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蓮花生大師是藏傳佛教的創(chuàng)建者、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本生傳》是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之源。為了利益眾生,蓮花生大師以海生金剛、釋迦獅子等八種不同的形態(tài)示現(xiàn)于世,人稱蓮師八相。蓮師造像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其頭飾、手印和法器以及其面部,頭戴紅色蓮花帽,一般左手托嘎巴拉,右手持金剛杵,左臂夾金剛降魔寶杖,表情威嚴沉靜,兩綹胡須特征明顯,兩位明妃出現(xiàn)在兩側。蓮師造型在面部特征的描繪、著裝的設定以及色彩的搭配上都顯露出藏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征和獨一無二的藝術審美。
關鍵詞:蓮師;造像;法器;手印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1-0129-03
蓮花生大師是藏傳佛教的代表性人物,其造像特征鮮明,辨識度較高。目前國內(nèi)學者研究蓮師造像,一般側重于蓮師,對于其八個化身很少涉及或者一筆帶過。筆者通過研究相關文獻,按各個化身在蓮花生本生傳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敘述了其來源,并按文中所用唐卡的位置順序分析蓮師八相的造像特征及寓意,最后總結了其藝術特征。
一、蓮花生大師簡介
蓮花生大師(約公元730-800年),吐蕃王朝“師君三尊”中之軌范師。他生在古印度西部烏仗那國(在今巴基斯坦),得國王撫養(yǎng)為太子,命名為蓮花生。受戒出家后,他曾云游于孟加拉及烏仗那等地,人稱蓮花王者。蓮花生大師身穿大氅,就是他當時在烏仗那王宮為王子的裝束。八世紀中,蓮花生應吐蕃王赤松德贊之請入藏,創(chuàng)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導藏族弟子學習譯經(jīng),從印度迎請無垢友等大德入藏,將重要顯密經(jīng)論譯成藏文,創(chuàng)建顯密經(jīng)院及密宗道場,開創(chuàng)了在家出家的兩種圣者應供軌范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礎。他傳授密咒,終形成密教一派,稱寧瑪派,寧瑪派是藏傳佛教史上最悠久的一個教派,“寧瑪”之義是“古舊”,此派僧人奉稱蓮花生為祖師。直至清代初年,在五世達賴喇嘛支持下,寧瑪派一度達到極盛,蓮花生祖師也受到藏地各教派普遍敬奉,藏蒙族各寺廟普遍供奉蓮華生的造像。
二、蓮師八相的起源
為了利益眾生,蓮花生大師以八種不同的形態(tài)示現(xiàn)于世,又稱蓮師八相或蓮師八變,八個化身分別為海生金剛、釋迦獅子、日光上師、愛慧上師、獅子吼、蓮花王、忿怒金剛、蓮花生大師。
八變蓮師的第一變化身就是海生金剛。海生金剛是蓮師在這個世界最初示現(xiàn)的相狀。國王恩扎菩提因膝下無子,故向上供養(yǎng)三寶,向下布施財物,導致國庫耗盡,就去海島尋找如意寶,在回來的路上,法臣哲那首先發(fā)現(xiàn)了蓮花童子,緊接著國王也見到了,請求童子當其王子,得到準許而迎請于宮中。回到皇宮后,將圣童供奉于因如意寶珠威力所成的寶座之上,取名“海生金剛”。
八變蓮師的第二個變化身是釋迦獅子,是蓮花生大師教示透過凈戒和離執(zhí)而即身覺悟的一個化身。國王在遭到魔臣的諫議下,將王子流放,于是蓮師舍棄王位去遠方求法。他先在光明國學習歷算法,又在蓮花地方學習醫(yī)方明,然后在然嘎拉地方學習五明,最后路遇釋迦米哲比丘僧和釋迦善知識去扎巴哈德大師處求法,便一同上路。蓮師在扎巴海德大師座前求法,在阿修羅洞前見佛祖顯身并在其前出家,被封為教主“釋迦獅子”。
