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由此可見,提出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是增強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常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于了解教育對象,開發(fā)學生智力,啟發(fā)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在不同課堂類型中的有效提問
(一)新知授課
范存麗老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與反思的教學策略》中提道: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結合范存麗老師對數學課堂提問的要求,在教學讓學生根據統(tǒng)計圖回答問題和提問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有條理的思考,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統(tǒng)計》時,由于本次統(tǒng)計的教學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tǒng)計表,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因點不到名回答而唉聲嘆氣,我就讓學生先把提的問題寫道草稿本上,然后點幾個學生代表提問題類型,最后分批舉手提問題的類型,每個學生都有了表現的機會,個個都很積極提問,你提一個我提兩個,你提兩個我提三個,整個班掀起了提問題的熱潮。據統(tǒng)計,一節(jié)課里,全班55個學生,每位學生提的有效問題至少有2個,有的甚至提了5、6個呢,而且大多數學生提的問題都是對的、有效的。
(二)練習講解課
范存麗老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與反思的教學策略》中提道:提問要精心設計,問題要具體,結合學生的話來問。在教學《統(tǒng)計》的相應練習時,在上課前我先對每題練習進行了分析,讓學生把解決問題和統(tǒng)計知識綜合進來,提示學生根據情境獲取數據信息,然后把數據在統(tǒng)計圖中表示出來,獨立回答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題型,就讓讓學生發(fā)揮主體性去調查收集數據,根據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問題。
(三)復習課
由于是總復習,學生對各部分知識已經掌握,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來制定復習計劃,使復習更有針對性;另外,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里我改變以往“說——練——評”的復習方式,嘗試“師問——生問——評價——驗證”的復習方式。在復習筆算兩位數的加減法時,我放手讓學生來提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筆算兩位數加法要注意什么?在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怎么辦?為什么要把相同數位對齊?為什么要從個位算起?……學生很喜歡這種新的復習方式,課堂氣氛很活躍,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發(fā)現和查找課堂教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有的學生好表現,課堂中這也問為什么,那也問為什么,沒經過思考就脫口而出了。在新知授課研究時,我讓學生整理數據并提問題,我的話還沒說完有的學生就馬上舉手提問:為什么最喜歡的動物有16人?沒經過思考就馬上提問題,問題會好到那去呢?如果經過思考就是這樣提問:同學們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或你怎么知道同學們最喜歡的動物是小兔?
(二)提問表達過于“言簡意賅”,問題過于空洞,指向不明
在上練習講解課中:調查同學們喜歡什么玩具。有的學生是這樣提問的:小兔和烏龜有多少人?或小兔比烏龜多多少人?問題指向不明,小兔和烏龜怎么是人呢,省略了“喜歡”問題就變樣了,應該這樣問:喜歡烏龜的和喜歡小兔的一共有多少人?或喜歡小兔的比喜歡烏龜的多多少人?
(三)提問不夠科學合理
有的提問偏離已知條件,看似精彩,但對教學內容不起作用。這種現象在復習課的自由提問中最常見,例如:在跳繩比賽中,小明跳了30下,小麗跳了36下,小紅跳了33下。問題1.()跳得最多?2.小麗比小明多跳了多少下?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的學生一見有提問,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馬上提了問題。結果卻不得分,為什么呢?他提的問題是無效的,與原題無關的:小紅買一支鋼筆要花5元,買3支鋼筆要花多少元錢?或爸爸今年36歲,比小明大28歲,小明今年多少歲?等等。應該用已有條件來提問:小紅和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或小紅比小麗少跳了多少下?
三、針對問題,采取措施,對癥下藥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大多數原因是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審題、不思考,信口開河,急于求成。只求“量”不求“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得到一道題或是一些已知條件、數學信息,應該養(yǎng)成先認真讀題審題,找出條件的內在聯系,然后根據條件再提問題,最后還要通過計算來驗證。對學生提得不完整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反問,使學生能夠及時發(fā)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對指向不明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追問,引發(fā)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內地探究問題的實質。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與思考,并不是學生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而是學生依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對問題進行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課堂有效提問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如何做好這個工作,值得我們廣大數學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八街?,可以攻玉?!蔽視⒃趪嗬飳W到的新教學知識理論盡快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運用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去,我的這個小而淺的課堂實驗研究,還不深入,有待提高和深究。我們的教學還在繼續(xù),我們的研究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