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蘇子
“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不是家中蹺著腳等來的?!鼻安痪?,一段云南扶貧干部的話在朋友圈和自媒體刷屏。這段話是一名扶貧干部激勵那些貧困戶,希望他們自力更生,在政府的幫助下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是脫貧,難點也在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扶貧開發(fā)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扶貧開發(f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績背后,離不開扶貧干部和貧困群眾攜手共進,攻堅克難。然而,在貧困地區(qū),仍有少數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給扶貧干部出了不少難題,“精神貧困”已經成為脫貧攻堅路上最難過的坎、最難爬的坡。
扶貧要在“拔窮根”上下功夫。少數貧困群眾產生“等靠要”思想,究其原因是一些貧困群眾思想觀念上出現了偏差,認為扶貧就是救濟,政府就應該給錢給物;一些貧困戶存在懶惰依賴、貪圖享樂的心理,只想領錢、不想干活;還有少數貧困戶對脫貧沒有信心,認為脫貧可望而不可即。同時,政府政策對弱勢群體十分照顧,政府包攬一切,使得一些貧困戶產生惰性,忽略了扶志和扶智這個關鍵,使國家制定好的扶貧政策在實施中打了折扣。開展扶貧工作,既要做好物質扶貧,也要做好思想扶貧,要在“拔窮根”上下功夫,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一起抓好落實,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 破除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激發(fā)脫貧內生動力,提振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氣神,真正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擺脫貧困不只是擺脫物質貧困,更要擺脫精神的貧困,只有精神上先脫貧,才能從物質上脫貧。只要廣大干部群眾一條心,開動腦筋謀富路、擼起袖子加油干,齊心協(xié)力“摘窮帽”,就能啃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塊“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