日光上師是八變蓮師中的第三化身。比丘釋迦獅子到達白達國,住在聚身墳墓里,那時蓮花生大師叫做“日光上師”,利他的事業(yè)正繁榮。
蓮師的第四化身是愛慧上師。日光上師在克什米爾,駐足污穢的歡樂遍及墳,他背倚佛塔為眾空行母轉(zhuǎn)動法輪整整五年,后在孟加拉調(diào)伏眾生,像母親一般仁愛眾生,故稱“愛慧上師”。
蓮師第五個化身是獅子吼。他在尼泊爾名叫自然形累的墳地為空行者轉(zhuǎn)動法輪整整五年,住在夜叉堡,調(diào)伏了鬼神八部,征服了三界,壓服了三有,此時名為“獅子吼”。
蓮花王是蓮師的第六個化身。獅子吼來到薩霍爾,在名叫楞伽累的墳地住下,此地尸骨四橫、惡鬼遍地,獅子吼在這可怕的大墳墓一住就是五年整,在此為空行者轉(zhuǎn)法輪,被稱為“蓮花王”。
蓮師第七個化身是忿怒金剛。蓮花王在里域地方的洛伽扎墳墓住修五年。在這令人恐怖的大墳叢,蓮花王為空行者轉(zhuǎn)法輪,啟用名號“忿怒金剛”。
蓮師的第八個變化是蓮花生大師。據(jù)蓮花生大師的本生故事記載,蓮師前七個化身都是在西藏境外出現(xiàn),蓮師應赤松德贊的邀請來到藏地,接見吐蕃王的信使,制服吐蕃的兇神惡煞,建成宏偉的桑耶寺,創(chuàng)寧瑪派等,為西藏的佛教弘法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此時他名為“蓮花生大師”。
三、蓮師八相的類型與寓意
蓮花八變圖由無量光佛、主尊蓮花生及其不同的化現(xiàn)和兩位明妃構成,見圖1。
筆者根據(jù)本文所列唐卡進行說明,由于法器和手印重復較多,故不重復說明。
該唐卡正中為主尊蓮花生大師,這是唯一表示蓮師在藏地時期的身份。其造型為班智達,蓮花生大師結半跏趺坐坐于方形蓮座之上,左手拿嘎巴拉碗,置于左膝上,嘎巴拉碗是眾多的金剛乘神靈的供器、飯碗或祭祀用碗,象征能夠戰(zhàn)勝一切塵世妄念,獲得超越死亡的覺悟。從密宗來看,盈血嘎布拉碗代表神的心(白色顱骨)內(nèi)盈大樂(紅色鮮血),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看,這代表“幻身”(白色顱骨)生成于“光明”(紅色血液)。蓮花生大師左臂夾持一根金剛降魔杖,也稱金剛天杖,喻示著空性,右手持金剛杵置于右膝上,也有蓮師右手持金剛杵置于胸前的或高舉的。佛教的金剛杵象征著絕對現(xiàn)實的難以捉摸、不會毀滅、不可撼動、不可改變、無形和堅固的狀態(tài),即佛性的圓滿。另外,蓮花生大師嘴角有兩綹上翹的胡須,表情威嚴沉靜。
唐卡最上正中為無量光佛,雙手捧缽結禪定印。佛教僧人或比丘的傳統(tǒng)缽的形狀宛如一個倒扣的佛頂肉髻,把佛教的最高果位比作可以直接實現(xiàn)空性的智慧。
其次左邊是海生金剛上師,或作蓮花金剛,是八相中唯一的雙身,等同于無上瑜珈密的雙身金剛總持,著報身裝,膚藍色,右手持金剛杵置于胸前,左手持鈴。法鈴代表“般若波羅蜜多”(最高空之智慧的完成)的陰性,它直接體現(xiàn)著空性,法鈴和金剛杵合在一起象征智慧與方法的結合,蓮師擁抱白色明妃,金剛盤腿坐姿,明妃著仙女裝,左手托顱器,雙腳纏繞父尊。
右為釋迦獅子,他代表蓮師出家接受小乘戒律,并獲得顯教經(jīng)論師的最高成就。其造型和釋迦牟尼佛幾乎完全一樣,法身裝束,頂髻,具足三十二妙相和八十種隨好,右手持金剛杵結施愿印,施愿印象征滿足眾生愿望,使眾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實現(xiàn)之意,左手托缽,金剛跏趺坐姿。
蓮師頭部左側的是愛慧上師,著上師咒裝,右手持雙面頭骨鼓,雙面頭骨鼓是密宗法器,也稱為“達瑪茹”,象征顯現(xiàn)空性,驅(qū)除惡靈,其空心鼓體象征著法身,兩個鼓槌象征著相與空的結合,五色絲綢帳幔代表五佛,左手持顱缽,國王坐姿,表示獲得瑜珈成就。
右邊是蓮花王上師,代表曾經(jīng)為轉(zhuǎn)輪法王的身份。統(tǒng)治三世三界的蓮花王,著國王裝束,纏頭巾,戴寶冠珠鏈,右手持雙面頭骨鼓,左手持寶鏡,鏡子象征空性和心識,作國王坐姿。
