域各國各族人民最樂意使用的語言。[5]可謂既全面又具體地闡明了語言文字之于新絲綢之路建設及教科文發(fā)展的關系和作用。
“一帶一路”之一翼的新絲綢之路建設中,我國政府處于主導兼主體的角色。這樣的地位也就決定了“語言互通”必然是漢語言文字與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多種語言文字的相通且要真正的達到通心?!耙粠б宦贰笔敲嫦蛭磥淼木哂虚L遠歷史性和戰(zhàn)略性意義的中國倡議,其建設也是一個漫長的多元開放合作進程。與此相適應,作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作為文化文明的符號和載體,作為國際合作和文明互鑒基礎和有效手段的語言文字建設,也應該立足長遠面向未來,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互聯互通合作中,充分重視并做好彼此語言文字的宏觀研究與微觀的互動互學互通,尤其要以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做好從我國出發(fā)的漢語言文字的推廣應用,在發(fā)揮好漢語言文字直接服務作用的基礎上,實現其歷史和時代賦予的空前重大的價值功能和社會意義。
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之初,陜西便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確定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基本定位。相對于古絲綢之路,這個新起點有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內涵,它是溝通內陸與亞歐大陸橋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承接東部乃至全球產業(yè)轉移的有利區(qū)域、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大的物流中心、融匯亞歐豐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臺?!盵6]在此目標定位之下,陜西在搭建政策互信平臺、構建立體化交通體系、深化貿易投資合作、積極打造區(qū)域金融中心等多方面先行先試,順勢而為。尤其在教科文領域,憑借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和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與中亞各國的交往交流源遠流長等獨特歷史文化基礎和地域條件,以及陜西作為傳統教育、科技、文化大省的資源優(yōu)勢,率先開展了廣泛合作。教育合作方面,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等十多個高校設立了絲綢之路研究機構,2014年即有中亞國家1200多名學生在陜西各大學就讀和培訓。在敏銳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先行”[7]工作思路下,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亦豐富多彩,如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成功,陜西7處遺跡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建設以“漢風古韻”為主題的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旅游區(qū);編排大型歌劇《張騫》;與文化部共同舉辦首屆(西安)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jié)等,取得了突出成效。
2015年,《愿景與行動》之“中國各地方開放態(tài)勢”對陜西給出清晰的構設:“發(fā)揮陜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yōu)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蘭州、西寧開發(fā)開放,推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qū)建設,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yè)和人文交流基地?!庇纱藝腋叨群蛯用婵梢姡兾饕诔浞职l(fā)揮且不斷挖掘和擴大綜合經濟文優(yōu)化勢上大做文章,不僅要精確把握“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的小重“點”,更要有大“面”的新定位高度的自覺,即把自身納入西北地區(qū)的廣大視野之中,積極主動參與并帶領陜、甘、寧、青的整體聯動,合力“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yè)和人文交流基地。”陜西在“一帶一路”和國家發(fā)展布局中的地位凸顯,在新絲綢之路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確,成為發(fā)展路線視野更加寬廣的對外開放的前沿。根據這一國家部署,陜西省委、省政府發(fā)布了《陜西省推進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方案(2015-2020年)》(下稱《陜西實施方案》),進一步確定了打造包括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旅游中心、區(qū)域金融中心的“五大中心”,叫響做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構筑全方位改革開放格局的戰(zhàn)略目標和任務。同時制定并發(fā)布“一帶一路”建設年度行動計劃,扎扎實實推進實施,綜合建設成果明顯。在教科文方面,積極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促進人民心靈相通,6年來已取得大量實績。一是連續(xù)多屆次舉辦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旅游博覽會、電影節(jié)等活動,開通20多條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線路及旅游專列,推動“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成功。二是陜西高校與國(境)外60余所高校合作,每年安排1200余名中亞學生在西安求學,西安交通大學發(fā)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有五大洲36個國家和地區(qū)136所大學加盟。三是推動國家“一帶一路”制造業(yè)技術轉移中心在陜西落地,推進陜西省科技資源向東盟等國輻射。四是“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正式揭牌,獲批教育部備案的國別與區(qū)域研究中心12個。[8]
