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艷芬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自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選擇學生的學習內容、提供指導學習方法和充分地開發(fā)和利用相關學習資源,最終使學生在語言的實踐運用過程中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然而如何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蘇教版的《唐詩宋詞選讀》教學實際、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如何以學生的詩歌自主實踐為主線,設計詩歌教學中的“語文學習任務群”,這非常值得思考。
如何讀懂一首詩,是我們進行自主詩歌鑒賞的堅實基礎,看、讀、查、品、悟五步讀詩法,是較為常見的鑒賞步驟。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看詩題、看作者、看注釋明確這首詩的寫作目的,通過看意象、看情語、看題材了解這首詩寫什么,最后通過看手法、看尾句明白怎么寫的問題,從而完成“3W”(WHAT“是什么”、WHY“為什么”、HOW“怎么樣”)模式的立體鑒賞。這一切給學生進行自主詩歌學習及初步鑒賞提供了起點和有力的支撐。同時在我們分析江蘇省考試大綱中對詩歌考核的四項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以及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時,恰恰又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比較鑒賞的起點和切入的四個角度。
魯迅說過:“風格和情緒、傾向之類,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這一論述恰恰給中學詩歌的比較鑒賞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基本方法。
首先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詩詞鑒賞中,對個體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縱向比較閱讀鑒賞。以易安詞鑒賞為例:在蘇教版高二《唐詩宋詞選讀》中南宋詞版塊中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和《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詩詞教學中,可以同時引導學生將已經(jīng)學過的高一年級必修四課本中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三首詩歌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鑒賞。
首先將班級學生分組(以前后四人小組為宜)從詩歌中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角度選取合適的鑒賞角度作為主要合作研究方向,討論探究,總結記錄,求同存異。
實踐表明,學生最易發(fā)現(xiàn)的相同點是三首詩歌中都擁有詩人李清照詩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些物象:花、風、酒或兩首詞中都擁有的簾、黃昏、雨。
當把這些物象抽離出來進行初步鑒賞時,詩人的一些相似的喜好和氣質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在唐詩宋詞的學習中學生似乎也曾經(jīng)感受到了相同的氣象,甚至連李安修所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流行歌曲《女人花》歌詞中也寫到“我有花一朵,種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我有花一朵,長在我心中,真情真愛無人懂”。分組鑒賞的學生很容易把注意力凝聚在“花”這一常見物象上,鑒賞小組一般會概括出以下常見意象(同時老師也可以適當?shù)剡M行課外引導和知識擴展):黃花——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保?;酒——“愁”的象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薄捌D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保磺镲L——秋風渲染愁情(“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薄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細雨——哀傷、愁絲的象征(“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薄傲只ㄖx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保?/p>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詩人杜甫這句來自《曲江二首》的詩詞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詩人見景生情、托物言志那種特有的敏感和情懷,而今何況是婉約之宗的易安居士呢,古人詩詞中有一片花飛春已減、一片花飛墜紅影,一片花飛那可禁,一片花飛一片愁……正可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在這當學生將這些物象放回語境上升為意境時,當細心的學生凝視著三首詞中這一細小的差別時,新的閱讀和鑒賞層面便被打開。
因此有的學生提出了《如夢令》《醉花陰》《聲聲慢》三首詞中,花的意象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甚至在課堂中一名學生明確提出了這三首詞中的“花”的意象就是詞人的化身和象征,可以說是詞人一生的不同時期的鮮活寫照,這一組意象就是易安居士的一生!
