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作舟 徐曉東
【摘 要】 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視域下要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并建立長效機制: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運用黨的最新政治理論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堅定理想。
【關鍵詞】 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體現著最高價值目標的理想的信奉。既包括對理想目標必然實現的相信,也包括對理想的奉行,與“信仰”相似。理想和信仰的有機統一,構成了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具有系統性、未來指向性、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等特點。人們的理想信念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也離不開學習和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人類教育活動的一個特殊領域,是教育者對一定的社會成員進行的以樹立某種世界觀和社會理想信念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法制教育和審美教育等。[1]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們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地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
二、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新特點
網絡意識形態(tài)是以互聯網技術和各種社交網絡作為載體,通過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為人們的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平臺。網絡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把文字、影像、音頻等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具有信息容量大、覆蓋范圍廣、開放性大等特點。約翰·奈斯比特所講,“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互相重疊的網絡世界中,它不只是一個網絡組織星座,而是由網絡組織星座組成的一個整個的銀河系。”[2]由此可見,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能夠超越國家、地區(qū)、語言等方面的差異,通過互聯網技術迅速傳播。
互聯網具備一定的虛擬性,網絡上的用戶可以以匿名或虛擬身份存在,這就導致網絡意識形態(tài)也具有虛擬性的特征,但網絡意識形態(tài)又不是完全脫離現實的,丹·希勒指出,“互聯網絕不是一個脫離真實世界之外而構建的全新王國。相反,互聯網空間與現實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盵3]根據馬克思的論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網絡意識形態(tài)反映著不同層次的網民對于現實世界眾多問題的看法,表達其在現實社會中無法表達的觀點,這些觀點在網絡上的傳播影響著網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此,網絡意識形態(tài)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先進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對于社會存在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存在具有消極的阻礙作用。如網民們利用互聯網傳播正能量信息,傳播大學生立志成才的事跡,傳播當代中國取得的輝煌成績等,就能夠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相反,網民們通過網絡傳播消極腐朽的信息,則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4]
三、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視域下,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關注的問題
1、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當下互聯網的運用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學生每天都接受著來自網絡空間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我們不難看到,互聯網技術在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網絡上虛假信息也在同樣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尤其是當下大學生群體常用的聊天軟件和視頻軟件等,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和不良信息的傳播嚴重影響著大學生健康成長。此外,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歪曲歷史的評論及西方種種錯誤思潮都對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造成沖擊。[5]在互聯網高度開放的大背景下,在抵制西方文化滲透的趨勢下,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因此,在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動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教育方法的運用,同時也要重視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要有針對性地對西方錯誤思潮進行批判,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不斷武裝大學生的頭腦。當前網絡上信息的廣泛傳播,對于缺少判斷能力的大學生而言,容易輕信謠言,思想上發(fā)生偏差,所表現出的是其理想信念不堅定。因此,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通過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來糾正大學生思想上的偏差,發(fā)揮理想信念教育的強大功能。
2、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動要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當今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來開展,選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目前,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備受關注,大學生能否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思考問題,能否用正確的言論和理性的思維在網上發(fā)表言論,關乎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建設。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文明上網的意識,既能夠增強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又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一方面,大學生作為使用互聯網的龐大群體,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進而在充分了解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做到文明上網。另一方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互聯網技術的支撐,如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學習活動、運用互聯網上的視頻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答題活動等,都需要網絡技術的支持。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動,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參與度,也能夠及時對活動效果進行測評,圖文并茂的形式也能夠幫助大學生把枯燥的理論變得容易理解,便于大學生消化和吸收。
3、注重發(fā)揮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效機制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加之網絡用戶逐年增加,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建設方面又出現眾多新問題,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構成新挑戰(zhàn)。如何保證大學生群體不被錯誤信息所誤導,在網絡空間發(fā)表正當言論,歸根到底還是需要發(fā)揮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效機制。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長效機制是通過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并能夠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活動、案例分析、小組研討等形式,確立每個階段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理想信念教育活動方案,保證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效機制能夠得到有效發(fā)揮。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貫穿大學生學業(yè)生涯的始終,其長效機制的發(fā)揮,一方面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遇到實際困難時為大學生增添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能夠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保證大學生能夠用理性的思維來分析問題,進而能夠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自覺抵制錯誤言論,用行動維護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
四、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視域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選擇
1、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突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以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目標。因此,應該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使當代大學生能夠熟悉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思考問題,進而做到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解決實際問題。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需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模式,選取當下時政熱點素材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問題,讓學生不僅從理論層面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利用到解決現實問題中。其次,可以通過組織舉辦校園文化活動來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如舉辦讀書交流會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誦讀活動,鼓勵大學生選取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的書籍來進行讀書交流活動,把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傳播,提升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興趣。鼓勵大學生通過誦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向更多的人去傳遞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中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重點,幫助大學生牢固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爭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使者,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增強意識形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運用黨的最新政治理論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運用當下最新的理論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素材。選取多種教育方式,如參加專題講座、積極參與網絡學習等,幫助大學生學懂學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大學生能夠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命題,從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選取最新的政治理論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激發(fā)大學生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熱情,幫助大學生在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過程中樹立為國爭光的遠大理想。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夠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便于大學生理解和吸收,能夠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3、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堅定理想
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既需要從理論上幫助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也需要發(fā)揮社會實踐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堅定理想,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如鼓勵大學生參加學雷鋒志愿者活動、參加社區(qū)幫扶活動、參加支教活動等,鼓勵大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到服務社會中,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享受奉獻社會的樂趣。當代大學生非常認同奉獻社會的精神,但在實際行動中卻注重個人的專業(yè)學習和自我發(fā)展,更加注重個人利益,對于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夠明確,對于個人理想只有融入到社會理想中才能實現的道理缺乏認知,導致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理想中,在社會實踐中為實現人生理想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 彭緒琴.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14-16.
[2] 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10.
[3] 丹·希勒.數字資本主義[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89.
[4] 楊永志 ,吳佩芬.互聯網條件下維護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79-82.
[5] 孫成聰,徐曉東,崔作舟,張琦.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基于意識形態(tài)安全視域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2)44-46.
【作者簡介】
崔作舟(199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遼寧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曉東(1974—)男,漢族,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生工作處處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