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壽銀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人民醫(yī)院老年科,江蘇 淮安 2234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典型腦血管疾病,呈逐年遞增發(fā)病趨勢,疾病致殘、致死率高,明顯影響患者治療預后,有效治療后患者仍有明顯肢體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了提高患者治療后效果,開始在治療期間進行有效護理干預。相關資料指出,有效護理可以明顯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預后效果[1]?;诖?,本文就我院患者為例,總結護理干預價值。
實驗對象選自2016年6月~2018年7月,總計60例。納入標準:(1)經顱腦CT或MRI診斷確診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2)溶栓治療患者;(3)基本資料完整患者;(4)生命體征平穩(wěn)患者。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患者;(2)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3)精神、意識障礙患者。進行患者分組,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6~75歲,均值(60.50±2.30)歲;發(fā)病-就診時間2~5 h,均值(2.50±1.50)h。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5~72歲,均值(61.50±3.30)歲;發(fā)病-就診時間1~5 h,均值(2.80±1.35)h。基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計算,P>0.05。
對照組——藥物溶栓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遵醫(yī)囑對癥治療、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
觀察組——對照組就此上給予患者系統(tǒng)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綜合患者面部表情、溝通狀態(tài)、主訴等了解患者心態(tài),結合患者心理特點進行心理疏導,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穩(wěn)定患者康復期間心態(tài),提高患者配合度。(2)認知護理。為了增加患者疾病認知度,護理人員需綜合患者接受能力、情緒狀態(tài)等進行多形式疾病知識宣傳、講解,包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因、表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等,糾正患者和家屬疾病錯誤認知,并進一步提高配合度、后續(xù)康復訓練參與度。(3)功能護理。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情況下,護理人員從旁輔助患者進行床上早期康復功能鍛煉,包括四肢被動、主動運動,運動訓練時間、強度等需因人而異,避免增加患者身心負擔,逐漸進行床上、地上訓練過度。(4)社會支持。和家屬溝通,強調患者治療期間可能表現(xiàn)出的情緒狀態(tài),穩(wěn)定家屬情緒,強調家屬社會支持對患者康復效果的積極意義,鼓勵家屬、朋友給予患者更多的安慰、鼓勵、陪伴、康復鍛煉支持。
記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情況,進行護理問卷調查。
生活質量參考FMA評價,分數(shù)越高說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日常生活能力參考BI評價,分數(shù)越高說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神經功能缺損參考NIHSS評價,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損害越明顯。
指標結果經SPSS 19.0處理。護理總滿意度以%形式展開(x2值檢驗),F(xiàn)MA、NIHSS、BI評分以“±s”形式展開(t值檢驗)。P<0.05,表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組間觀察指標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干預前N I H S S 為(12.3±1.8)分、F M A為(34.0±3.5)分、B I 為(45.9±5.6)分,干預后NIHSS為(4.0±1.0)分、FMA為(57.0±5.2)分、BI為(76.0±5.6)分。對照組:干預前NIHSS為(12.1±2.0)分、FMA為(33.6±3.6)分、BI為(46.0±5.3)分,干預后NIHSS為(6.3±1.2)分、FMA為(44.0±4.8)分、BI為(63.0±5.3)分。觀察組、對照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干預后FMA、NIHSS、BI評分變經統(tǒng)計學計算,P<0.05。
觀察組、對照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護理總滿意度分別為93.33%(28/30)、70%(21/30)。經統(tǒng)計學計算,P<0.05。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治療生命體征穩(wěn)定情況下仍有明顯后遺癥表現(xiàn),嚴重降低生活質量,且由于疾病影響,導致中樞神經受損。為了促進患者康復,強調護理干預對患者治療預后的影響。系統(tǒng)性護理是兼具種整體、個體化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護理方案,通過疾病知識普及、社會支持以及心理等穩(wěn)定患者身心、社會功能,提高治療、護理參與度和配合度[3]。孫艷芳,孫利華,袁小紅等人研究指出,護理干預利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治療預后[4]。
實驗結果和周霞研究結果有一致性,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5]。
綜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期間進行護理干預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促進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