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樂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共產黨宣言》,都屬于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著作。從前者來看,馬克思以政治經濟學、哲學為切入點,對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分析,此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初具共產主義思想的雛形;從后者來看,馬克思則以唯物史觀這個全新的角度,對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方式作了科學闡述。此時,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已經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馬克思 共產主義 《共產黨宣言》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4-0208-02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蘊含著馬克思豐富的思想,其中共產主義思想就是這篇著作的代表性思想之一。在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既繼承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共產主義思想,又超越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共產主義思想,闡述的共產主義思想更加深刻、科學。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已初具共產主義思想的雛形
從該著作來看,馬克思首次把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哲學相結合。他以政治經濟學為切入點,在運用異化勞動理論的前提下,對“真正的共產主義”“粗陋的共產主義”等空想社會主義表現出來的若干種形態(tài)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通過這種方式對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論證。所以,通過該著作可知,其已初具共產主義思想雛形。
1.揚棄了人的自我異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私有制的出現,導致的異化結果有以下四種:工人與勞動活動、人的類本質、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人和人的相異化。前面三種異化結果,導致最后一種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真正占有人的本質,積極揚棄了人的自我異化”。所以要想復歸社會、自身的人,將人所有的本質都占有,一定要揚棄異化。在人可以自覺、自主的社會活動時,相應地在異化中得到解放,變成一個自由發(fā)展之人。綜上,馬克思的看法是,唯有共產主義社會,人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換言之,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對于一個人來說,也就擁有了所有的本質。
2.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是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可理解為,在世界范圍內,將自然界當作唯一的基礎。人道主義可看作強調人與尊重人,將人當作世界主人。如前文闡述的那樣,馬克思的看法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中,存在著四重規(guī)定性。工人通過生產得到的產品愈多,其占有的便愈少,同時異已的力量也就愈加強大。工人在其產品中出現外化,一方面可理解為工人的勞動變成對象,成為一種外部的存在;另一方面可理解成工人的勞動屬于和其相異的物品,對工人沒有依賴性,在工人之外而存在,同時與工人形成具有對立性的一種獨立力量。換言之,工人生產出來的是一種相異的、敵對的物品,與工人對立。工人通過生產活動而獲得的產品,變成一種異已力量,相應地對工人進行統(tǒng)治,從勞動產品的角度來看,工人便失去了人的本質,而變成處于奴役狀態(tài)下的對象,造成人和自然出現分離與對立的現象。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因為將異化揚棄了,工人可以自覺、自主地進行勞動生產,同時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歸工人所有。所以,在自然界,工人可以作為人得到了尊重,將其本質力量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能自主地、不加約束地進行勞動生產。在人道主義中,工人通過自然界獲得勞動產品,和自然界共生共存。因此,共產主義是真正意義上、全部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矛盾的真正解決。
3.客觀的、現實的歷史運動
“歷史的全部運動,既是這種共產主義的現實的產生活動,即它的經驗存在的誕生活動,同時,對它的思維著的意識說來,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認識到的生成運動。”[1]78從中可知,馬克思同空想社會主義者堅決地劃清了界限,對現實中的共產主義運動、思想上的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不同的闡述。因此,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上必然出現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是一種客觀、現實的歷史運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fā)展來說是必然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共產主義本身并不是人的發(fā)展的目標,并不是人的社會的形式。”[1]90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共產主義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并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反而是人類社會真正發(fā)展的一個開端。
二、《共產黨宣言》中科學闡述了共產主義思想
通過《共產黨宣言》這本著作,馬克思全面地剖析了怎樣推翻資產階級,將資本主義制度徹底消滅,由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
1.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強大武器
“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盵2]28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兩個陣營,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陣營相互對立且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加劇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間的矛盾,資產階級占有的社會生產資料越來越多,無產階級占有的越來越少,兩個階級間的貧富差距日益增大?;谶@種情況,無產階級為保證自身生存權益,必須反抗資產階級,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而對于資產階級來講,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通常會選擇采取一系列強制性措施對無產階級嚴厲打擊。在這種條件下,兩個階級間的矛盾與沖突不斷加劇,最終無產階級將通過斗爭取得勝利。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無產階級通過階級斗爭取得了革命勝利,但距離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49。由此可見,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后,應在發(fā)展過程中重視提高生產力,進而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