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國高校自殺危機應對工作的政策法律研究

        2019-02-10 03:57:29徐天然王慧劉坤
        法制博覽 2019年11期
        關鍵詞:正當程序

        徐天然 王慧 劉坤

        摘 要:隨著心理健康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高校自殺事件引發(fā)關注,也給高校自殺危機應對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在美國,高校的政策制定者不僅要考慮學生死亡所帶來的法律風險,更要嚴格遵守美國康復法案有關反歧視的辦學要求。美國憲法確立的正當程序原則也為危機應對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引。實踐中,大量美國高校遵循違紀處分模式進行危機處理,也有高校采取因病退學、因病休學等非違紀處分模式化解危機。

        關鍵詞:自殺行為;正當程序;違紀處分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2-0001-05

        作者簡介:徐天然(1990-),男,漢族,四川自貢人,碩士,西南財經(jīng)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法治教育;王慧(1991-),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西南財經(jīng)大學,行政人員,研究方向:大學新媒體傳播;劉坤(1983-),男,漢族,四川自貢人,碩士,西南財經(jīng)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自殺事件見諸報端引發(fā)社會大眾的討論。在心理健康引發(fā)全民關注的今天,高校自殺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或許并不奇怪,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節(jié)奏與壓力也在與日俱增。高校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全面變化,作為高校工作者以及法律人,相應的研究也應該與時俱進。本文旨在將美國高等教育界及法學界對于自殺危機事件應對的最新研究與實踐進行梳理和介紹,以期對中國高校相應措施的確立和完善有所借鑒。

        一、引言

        早在2004年,一位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名叫喬丹·諾特的大二學生,主動前往該校校醫(yī)院透露自己具有自殺傾向的境況。然而就在第二天,學校處分委員會即下達了處分決定,告知諾特因其觸犯了“具備危險行為”相關校規(guī)而被給予無限期中止學籍的處分。關于“具備危險行為”,學校這樣解釋:任何可能威脅到健康和生命的行為,無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是絕對禁止的。受到處分后,諾特被禁止前往學校,包括進入自己的寢室或參加任何形式的學生活動。更嚴重的是,如果他無視這些禁令,學校將通知執(zhí)法部門以非法侵入的名義將其拘捕。學校的處分遭到了諾特的強烈反對,他一紙訴狀將學校告上法庭,指出學校存在違背保密義務、歧視學生、違反殘疾人保護法案、公平住宅權法案等多項法律責任。案件于2006年調解結案,相關裁判文書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并未公開,不過校方公開表示將會重新修訂自殺危機處置流程等相關校紀校規(guī)。

        案件引發(fā)了美國公眾對高校自殺危機應對相關政策的劇烈抨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學者提出以下一些問題:高校在自殺危機應對工作中要面臨哪些難點與風險?高校的既有做法有哪些,分別存在什么優(yōu)缺點?能否探尋更加有效并公正的自殺危機應對模式?……學者們放眼高校未來的長期發(fā)展,旨在為美國高校領導人提供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法學領域的綜合專業(yè)意見。

        二、美國高校自殺危機應對工作的歷史演進概況

        有調查顯示,從1920起到現(xiàn)在,在美國確診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比例大概在6%到16%之間波動,然而主動前往校園心理咨詢中心尋求治療的學生比例卻逐年上升。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心理知識的普及、對心理咨詢工作的逐步認同與接納以及心理治療需求的逐年上升。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并不能完全確定大學生心理問題爆發(fā)的概率呈直線上升趨勢。

        不過近年來,美國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正面臨因心理危機事件頻發(fā)的巨大工作壓力之中。各類機構公布的調查報告均顯示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和自傷事件逐年升高,有媒體甚至鼓吹高校出現(xiàn)了集體自殺事件危機。事實上,美國大學生群體的自殺率據(jù)統(tǒng)計往往僅為非在校同齡人群體的一半。