周身側左右分別為蓮花生大師的兩位佛母,印度的曼達拉瓦,西藏的益西措杰。明妃曼達拉瓦,其膚白色,右手持彩箭,左手持瓶,為女菩薩坐姿,寶瓶象征著本尊神或者伴神的本質(zhì)??招心敢嫖鞔虢埽淠w白色,右手持顱碗,左手結代表三寶的手印,作空行母坐姿。
蓮花生大師蓮座下從左至右依次為獅子吼,蓮花生上師,日光上師,忿怒金剛。
獅子吼為蓮花生大師之忿怒化現(xiàn)。忿怒相一般表現(xiàn)為“調(diào)伏”之意。膚藍色,著忿怒金剛裝,右手持金剛杵,左手結期克印,屈右腿站立。期克印又稱“鐵鉤印”,顯示出極強的恫嚇力,恫嚇一切邪惡之敵。雖然表示蓮師曾經(jīng)在印度降伏外道,但其實就是化身為密法的事續(xù)忿怒本尊。
集一切知識于一身的蓮花生上師,著比丘裝,頭戴紅色通人冠,身穿密乘衣,右手持充滿甘露的顱缽,左手結說法印,表示宣講一切佛法,作半跏趺坐姿。
日光上師著瑜珈裝,穿虎皮裙,墊獸皮,右手持三叉天杖,左手以期克印射出陽光,菩薩坐姿,這是表示其瑜珈師的神通任運自在的成就。金剛乘天杖基本象征著終極的菩提心是大樂和空性的結合,三個穿在一起的人頭主要代表斷滅“三毒”,三股叉代表三大脈道的結合。
忿怒金剛是蓮花生大師的忿怒化現(xiàn),代表蓮師在烏金凈土的角色,其造型最具戲劇色彩。著武咒師裝,右手持金剛杵,金剛杵象征著所向無敵、無堅不摧性,它可以斷除各種煩惱、摧毀形形色色障礙修道的惡魔,左手持普巴杵,身穿護法袍子站在虎背上。普巴杵即金剛降魔杵,是藏密中特有的法器,因為寧瑪派的“普巴金剛”使用此法杵,因此又稱為“普巴杵”,此法器通常用來修降伏法,以降伏魔愿。
關于蓮師造像的寓意,《蓮花生大師本生傳》中空行母稱贊蓮花師道:
頭戴著五佛冠,意味著五佛灌頂五智佛;中間寶冠呈蔚藍,意味著以四攝之法辦利他;疊壘三層頭骷髏,意味著能講諸法不混淆;寶網(wǎng)做鑲飾,意味著具有調(diào)服三界威;金剛杵做鑲飾,意味著已獲金剛式等持;戴有五色錦緞冠,意味著調(diào)伏眾生以五明;兩面飾鳶羽,意味著方便智慧;中間插雀翎,顯現(xiàn)心境法界持明亮,金貴的日月放光明,眾生黑暗能消除;猞猁皮子做鑲邊,意味著二宗結合伏藏撫育之,美麗的錦帶兩邊垂,作樂觀點已經(jīng)消失在法界。大師的身體狀況是:臉形象壇城,意味著具備如來身;金剛身趺坐很挺直,意味著等持不動亂;皮膚白皙有紅光,意味著一切安樂具;慧眼直視不旁顧,意味著法界光明已實現(xiàn);美麗的牙齒亮出來,意味著密宗事業(yè)能持續(xù);以大梵天的聲音講法經(jīng),意味著將置眾生于安樂;鼻孔里散發(fā)五種智慧氣,意味著無物的觀點很清亮;耳垂吊著小金鈴,意味著談話與佛祖;頭發(fā)棕黑而蜷曲,意味著意想圓滿成;盤腿跏趺坐,圓滿具全五道與十地,左手拿著頭骷髏,意味行五欲;右手握著金剛杵,意味空樂不間斷;攥著曲香木拐杖,意味著圓滿一切法;杖頭甲魚綰成結,意味著保衛(wèi)四攝佛教;插著五尖金剛杵,意味著五種加行四種生;掛著九層骷髏,意味著全知世界墳九州;五種錦緞作項巾,具備五種智慧的空影;疊著金銀銅鐵忿怒之頭像,意味著打開四種密宗門;捏著三尖天杖,三毒化為三佛身,三尖杖上九鐵環(huán),意味著入各乘門未錯;尖頂之上八鐵環(huán),八大靈魂轉(zhuǎn)生而無誤;身披錦緞斗篷,意味著向世間發(fā)出彩虹和光芒;披風桔紅又青藍,各種法身具一身,在海里的蓮花蕊里坐,意味著未染輪回污;向四面八方射出彩虹與光輝,意味著全身早已成佛身;繼承的上師相環(huán)繞,意味著可對有福弟子做加持。
蓮師的各個化身在不同的唐卡中的布局順序不盡相同,比如在《蓮花生的造像藝術特點》中,作者描繪的蓮師八變圖中的蓮師順序與本文中描述的不盡相同。
四、蓮師造像的藝術特征
不同的造像具有不同的形象特征和標志,在藏傳佛教眾多上師造像中,蓮花生大師較易辨別,蓮師造像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其頭飾、手印和法器以及其面部特征。
一是頭飾。蓮花生大師是寧瑪派上師,因此戴有寧瑪派獨有的紅色蓮花帽。蓮師帽的原型是班智達帽,然后把垂邊往上折,在前面加上遮蓋,上面有日月符號,帽尖有半截金剛杵,杵上插著一根羽毛。
