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心
摘要: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中所展現的生命意識與生存哲學借鑒了很多基督教的人道主義思想,并且在自身的文化中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余華在許三觀身上賦予了類似基督教的犧牲精神和救贖的方式,樹立了一個有擔當、能直面苦難,以愛和饒恕并堅韌生存的人物形象。本文分述了《許三觀賣血記》中重要的意象及觀念中的基督教情懷,即血、愛和饒恕,并由此可以感受到作家余華的基督教人文主義情懷。
關鍵詞: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世紀末情結;宗教
余華90年代的小說風格,與80年代時顯然不同。雖然90年代的作品還殘留著余華特有的冷靜描寫,但在作品的形式上回到了傳統(tǒng)的敘事,內容上也使讀者感到了溫情,《許三觀賣血記》[1]里的許三觀是個普通家庭的家長,但是他在暴風驟雨的時代通過賣血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來借此熬過苦難。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表面上客觀沉靜的余華實際上是在進行“苦難書寫”,余華站在一個世紀的尾巴上,反思生命存在的意義,流露著自身對于生命意識和宗教意識的不同感受。
一、《許三觀賣血記》中世紀末情結的表現
所謂的世紀末情結,它是人類歷史在發(fā)展運動過程中,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模態(tài)、本體生命處于世紀之交,所蘊蓄起來的一種情緒的總體概括。世紀末情緒,作為人類生命運動階段的外化顯現,其間包涵了一種歷史文化和生命的悲嘆、失望乃至絕望的情緒。我們還應看到,在這種乃至絕望中孕育、產生的一種新生的希望與信心。站在世紀末里,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始終沒有忘記中國的歷史,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傾注了對于歷史的關注與思考。《許三觀賣血記》不僅對中國歷史從哪里來發(fā)出了尋問,還對中國走向哪里去進行了質詢。
《許三觀賣血記》所揭示的文化情結與憂患意識,首先表現在文化的沖突與碰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到20世紀末,中國文化傳統(tǒng)面臨著危機。西方現代文化,商品經濟文化,向中國的農耕文化提出了挑戰(zhàn)。中國文化要生存下去,必須吸取新的文化素養(yǎng)。對這些平凡的小人物而言,人生本來就是如此:沒有偉大的人生追求,從來就沒有逃離過生存的底線。他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撐,卻在精神深處有著“對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戀和執(zhí)著”。[2]余華對傳統(tǒng)的農耕意識進行了敘述,對傳統(tǒng)的中國農民進行了一個新形象的重塑;這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作者站在一個時代的末尾,也賦予了人民不一樣的特點,這是時代結束后的惶恐與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疑惑。
二、《許三觀賣血記》中宗教意識的表現
從許三觀對待苦難的方式,人生歷程中體現的“愛”、“擔當”等人生信條和貫穿整個作品的重視“人”的個體思想和生命的觀念中,都可以發(fā)現很多與基督教思想的相似之處。余華立足于中國文化土壤之上,運用傳統(tǒng)的寫實手法和民間敘事的技巧,表達出了作家眼中的中國人對生命、人性、世界和歷史的獨特感受。我們可以從《許三觀賣血記》中重要意象及觀念中的基督教情懷(血、愛、饒?。┤胧郑瑥亩诖嘶A上,推演剖析作家余華的基督教情懷。
(一)“血”的意象
“賣血”是故事開展的關鍵,許三觀從一個健壯的青年走向年邁,整個人生歷程都是靠賣血來維持家里的基本生存。許三觀以自身的生命做資本,靠賣血來解決生活中的苦難。在每個重要關口,他都憑借此法度過難關,這本身就是‘以透支生命來維持生存的生存本質的一個歸納,而賣血的速率一次比一次間歇更短,一次快似一次,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死亡,最后是結尾的長長回聲—同生命的速率之間,是一種令人痛徹骨髓的、不寒而栗的同步合拍?!盵3]在此可依照基督教里耶穌的形象——釘在十字架上為的是拯救世人而獻身的受難者,他以自己的苦難來拯救世人,背負十字架,犧牲流血,赦免眾人罪孽。許三觀也背負著他的“十字架”,用自己的鮮血去養(yǎng)活家人,基督教徒在受洗禮時就要喝葡萄汁,而這個葡萄汁就像是基督的寶血。許三觀如基督教倫理價值一樣詮釋了愛、犧牲、無私等高貴的品質。許三觀和耶穌一樣,在用“血”來完成其拯救,許三觀賣血的行動無疑也具有和上帝拯救人類相似的犧牲精神和拯救意義。