        為了回應社會輿論的關切,有不少美國學者從各個角度就大學生自殺問題展開了研究調查。例如,有人主張從四個方面進行自殺危機防控:(1)建立更加專業(yè)的咨詢治療中心;(2)建立心理危機篩查機制;(3)緩解學業(yè)等環(huán)境壓力;(4)對自殺未遂者進行持續(xù)工作追蹤。也有人主張應進行多階段目標控制:(1)為大學生自殺危機研究建立資料庫;(2)完善校園管理機制;(3)普及心理疾病相關健康常識;(4)提升大學生整體身心健康。

        雖然研究成果不斷,但美國高等教育界似乎并未就最佳的自殺危機應對模式達成共識。鑒于此,杰德基金會曾于2005年邀請高校決策者、顧問、心理咨詢工作者、律師等人員召開專題研討會,研討會主要圍繞如何擬定高校自殺危機爆發(fā)前后校方的相關應對模式展開討論,并致力于為實現(xiàn)“規(guī)范應對流程,確保學生平和接受學校做出的相關決定,并避免使決定本身帶有強迫性”達成共識。該研討會最終形成了一份框架性政策范本,主要就關鍵核心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示范性列舉,并著重倡議高校確保將相關退學及復學政策以學生手冊或網(wǎng)站通知的形式提前公開。

        三、美國高校在自殺危機應對工作中面臨的難點與風險

        美國高校的政策制定者,包括行政人員、法律顧問、心理問題專家等,往往需要在保障學生個體利益及規(guī)避校方責任之間尋求平衡。然而實踐中,有太多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在影響著目標的達成,校方人員常常無奈感嘆“不管學校如何作為,總有人不會滿意”。

        概而述之,在設計和完善自殺危機應對相關制度時,高校政策制定者需要處理好以下難點與風險。

        (一)自殺行為難以科學定義

        在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學等領域,自殺相關概念的精準界定一直存在諸多爭議。美國衛(wèi)生組織曾提出“準自殺”(parasuicide)與“自殺”的區(qū)別,并專門將“準自殺”定義如下:“該行為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行為人故意實施導致自我傷害的行為或以追求身體損害為目的故意吞服超過常規(guī)劑量的藥物,最終造成行為人非致命的損傷?!比欢摱x又與“故意自我傷害”(deliberate self-harm)、“自我損傷”(self-injury)及“自我毒害”(self-poisoning)等出現(xiàn)交叉與沖突,造成了更多困惑。不僅如此,美國衛(wèi)生組織還將相關術語區(qū)分為“致命的自殺行為”與“非致命的自殺行為”,似乎又在暗示行為人當前的主觀意愿并不影響自殺的成立。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臨床上確定自殺行為并非易事。在自殺危機應對的場景下,高校管理者面臨的挑戰(zhàn)即是確定學生的哪些行為必須被絕對禁止或者受到懲罰。企圖自殺、嘗試自殺或自殺死亡的大學生案例雖多,但往往難以類型化研究。在每個案例中,個體自殺的意愿以及自殺行為的危險程度都是千差萬別。進一步思考,如何去區(qū)分具有自殺目的的行為以及僅僅可能是帶有某種安撫目的的自傷行為?自殺行為的成立必須以死亡意愿為前提?自殺跡象在何時、何種表現(xiàn)、何種情境下需要加以干預?想象一個場景,一個醉酒的學生回到寢室,告訴舍友自己是如何痛苦、如何想死,第二天醒來當被問及此事時,卻往往報以尷尬的笑容,完全否認。概而述之,校方至少需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在危機應對制度中定義并歸納自殺危機行為,二是有效觀測并確認學生的自殺風險。

        (二)高??赡艹袚卮蠓韶熑?/p>

        歷史上,在“弱政府主義”的國情下,美國高校幾乎擁有絕對的自治權。司法系統(tǒng)確立的“代替父母”原則,也使得校方的學生管理工作幾乎不會受到司法系統(tǒng)的任何干預。曾有學者形容美國高等教育為“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紳士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里,不會受到當?shù)貦鄤萘α康母缮?,而俱樂部里的成員也“驕傲地認為自己不受法律監(jiān)督,甚至凌駕于法律之上”,他們堅信,正是這種絕對的自治權成就了高校的繁榮發(fā)展。

