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麗娟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懂得墨守成規(guī),照本宣科的傳授教材知識,教學一些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數學內容,就不免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時,若巧妙地將數學小故事應用于教學中就能讓數學課堂活起來,便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數學概念,方法和原理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數學小故事數學教學 應用
數學教學應當表現出一種智慧,把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到一個我們無法抵達的高度,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數學、思考數學,在思考中學會數學知識,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在知識講授中教師應進行資源重組,不能照搬教材中的教學素材。如何對教學素材進行重組呢?什么樣的素材方能被學生接受并喜歡呢?我個人認為在進行一個知識點的講授中,最好的素材就是那些鮮活的并與該知識點緊密聯(lián)系,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通過故事渲染以及對事件的處理解決,從而探究出數學知識,讓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味性,現實性和生活性,讓學生和教師在分享故事的過程中,同學習和成長。在掌握教材知識點的同時,視野漸寬,學識漸長,興趣漸濃,人文精神漸進。
一、引用生動的趣味故事
通過一個簡短有趣的趣味故事連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數學知識的掌握做好有效的鋪墊。這樣,不僅使教師樂教,而且易使學生樂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一位教數學的教師,這樣講解提取公因式:在孩子們的家里,你們都是父母的寶貝,他們愛我們,我們也應愛他們:愛爸爸,愛媽媽,提取公因式:愛爸爸媽媽!。 講解至此,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公式:愛爸爸+愛媽媽=愛(爸爸+媽媽),學生被這故事感染了,這樣枯燥的數學公式就帶上了人文背景。通過這樣的講解,每位同學都順利地掌握了教學知識點—提取公因式:ab+ac=a(b+c)。
二、挖掘生活素材的創(chuàng)編故事
挖掘生活素材創(chuàng)編故事中的情境,十分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學生就會感受故事的真實性,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需要解決,從而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并充分認識到現實生活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只要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就能發(fā)現到處都是數學。讓學生在解釋生活中數學現象的同時,體會數學價值。 我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引出這樣一個創(chuàng)編故事題:小白兔和小灰兔各自種了一塊地。小白兔說它的地是長方形的,它的菜地大;小灰兔說它的地是正方形的,它的菜地大。 小白兔又說:“我的菜地比你的菜地長,所以我的菜地比你的大。 ” 小灰兔不服氣地說:“你的菜地沒我的菜地寬,所以我的菜地比你的大。”它們互不相讓。小朋友你能幫助小白兔和小灰兔比較菜地 面積的大小嗎?(小白兔長方形菜地:長=10 米,寬=5 米;小灰兔 正方形菜地:邊長=8 米) 至此,將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計算的知識寓于活潑的創(chuàng)編問題中,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去解決。通過這類故事的渲染,提高了學生探究并運用數學知識處理解決問題的興趣,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讓學生對已學數學知識落實了訓練。
三、解決真實的生活情境故事
通過呈現真實情境故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生活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通過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的智慧與能力,讓數學與生活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使學生在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三年級學生在“六·一”中有一個舞蹈比賽,因此,我就在教學兩位數乘以一位數(進位)中出示故事要求學生解答:我班有六位學生要參加舞蹈演出,每位同學要買一件衣服,衣服的價錢是 23 元, 我 們 班 應 繳 納 多 少 錢 ? 有 學 生 采 用 連 加 的 方 式 : 23+23+23+23+23+23;有的寫下一系列結果:23,46,69……,有 的同學的雖用的乘法,但仍是連加的思路:1×23,2×23,3×23……,通 過討論,大多數學生意識到,“23×6”有個竅門:23=20+3,20× 6=120,3×6=18,120+18=138。教師接著提出教學的新內容,引導 學生認識“23×6”竅門的意義,進而引申出“列豎式計算”:
運用生活情境故事,實現數學教學的情境性、實踐性與探究性, 使學生在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中獲取新知識。并通過對故事的處理,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讓數學教學包含更多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