(二)“愛”的信念
在承受苦難、背負十字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愛”,沒有“愛”,就不能承受那么巨大的苦難?!皭邸笔腔浇痰暮诵挠^念,也是耶穌基督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他的愛已經超越了對自身生命本能的愛,他不僅以自己的血喂養(yǎng)自己的親生兒子,而且也喂養(yǎng)了讓自己戴綠帽子的情敵的兒子,這就使得許三觀賣血的救贖意義更多了一層普泛的色彩,把愛擴展到仇敵的后代。而“愛仇敵”正是基督教倫理對愛的精神境界的一種提升,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做天父的兒子……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么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長處呢?”[4](馬太福音5章43-48節(jié))許三觀對一樂的愛,雖然沒有耶穌基督對整個人類的“愛”那樣具有普泛的寬廣度,但顯然在這里余華已經開始向一種更寬廣的精神世界邁進了。
(三)“饒恕”的觀念
許玉蘭被人控告遭到公開批斗,甚至在家里也要對她開批評會,當許玉蘭在兒子們面前做羞愧的自我批判時,許三觀突然坦白自己也是與許玉蘭一樣的罪人的場面,與耶穌對要打死行淫的婦人的群眾說話的章節(jié)相似。無論是對許玉蘭的態(tài)度還是煞費苦心送飯的行為都讓讀者感到溫暖,許三觀也終于在人前說出了自己對許玉蘭的寬恕,他放下了心中的那份恥辱,做到了“不計算人的惡”,不論斷人、凡事包容、不計算人的惡、不斷地寬恕,這正是《圣經》的基本教義。因為基督教認為,作為受造物的人類都有原罪,且在世的時間中總是不斷地因老我的罪性而犯罪,所以人沒有資格自認高人一等、凌駕于他人之上斷定別人的罪惡,而是應該不斷寬恕和包容他人。在這一點上,許三觀對妻子的寬恕和基督教的觀念非常相似。
三、世紀末情結與宗教的關系
余華著重強調的悲憫情懷,是他在創(chuàng)作中的基本信念和價值立場同情之眼使余華能夠捕捉到生命中的愛、善以及尋常人在患難與共的生活中所展現的溫情。這種凡俗百姓的溫情不夠崇高熱烈,然而恰是這種內里樸素本真的溫情,在苦難對人的壓迫下,作為最具人性的鮮活力量,慰籍著普通人的生存。《許三觀賣血記》描繪了一個與經驗世界、心靈世界部分重合而又全然不同的獨特世界,在這里,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在這個農村現象的真實程度,而且在民族意識的時代價值。環(huán)視當今全球性的“焦慮不安”,《許三觀賣血記》正反映了世紀末的重要情結。可以明確地指出,世紀末的焦慮不安促生了宗教的萌生與發(fā)展,而宗教此時的蓬勃發(fā)展也預示著時代的巨變。
這種生命的苦悶與焦慮,來自生命的郁結。每個生命體,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按照自己的軌道在運動。這種生命可以說是一個歷史延續(xù)過程。因此,每個人的生命之中,都蘊存著歷史的積淀。這種歷史的積淀,在人的生命結構中起到了穩(wěn)定作用。但是,如果這種積淀過于深厚,新的生命基因無法補充進來,必然要出現腐敗,造成生命的枯萎。作家站在時代末,反思世界與人性,這種反思促進了作品里人物精神世界的養(yǎng)成,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許三觀身上的宗教意識的萌發(fā),這一點,在許三觀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深沉的苦難書寫和生命思想來自于余華射向平民生活的同情口光,也體現了作家濃重的人道主義情懷。所以許三觀強力地告訴我們,即使在人世之厄中,即使面臨時代轉換的巨大變革,因為犧牲精神、仁愛精神和擔當苦難這種基督教義的準則,人也能夠向善而堅韌地生存,因此,這部作品能夠被稱作是表明對人類的誠愛和信任的人道主義佳作。
參考文獻:
[1]余華.許三觀賣血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2]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輕—余華《活著》解讀[J]名作欣賞,2002 (1).
[3]洪治綱.悲憫的力量—論余華的三部長篇小說及其精神走向[J].當代作家評論,2004 (6).
[4]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圣經[M]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