        “代替父母”原則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松動,立法逐漸傾向于賦予學生群體更多獨立性。在此期間,高校的法律性質被定義為受托人或合同關系的當事人(另一當事人為學生)。不僅如此,法院也開始重視強調大學生理應享有的憲法基本權利,逐步受理由學生或家長發(fā)起的針對校方的訴訟案件。

        如今,據(jù)統(tǒng)計88.3%的高校負責人意識并感受到危機應對中存在的巨大法律風險。學生不再像以前“逆來順受”,實踐中出現(xiàn)了大量學生及家長狀告校方的案件。訴訟提起的理由五花八門,或主張學校管理疏忽沒有及時作為,或主張學校構成合同違約,再或者指出學校構成歧視性或不充分作為過失,等等。總而言之,“管得太少”或“管得太多”都可能成為追究校方有關法律責任的原因。

        如果死亡已為既成事實,高校在哪種情況下需承擔法律責任?問題的答案隨著判例的不斷更新而變化。在Schieszler v.Ferrum College及Shin v.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法院均支持了原告訴求,認為學校在學生自殺事件中存在管理上的過失。案件引發(fā)了輿論轟動,因為在此之前的判例表明,學校僅在管理中與學生構成“特殊關系”(引發(fā)照顧、救助義務的關系)時才可能被認定為具有過錯,而這兩起案件并未探討“特殊關系”是否構成。當然,每一個案例本身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案件背景,是否具有指導意義也并非一概而論。

        在法律責任壓力的傳導下,高校決策者的工作態(tài)度也漸漸趨于謹慎。在討論是否應開除或隔離某個自殺危機學生時,決策者的意見往往是肯定的,哪怕校園群體環(huán)境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心理治療與恢復。正如伊利諾伊大學的學生事務部主任所言:“如果非要讓我選擇,我情愿因拯救一個學生的生命而被起訴,也不愿悲劇發(fā)生后因忽視一個學生的生命而被起訴?!?/p>

        (三)高校須嚴格遵守康復法案

        在自殺危機應對中,校方需要盡力避免相關學生受到歧視性對待。根據(jù)美國康復法案(the Rehabilitation Act)504條款,任何教育機構須加強對殘障人士的特殊保護,其中殘障人士被定義為“具有造成其主要生命活動受到限制的身體或心理損傷”(或“曾經(jīng)歷過此類損傷”或“被視作遭受此類損傷”)。“主要生命活動”被進一步解釋為“生命機能相關活動,如自理能力、體力消耗勞動、走路、視、聽、說、呼吸、學習和工作?!薄吧眢w或心理損傷”解釋為“包括精神疾病在內的任何身體或心理機能的失調狀態(tài)?!笨梢?,自殺危機學生由于自我情緒的失調及自身行為的危害性,屬于康復法案的規(guī)范對象。

        504條款的監(jiān)督執(zhí)行工作主要由美國教育部民權辦公室負責。早在2011年,針對伍德波利大學某學生在公寓實施自殘行為的事件,民權辦公室在一封執(zhí)法告知信中闡述如下:“當行為人對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脅(direct threat)或行為本身違反了嚴重的公共準則,即使該行為人為殘障人士,教育機構也可以直接加以強制干預。”另一封針對布拉夫頓大學的執(zhí)法告知信中,民權辦公室進一步指出高校不能僅僅因為擔心自殺行為的再次出現(xiàn)就直接將行為人開除學籍,一個必經(jīng)的程序是高校須進行“直接威脅”論證。所謂“直接威脅”論證,指學校必須盡最大努力,結合行為人的個體狀態(tài)、事件起因等分析行為人能否被允許繼續(xù)留校,具體而言,學校需要(1)判斷風險的性質、持續(xù)時間及嚴重性;(2)評估出現(xiàn)傷害的可能性;(3)討論是否可以通過改變或加強一下管理措施或方案來緩解風險的爆發(fā)。在布拉夫頓大學案例中,民權辦公室即認定校方的應對措施并未完成“直接威脅”(direct threat)論證,原因在于“校方并未咨詢有關醫(yī)務人員,并未梳理有關證據(jù),并未探尋對學生本人或他人造成威脅的性質、可能持續(xù)時間及嚴重性,同時,也并未考慮如何降低該威脅。相反,校方在行為人出現(xiàn)第一次自殺行為后的48小時內就做出了開除決定,甚至沒有召開聽證會”。