二是手印及法器。蓮花生大師造像一般左手托嘎巴拉,右手持金剛杵,左臂夾金剛降魔寶杖。蓮師作品右手都持金剛杵,但是有三種不同擺放位置,置于胸前是最常見的,代表皈依;一種是放置于右邊膝蓋,代表降伏;還有一種是高舉,代表警覺。
三是面部特征。表情威嚴沉靜,最易辨別的是蓮師的胡須,兩綹胡須特征明顯。
四是兩明妃。根據(jù)寧瑪派的說法,蓮師共有八位明妃,但是一般只提到印度的曼達拉瓦和西藏的益西措嘉,一般稱為蓮師二明妃。無論內(nèi)容是什么,蓮師作為主尊的繪畫作品中,兩位明妃出現(xiàn)在兩側是很常見的。
這些特點需要結合整個造型的頭飾、服裝、手印、法器等等來進行辨認。整體而言,蓮師造型具有民族性以及藝術性,在面部特征的描繪、著裝的設定以及色彩的搭配上都無不顯露出藏民族獨特的民族特征以及獨一無二的藝術審美。
五、結語
蓮花生歷史上確有其人,他不但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豐功偉績,并且圍繞其生平出現(xiàn)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在密教里,他既是上師同時又是本尊和護法的化身,藏人對其信仰深厚,認為蓮師是西藏佛教化的代表人物。雖然自寧瑪發(fā)展出了各個教派,也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教祖師,但是各個教派將蓮師作為共同的祖師,因此在各個教派的藝術表現(xiàn)中都能見到蓮師像。歷代出現(xiàn)了很多蓮師像,所以蓮師是藏傳佛教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素材。通過研究蓮師像就能看出西藏各個時期、各個教派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能反映出創(chuàng)造者的精神世界,因此也能通過各個造像的外在表現(xiàn)中窺見藏人的精神世界以及藏族豐富多彩的文化。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記載了造蓮師像的功德,由此也能窺見藏族藝術的宗教本質(zhì)以及藏人對蓮花生大師的崇敬。其記載如下:“督造蓮花生大師像,將成說佛法的轉(zhuǎn)輪王;參加制作蓮花生大師像,將會成為精于五明之學者;為蓮花生泥塑調(diào)和泥,像大地上播種的糧食般,福份天天會增長;為蓮花生像獻衣裝,能過獲得長存智;向蓮花生像獻上蓮花墊,能夠得到軟而美麗的坐墊;為蓮花生大師的像擦灰塵,身體健康而漂亮;誰若沐浴蓮花生大師像,膚體佳妙而無污。”
參考文獻:
[1]白瑪措.蓮花生信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
[2]韓冰.蓮花生大師造像藝術特征及其政治需要[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5(0).
[3]卡卓益西措西著.蓮花生本生傳[M].洛珠加措,俄東瓦拉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4]羅桑開珠.唐卡圖像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5]諾布旺典.唐卡中的法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6]王建偉,孫麗.佛家法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白瑪央金(1994—),女,藏族,云南省迪慶州人,單位為中央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為藏族宗教文化。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