對于學生的這一大膽創(chuàng)見,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質疑和創(chuàng)見,作為引導學生,對作家作品中同類意象不同情感和經(jīng)歷,進行分類匯總式的微觀縱向比較鑒賞。其實已經(jīng)有學者關注了李清照部分作品中“黃花”現(xiàn)象,并提出了“一種黃花別樣愁”的論斷,這一點是和學生的發(fā)現(xiàn)不謀而合,只是不夠系統(tǒng)。在《如夢令》學習鑒賞中,有的讀者提出了“誰是卷簾人”“紅花為誰瘦”等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吳小如教授在《詩詞札叢》中認為《如夢令》作品既是寫實又兼含比興?!熬砗熑恕睉獮檎煞颍昂L囊琅f”隱喻丈夫認為妻子容顏依舊,這里的惜花之意正是憐人之心,而“綠肥紅瘦”應是妻子認為葉茂花殘、青春即逝。作家陳祖美認為此作品應為婚前少女時期所作,卷簾人應為侍女,這正如李清照《好事近》中寫到“長記海棠開后,正傷春時節(jié)”。學生在此階段學習中經(jīng)常聚焦于“應是綠肥紅瘦”其中使用的藝術手法,某種意義上這句詩歌包含了借代、擬人、對比,甚至整體上還象征了春去夏至、少女惜春而瘦、青春即逝等豐富的情感。可見惜花傷春這種思想恰恰包含了社會的、人生的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在《醉花陰》中東籬把酒黃昏后的詞人本可以高歌“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多麗·詠白菊》)解憂陶醉于“暗香盈袖”之中,無奈“簾卷”卻“西風”或是“西風”空卷簾,“卷簾人”不在!傷菊自憐、內心焦慮、風姿憔悴的“人比黃花瘦”的年輕貴族離婦形象躍然紙上。
關于《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句的鑒賞,學生很容易誤認為是落花遍地,而生活常識則告訴我們這種情形一般不合常理,當然文學界也流傳著“蘇軾黃州菊花誤”的逸事。因此吳小如教授也曾經(jīng)提出一種新穎的解釋:易安詞中的“滿地黃花堆積”所表達的真正意義應該為菊花盛開的狀態(tài),而并不是滿地落英的情形。同時“憔悴損”被詮釋為寫作主體因為內心憂傷所以瘦損而且憔悴,作者并非想表達菊花的凋謝或枯萎的狀態(tài)。真正的原因是主人公沒有心思去觀賞滿地的繁花,更沒想到去采摘,也許這才是詩句“如今有誰堪摘”的真正含義。為什么作者使用這種筆法,才是我們研究的關鍵。詞中“怎一個愁字了得”應是解題的關鍵。經(jīng)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發(fā)現(xiàn)了本詞包含了喪夫之痛、孀居之悲、婚變之恨、顛沛之苦、故國之思,最終國愁、家愁、情愁匯聚而成了一首沉重的哀傷的憂患之愁的生死戀歌。然而此時也有個別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引用了作家梁衡《亂世中的美神》的材料,提出了作者作品中可能含有被很多讀者忽視的一種不可言說的憂愁。本應傳承衣缽之人的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使這位學無所傳、情無所托、報國又無門的千古才女李易安再也無法尋找到自己在世間的最后的價值所在。
從《如夢令》中的“綠肥紅瘦”到《醉花陰》中的“人比黃花瘦”再到最后《聲聲慢》中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當然正因如此才真正地鑄就了一顆以心抗世,以筆喚天的萬古愁心!
在課堂自主學習的分組鑒賞中,除了上文中同一作家意象群對比鑒賞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以外,還包括其他學習小組選取的表達技巧比較鑒賞、意境和情感差異比較鑒賞。當然比較鑒賞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不僅包括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之間的比較鑒賞,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在編排文章時,特意將李清照《如夢令》《醉花陰》和岳飛《滿江紅》編寫在同一教學版塊,同是“極其變”“極其工”的南宋詞卻唱出了不同的時代之音。課后品讀與探討中引導學生將《如夢令》與韓偓《懶起》從語言表達的特別視角進行比較鑒賞。甚至可以引入同一教學版塊中姜夔《揚州慢》與易安詞作比較,去品悟不同的“黍離之悲”,從而形成豐富的、多維度的詩歌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嘗試。
在學生分組自主鑒賞時,也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適時引導學生關注李清照的一生大事件,將每一部作品放回作家的人生長河中淘洗、品讀,這樣更容易進行深層次的涵泳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