        校方也有勝訴的時候,在Doe v.New York University中,學生Doe即因具有多年的心理疾病史且出現(xiàn)過自殺和暴力行為,在申請復學時遭到了校方的拒絕。法院認定,校方的決定并未違反504條款,判決書中寫道:“如果學生仍然有較大的風險實施自傷或暴力行為,則校方有權拒絕復學申請。如果將當初國會制定504條款的目的理解為校方須接受具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并不符合情理,即使該學生繼續(xù)發(fā)生暴力行為的概率小于50%。我們認為,校方在招生過程中,完全有權利將具有自殺或暴力傾向的因素考慮其中,從而確保有限的教育資源得以妥善利用?!?/p>

        (四)正當程序原則

        所謂正當程序,即要求主體在行政行為中遵照一定的模式化流程與手續(xù),以保證客體不致遭受歧視與偏見。民權辦公室明確指出,針對殘障人士自殺或自傷行為的違紀處分也必須遵循正當程序原則。

        正當程序原則在美國具有深厚的憲法基礎。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款載明:“未經(jīng)正當法律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chǎn)?!保╪or shall any State deprive any person of life,liberty,or property,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雖然高校的有關決議并非標準意義的“公權行為”(state action),但作為公權力在教育領域的自治延伸,依然要體現(xiàn)正當程序的精神。在Mathews v.Eldridge一案中,法院即認為第十四修正案可以靈活適用,取決于公民權利被剝奪的風險,以及公民權利得到有效保護的法益是否大于設立正當程序所帶來的公共支出成本。

        在著名的Dixon v.Alabam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中,第五巡回法庭確立了高校違紀處分程序遵守正當程序的最低標準:“須盡到公示義務,并根據(jù)事情的性質組織相適應的聽證會。聽證會上必須保證擬受處分的學生有回應、解釋和辯護的機會,且學校的最終決定應建立在確切充足的證據(jù)基礎上?!?/p>

        也有判例對高校正當程序作了更為詳細的闡述。Esteban v.Central Missouri State College中,判決書逐一列出了下列要求:(1)于聽證會召開十日前發(fā)出書面通知書,通知書上載明學生涉及的違紀行為;(2)聽證會須確保有權作出裁決的直接負責人或其代理人出席;(3)當事人有權在聽證會上委托律師出席;(4)聽證會應設置調查環(huán)節(jié),以確認證據(jù)的內容及效力;(5)擬受處分的學生有權在聽證會上陳述事實經(jīng)過或申請相關證人作證;(6)聽證會以公開形式進行,當事人有權全程錄音;(7)最終的處分依據(jù)僅限于聽證會上出示的證據(jù);(8)裁決應以書面形式做出,并載明最終確認的事實經(jīng)過。

        (五)維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家校關系

        在美國,不論是高校,還是司法仲裁機構,均認同維系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有法院曾經(jīng)公開強調:“教育并非由競爭與敵對促進,其中心工作應建立在穩(wěn)固良好的師生關系上。”在裁決有關沖突時,美國法院傾向于保護師生關系的穩(wěn)定,避免因判決引發(fā)不良的輿論引導。高校的有關決策者(尤其是校園心理咨詢教師)持有相同觀點,他們認為,與學生及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對于自殺危機的有效解決非常關鍵。理想情況下,就算是校方?jīng)Q定隔離或開除某位學生,最好的辦法也是友好勸說學生主動退學。當然,如果勸說無效,校方也應該在一些強制性應對措施中盡最大限度緩解學校與學生的對峙與沖突。

