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毅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jié)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是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為了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開課設計有趣味性
課前我設計了一個“小魔術”, 57×( )+43×( ),讓幾個孩子在兩個括號里面填出相同的數,我能馬上說出結果,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告訴學生通過今天的學習他們也能這么厲害。
2.復習舊知,為本節(jié)課鋪墊
通過學生解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后,觀察、比較、并滲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為了學生自己能探討出乘法分配率,充分讓他們自己舉例,觀察、對比得出結論。
4.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新知識
二、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jié)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計算——猜想——驗證——結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算式,尋找它們的特點,從而猜想它們的規(guī)律。在尋找規(guī)律的過程中,(1)4×25+2×25=(4+2)×25,(2)8×5+2×5=(8+2)×5,(3)10×5+90×5=(10+90)×5,(4)24×2+76×2=(24+76)×2……引導學生先看每組算式的左邊,再看每組算式的右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只要經過思考并且有道理和意義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經過思考以后大膽發(fā)言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2.從已有知識出發(f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的情境:一個長方形的長是40米,寬是15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這是學生熟悉的知識,學生會很自信。這樣所設的起點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科學發(fā)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樣不能沒有猜想,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于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通過學生自己所舉的例子,學生會慢慢發(fā)現,這樣的算式可能有規(guī)律,然后一起去驗證它,
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著的,
4.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
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我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猜想——驗證——結論,在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不過多的講授,只是做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表達。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里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fā)現,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jié)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拓展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用語言完整規(guī)范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后來再練習的過程中發(fā)現,有少數幾個學生對于概念中的關鍵字、詞理解有偏差: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如“它們”、“這個數”,有個練習題:a×(b+c)=( ) ×( )+( ) ×( ), 有學生就寫成a×(b+c)=(a) ×(b)+(a) ×(c),“它們”指的是:括號里面的兩個加數,“這個數”則指的是括號里面的兩個加數共同乘的那個數。
第一,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yōu)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第二,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特別是針對自己班里的學生,他們會在哪里有問題,可能會在哪里栽跟頭,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數,這樣才能有效利用課堂時間。
第三,設計教案的時候一定注意時間的合理分配,新課前需要多長時間?新課需要的時間分配?練習鞏固安排多少時間?要心中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