新絲綢之路建設教科文先行,教科文發(fā)展需要語言鋪路,已成為共識。以我國為主導和主體而主動開展?jié)h語言文字的推廣,既是互聯互通合作工作的實際需要,更是立足于新絲綢之路建設長遠進程特性的戰(zhàn)略選擇。語言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礎保障,也應該是新絲綢之路建設教科文發(fā)展中漢語言文字推廣的目標。因此,漢語言文字推廣對策總體上應該是在兼顧互聯互通合作基礎上的研究與思考。
從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和層面組織廣泛的調研,對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語言狀況進行深入細致的摸底排查,在宏觀管理上準確把握各種語言政策及資源并建立語言數據庫、語言檔案,在微觀應用上進行各語種規(guī)律、語言使用習慣等的專門研究,編纂為語言習得和深入交流服務的各國語言志,單語、多語詞典及各種專業(yè)詞典,編寫教科書及普及規(guī)范用書等,廣泛開發(fā)適應時代和需求者的教育教學工具、資源。陜西則應調動語言學界主動融入國家語言服務“一帶一路”戰(zhàn)略工作,結合重點面向中西亞開放的地方戰(zhàn)略,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和創(chuàng)立國家宏觀語言規(guī)劃中的與陜西密切交集的中西亞語言研究項目,另一方面要對地方政府、企業(yè)、社會機構等實施“五通”進程中與語言相關的問題和情況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與國家宏觀語言規(guī)劃相統籌,有針對性地制訂更為具體的陜西本省語言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為新絲綢之路新起點建設提供更加接地氣的語言支撐服務。如中亞“陜西村”仍有近10萬人口說陜西話,其“陜西情結”疊加民族自豪感是陜西向西開放的金紐帶和獨特優(yōu)勢,仍有必要在已有研究和交流合作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系統整理和挖掘開發(fā)其語言及相關的文化資源,發(fā)散“陜西鄉(xiāng)黨”的陜西話、俄語、生活區(qū)域本土民族語言兼容互通的潛力與張力,相信會在新絲綢之路建設中的方方面面發(fā)揮更廣泛的影響力和綜合牽引效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與學得到持續(xù)的重視與提升,公民外語水平大有提高。但教與學的語種面不夠寬泛,主要集中在英語等大語種上,而能使用新絲綢之路建設中“表情、通心”語言的小語種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國內相關語言人才培養(yǎng)和供給的數量質量,以適應面向“一帶一路”深度開放合作的長遠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也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得到長足發(fā)展,甚至隨著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影響力提升而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形成“漢語熱”。但在新的“一帶一路”建設中,作為世界第二大國際通用語言的漢語,對外教學需要更大力度的發(fā)展。一是要建設好語言人才包括語言教學、科研、技術、管控人才動態(tài)數據庫,更好地掌握并綜合利用漢語言推廣的人力資源力量。二是要強化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發(fā)揮全國350多所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培養(yǎng)院校和近150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授權點、多所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及相關專業(yè)博士點的作用,培養(yǎng)更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化高端人才。三是在國家層面持續(xù)加強2018年以來“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的53國已經建立的137所孔子學院和130個孔子課堂的質量建設,加強“網絡孔子學院”的擴容建設,加強“走出去”的國際漢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四是各地方應結合《愿景與行動》的戰(zhàn)略部署,充分發(fā)揮地方優(yōu)勢和力量,拓展教育合作領域,加大教育國際化水平,加強“引進來”的留學人才尤其是來自急需的小語種地區(qū)和國家的漢語留學人才培養(yǎng)?!蛾兾鲗嵤┓桨浮诽岢鲫兾饕按蛟炀哂腥蛴绊懥Φ摹粠б宦贰平讨行摹?,“依托絲博會暨西洽會打造我省與沿線國家教育國際合作平臺、對話平臺和項目平臺。發(fā)揮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帶頭作用,支持我省高校與沿線國家開展各種教育、科研、培訓活動。加快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等省內有實力的研究機構智庫建設,組建智庫聯盟。推進以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為主的中亞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開展人力資源開發(fā)培訓和留學生教育。爭取上合組織大學落戶西安。鼓勵高校以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為基地開展?jié)h語國際推廣,支持舉辦多層次、高水平的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贝送?,陜西廣播電視大學絲綢之路教科文研究所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網絡孔子學院”的設想,打造以新絲綢之路建設教科文發(fā)展為側重點和構架的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教科文交流的專門平臺和實踐基地,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和承載陜西文化的陜西話的推介交流,綜合打造陜西向中亞、西亞開放合作的新絲綢之路建設助推器。
作為新絲綢之路建設教科文先行重要工具的漢語言文字,它的推廣與應用途徑也是多方面的。專門的語言課堂教育教學培訓固然是主渠道,但具體到應用層面,漢語言文字大語境的營造也很重要。因此,漢語推廣、語言互通必須納入與之相輔相成的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大視野及其所涉及的諸方面要素而共同發(fā)力。