        提及家校關系,實踐中最常見也最棘手的問題即將學生的有關情況報告家長。在處理學生負面或緊急事件時,校方與家長的溝通必須保持足夠的謹慎,并且必須遵循家庭教育權及隱私權法案(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等有關條款的指引與要求。由于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已經(jīng)成年,通常情況下,校方除非獲得學生正式的書面許可,否則不得將學生的有關校園記錄擅自報告給家長。即使是緊急事件,法案也僅僅允許學校自愿選擇告知家長,而非強制性要求。

        四、最常見的應對模式:違紀處分模式

        盡管美國的司法系統(tǒng)通過判例的形式確立了許多規(guī)則,高校依然有相當大的規(guī)則制定權與自由裁量權,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通過制定校規(guī)校紀進行內部管理。校規(guī)校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即違紀處分條例,不少高校將自殺危機學生的行為視為違反條例,從而啟動處分程序,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給予相應處分。

        (一)支持者的理由

        違紀處分模式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校方在處理過程中只用將注意力集中于相關行為的認定,而不用對行為人的心理狀態(tài)做過多判斷。民權辦公室指出,即使校方明知學生是殘障人士,在處理過程中決不能摻雜任何歧視思想,應根據(jù)外在的行為、言辭做出認定??梢韵胂?,如果學生被開除的原因列明為心理殘障或心理疾病,學生會遭受怎樣的輿論壓力。即使保密工作齊備,要讓沒有自知力的學生接受心理疾病的事實也并非一件易事,極易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因此,保護學生的自尊同樣是一項重要的法益,而專注于行為考量的違紀處分模式能夠較好規(guī)避這個問題。

        也正因為違紀處分模式所依據(jù)事實的客觀性,校方可以加以運用成為有效管理的工具。實踐中,美國高校的管理不是一味的上綱上線,在以教育為主的理念影響下,校方往往先會采取委婉柔和的方式協(xié)調處理問題,可一旦碰到“硬骨頭”,如學生堅持否認自己具有人身傷害危險,則校方可利用違紀處分這一有效工具加以強制干預。

        (二)反對者的回擊

        違紀處分模式極有可能加重自殺危機學生內心的自卑與恐懼。在剛性政策的壓力下,他們會變得更加自閉,而不愿主動尋求咨詢或幫助。在他們的內心或許會有這樣一個確信,即自己不受控制的行為并非只是一種心理疾病,也會讓自己成為學校嚴厲打擊的“壞學生”對象,從而加重了內心的道德恥辱感。調查顯示,許多高校心理工作者也反對將一些狂躁、抑郁引起的行為表現(xiàn)視作違紀,工作者中僅有4.4%會將學生轉介至學校的紀律處理部門。在心理工作者看來,違紀處分“將自傷行為等同于暴力行為,將自殺行為等同于謀殺行為”,均違反了醫(yī)學和心理學道德,因為學科發(fā)展的脈絡已經(jīng)表明,凡歷史上將自殺行為與邪惡、不道德視為一體,反而會阻礙對自殺行為背后的科學探究。

        五、非違紀處分模式

        與違紀處分模式形成對比的是,有部分美國高校并不把自殺行為列為違紀懲處的對象。它們淡化其行為的危害性及可責難性,并著眼于讓學生得到有效幫助或救治,主要措施包括因病退學(psychiatric or medical withdrawal),因病休學(medical leave of absence),簽署行為協(xié)議等等,可以統(tǒng)稱為“非違紀處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非違紀處分模式”下的高校很少公布自殺危機應對的相關數(shù)據(jù),其心理工作負責人也往往宣稱危機處理結果屬于校方機密。

        (一)“非違紀處分模式”的優(yōu)勢

        所有的“非違紀處分模式”主要將自殺危機事件歸類為心理健康工作。學生行為導致的結果是及時接受科學合理的治療,而非受到懲罰。由于并沒有與任何違紀行為掛鉤,“非違紀處分模式”并未給學生帶來道德上的恥辱感。與此同時,相比較起“違紀處分模式”下師生雙方進行對抗式的調查與辯論,“非違紀處分模式”更多由心理工作專家出具專業(yè)性意見支持,因此有效緩和了師生雙方的緊張關系,為學生在條件滿足時的復學打下了有利基礎。

        (二)“非違紀處分模式”的缺點

        “非違紀處分模式”的缺點主要在于學生不能獲得足夠的正當程序保護。學生不能在一個平等對抗式的溝通平臺上質疑校方的決定,因此也不能得到充分解釋自身情況的機會。由于“非違紀處分模式”不僅僅就行為進行考察,還主要就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做出診斷,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心理問題學生受到歧視對待的可能性。

        學生的復學過程也會變得異常艱難。如當初休學的原因明確基于心理問題,在申請復學時將會受到學校嚴格的審查。與因實習等原因申請的休學相對比時,因病休學在復學成功率上有明顯的劣勢。

        六、結語

        自殺危機應對歷來是美國高校管理工作的難點。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受到判例、法律、社會輿論等多方面的影響,自殺危機應對模式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并隨著時代發(fā)展在不斷演進。

        對于中國而言,現(xiàn)階段我國行政訴訟法并未明確高校是否為適格主體,僅有的少量判決也并不具備“遵循先例”的約束力。國內高校在自殺危機應對中更多遵循內部心理工作者的意見及行政負責人的指導,與自殺相關的危機干預制度、違紀處分制度等都還處于不斷摸索和完善的過程中。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將美國學者設計的自殺危機應對模式引入中國,而是希望將美國學者對于自殺危機應對的思考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法治觀念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借鑒一種成熟的思維模式,立足辦校實際與傳統(tǒng),結合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程序效率等程序法的基本價值和理念,更好地完善相關政策法律。

        [ 參 考 文 獻 ]

        [1]李永慧.高校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倫理困境及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6(05).

        [2]樊崇義,夏紅.正當程序文獻資料選編[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Brian L.Mishara,“The Frequency of Suicide Attempts:A Retrospective Approach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Z].133 AM.J.PSYCHIATRY 841.

        猜你喜歡
        正當程序
        論美國憲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智富時代(2017年9期)2017-11-04 07:36:51
        對農村低保發(fā)放程序合法性的思考
        法制博覽(2017年5期)2017-06-06 09:59:16
        城市路權分配的困境及法治對策
        中州學刊(2017年4期)2017-05-20 09:55:34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問題與完善
        警察表明身份程序正當化構造研究
        法制與社會(2017年1期)2017-01-20 22:06:41
        論農村精神病人強制醫(yī)療的制度適用與完善
        法制博覽(2016年12期)2016-12-28 12:39:54
        論社會救助法對縱向府際關系的調整
        司法審查介入高校與學生糾紛的范圍:英國經(jīng)驗與中國困局
        高教探索(2015年12期)2016-01-11 04:26:28
        對交通肇事案中的死者進行“全面尸檢”的必要性及措施
        犯罪研究(2014年4期)2015-01-31 18:51:04
        “疑罪從無”原則的艱難展開
        行政與法(2014年7期)2014-09-19 00:17:41
        亚洲一级无码AV毛片久久|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中国精品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黑丝美腿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 欧美aa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依依成人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国产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97人妻碰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码精品色| 在厨房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精品亚洲成a人7777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 我的美艳丝袜美腿情缘| 人妻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日本天堂| 国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日韩aⅴ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四虎影视亚洲精品| 丝袜美腿诱惑一二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 亚洲视频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无码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 国产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女优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