1.文學作品譯介助力雙語互通。文學作品是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最佳載體之一,是各民族語言最優(yōu)美的表現和傳播者。新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地區(qū)、國家代表性的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是學習語言的最好范本,是識別認知傳統彼此的一個良好窗口。在“一帶一路”建設語境下,應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重新評估,進行有計劃的整頓譯介,包括直接服務于語言學習的雙語對譯。尤其要加大對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經濟、文化、社會、話語發(fā)生巨大變化中產生的客觀展示中國歷史文化和發(fā)展現狀的優(yōu)秀當代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介紹,為各國人民提供準確認知高速發(fā)展的當代中國快車真實的新鮮悅讀文本。陜西是當代文學重鎮(zhèn),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領銜的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當代“文學陜軍”,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真實而藝術地深度反映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譯介這些作家作品,就是對我國特別是人文陜西最好的窗口展示。本課題進行陜西方言特征與規(guī)律的再整理研究,正是遵循由語言相通到人文交流再到民心相通的邏輯,為深入促進陜西對外合作打造語言相通的基礎。
2.民俗文化研究輔助漢語言文字應用推廣,利于交流互尊。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中,語言和民俗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人們從民俗現象觀察語言,也從語言觀察民俗現象,語言與民俗互為載體和表現。語言中的要素與民俗緊密相關,諸如文字、語音、俗語、社會交際詞語、稱謂、禁忌語、委婉語、民俗文化詞語等等均與民俗直接關聯。要做到真正的語言相通,就得將研究、學習、使用一個民族的語言與熟悉民族的傳統、了解民族的習俗和文化結合起來。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豐富,民情復雜,研究、熟悉并尊重彼此民俗文化,也應該是開展人文交流的先導。漢語言文字的應用推廣,還要著意語言和民俗的碰撞、理解與包容對接。
3.文化藝術旅游產品綜合開發(fā),增進漢語言文字推廣趣味、浸潤自信互鑒。文化藝術產品用語言為符號和手段加以塑造,基于文化自信的國家理念推出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產品,以喜聞樂見的多樣化形式,感染輔助語言互通,浸潤文明互鑒。打造集自然與人文于一體的旅游精品項目,基于人類共性的審美興趣,以形象生動的漢語言文字魅力展示文明景觀,在漢語言文字營造的互動體驗氛圍中促進語言互通。陜西是漢民族語言文字和文明的發(fā)祥地,兩河流域也是古老楔形文字和中西亞文明的淵源,更兼“絲綢之路”的情緣紐帶,成就了陜西與中西亞可以語言文字故事鏈接人文交流契合點的天然優(yōu)勢。如依托舉世聞名的西安碑林、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館、倉頡廟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以及十三朝古都所造就的眾多古跡遺址,結合歷史綜合進行漢語言文字的展覽、文化賞鑒和趣味化教育傳播,設計以漢語言文字及關聯事物為內容的豐富多彩的旅游工藝品紀念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各種可視可感可用性的漢語言文字的生活、藝術符號和載體,將漢語言文字推廣融入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全程環(huán)節(jié),實現文化旅游與漢語言文字推廣的雙棲雙贏。
4.利用語言技術,發(fā)展?jié)h語言文字推廣智能化之路,促進互信互利。當下,我們正處于大數據背景下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智能語音交流系統快速發(fā)展,軟、硬件語言應用產品層出不窮,語言的交流價值充分凸顯。如智能手機、各類移動在線語言翻譯系統的App應用以及圖文識別的文字翻譯應用等等,都為語言交流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應用支撐,也必將為語言文字的推廣如何適應網絡時代的趨勢要求提供發(fā)展支撐。同時,要進一步發(fā)揮語言應用大數據的價值,有效地追蹤全球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與應用態(tài)勢,實現信息與教學資源的傳遞與共享,不斷提升語言價值的核心競爭力。漢語國際教育應更加積極地利用語言技術,研究多種語言咨詢、語言教育、語言翻譯軟件的應用與迭代,使語言包括方言服務工具與平臺更加智能化,達到漢語言文字推廣的多快好省,全面促進新絲綢之路建設人文交流互信互利。
5.創(chuàng)建“新絲綢之路網絡孔子學院”,服務新絲綢之路建設。前期主要建設與陜西語言文字生活息息相關的集語言文化知識與應用、教育培訓與文化生產力轉化、文化傳播與交流等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功能于一體的全方位多維度實體展示與互動窗口和平臺——基于教科文建設與傳播實現新途徑的“新絲綢之路網絡孔子學院”,后期可逐步擴展到新絲綢之路沿線的地區(qū)和相關國家教科文。為此,要科學設計其欄目設置架構和內容構成,研發(fā)并充實系統性的配套和支撐資源。重點建設指向三個層面的虛擬展館:一是基礎層的知識館,主要功能是實現面向“一帶”的陜西、西部省份、沿線國家語言文字知識的普及與推廣,包括陜西、西部省份方言和普通話之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文字等的知識推薦,面向陜西和西部人群的普通話訓練與測試,面向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qū)學員的對外漢語教學。二是交流層的生活館,主要功能是介紹基于語言文字的陜西文化藝術系列產品與成就,包括從古到今縱向的和陜北、關中、陜南三區(qū)塊橫向的各種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藝術符號與形式,旨在全面推薦和展示文化陜西的文化精髓,傳播陜西聲音,講好陜西故事,進而通過陜西展示國家文化自信,擴大陜西以及我國文化在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qū)的影響力,使其擔當并成為基于語言文字基礎上的陜西教科文建設與傳播交流實現的新途徑。三是拓展層的服務館,主要功能是綜合服務和助力陜西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在更高和更大層面推動和催生基于陜西語言文字與文化科技的相關系列產業(yè)開發(fā)與推薦,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qū)語言教育、文化科技和旅游產業(yè)及更加多樣化的經濟領域的雙向創(chuàng)新合作等項目,從而全面助推實現新絲綢之路建設的任務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