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
什么是“語文主題學習”?我認為,“語文主題學習”最大的特點是以課堂為主陣地,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大量閱讀帶進課堂。剛接觸“語文主題學習”的教師,一定會認為這樣的課堂是天方夜譚。其實,揭開“語文主題學習”的面紗,你會發(fā)現(xiàn)它提倡的是最本真的語文教育。它以一個單元為單位,圍繞單元主題進行整合教學,目標和任務都很明晰;它強調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既忠實地傳達教材,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是值得我們嘗試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目標模糊、貪多貪全,一堂課面面俱到地剖析講解,反而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效率低下?!罢Z文主題學習”明確提出語文閱讀教學要精簡目標,因課施教,做到一課一得。我們何不舍棄對教材的精剖細講,有的放矢地各個擊破,相信效果會更顯著。
我在執(zhí)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頤和園》時,制訂了這樣的學習目標:學習運用準確的詞語、簡潔的句子,連接起游記類文章的架構,初步感悟移步換景的表達方法。
這是一節(jié)精讀引領課,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品悟方法、運用方法。閱讀是個性化的,閱讀課教學就要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習得方法,并且能實踐運用。因此,在教授本課時,我通過以下四大環(huán)節(jié)來實施悟法得法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師:誰還記得作者給我們介紹了頤和園中哪幾處主要的景?
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本環(huán)節(jié)的目的主要是想讓學生既能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huán)節(jié)二:自主品讀,悟法得法
(一)學習“移步”
1.品讀關鍵詞,體會用詞的豐富。
師:《頤和園》是按一定的游覽順序來寫的,請默讀課文,畫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句子。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畫了哪些句子。
學生匯報。
師:你真會讀書,一下子就把這些句子全部找出來了。這些句子都出現(xiàn)在課文2~5自然段的開頭,一起讀。
(課件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的腳下。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師:有人把這些句子改了一下,他是這么寫的,男生讀。
(課件出示)
首先來到的是有名的長廊。
接著來到萬壽山的腳下。
然后來到萬壽山上,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
最后來到昆明湖。
師:這兩組句子,哪一組寫得好?為什么?討論:你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不同?(生討論)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可以相機提醒)
生:后面這組用了首先、接著、然后和最后等表示順序的詞語。
師:是啊,這些是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詞語,你的發(fā)現(xiàn)很有價值,那上面這組是怎么寫的?
生: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師:對啊,用了進了、繞過、來到,作者用這些表示腳步移動的詞告訴我們游覽順序,剩下這三句還用了哪些這樣的動詞?
生在句子中圈動詞。(走完、來到、登上、站在、從……下來)
師:作者用這么多動詞,而下面這組的動詞重復用了一個“來到”。這些豐富的動詞表明作者在移動自己的腳步,我們稱它為“移步”。(板書:移步)用上這些動詞表明游覽的順序,是不是比“首先來到、接著來到、然后來到、最后來到”要靈動許多呢?
2.品讀關鍵詞,體會用詞的準確。
師:我們再來看看畫出的這一句。(課件出示:“繞過大殿”一句,同時出示示意圖)同學們思考一下“繞過”可以換成“經(jīng)過”“走過”嗎?
生答。
師明確:不行,因為“繞過”更明確地讓我們知道作者的瀏覽行蹤,而“經(jīng)過”“走過”比較籠統(tǒng)?!袄@過”說明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板書:準確)
師:大家能不能學一學作者,給這三幅圖選擇準確的動詞。(課件出示三幅圖,讓學生根據(jù)山的不同特點選擇相應的動詞。)
師:這幅有臺階的山就是萬壽山,作者用的就是“登上”,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像這樣表明移步的動詞你還能想到哪些?課件出示:(? )山丘、(? )轉角、(? )山洞、( )岸邊,讓學生填空。
再一起讀一讀:穿過、越過、走進、跨入、翻過、拐進、走到、爬上、踏上、走過……
(二)學習“換景”
師:作者用這些豐富的動詞,通過移動腳步,依次看到了什么景,趕緊找一找。
生: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師:通過移步,看到的景物也在變換,這就是“換景”。(板書:換景)其實啊,這幾個句子里還藏著一個小秘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幾個地名在句子里的位置,看誰最先找到這個秘密。
生:這個句子結尾是“長廊”,下個句子的開頭是“長廊”。
師:地點是首尾相連。(板書:地點首尾相連)看著這個句子就能知道文章的前一段是寫長廊的,下一段是寫萬壽山的,這樣的表達非常有趣。
師小結:作者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用豐富的動詞和首尾相連的地點,不僅使內容連接更加緊密,過渡更加自然,也體現(xiàn)了文章的結構美。我們合作讀一讀這幾段,感受一下這種美吧。(師生配樂合作讀)
(三)總結學法
師:在同學們的朗讀中,我們不但看到了頤和園的美景,而且再一次感受了作者移步換景這一寫作方法的美妙。(課件出示: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
總結學法: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個方法的?
1.默讀課文,畫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語句。
2.品讀關鍵詞,學習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體會文章的結構美。
通過默讀課文,找關鍵句,圈畫關鍵詞,進行對比閱讀;通過討論交流、品讀動詞,來理解作者用詞的豐富、準確,以及地點首尾相連的巧妙安排,并及時進行語言的積累運用。通過學生的自主品讀,教師具有針對性地引導,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有效輔助,學生初步掌握了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
在學生學習了移步換景的寫法后,師生配樂合作讀,再次整體感受文章的結構美以及移步換景寫法的巧妙。
環(huán)節(jié)三:拓展閱讀,用法練法
師:請同學們翻開“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第43頁,思考《雨中登泰山》的作者又是怎樣把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運用到文章中去的。
1.請看閱讀要求:
閱讀《雨中登泰山》1~5段,用橫線畫出表明作者移步換景的句子,并圈出表示作者腳步移動的詞。
生交流。(課件出示圈畫出來的動詞)齊讀。
2.在剛剛找到的句子中圈畫出地名。觀察地名的位置與《頤和園》的相似之處。
明確:地點的詞也是首尾相連的。
師:總結運用移步換景手法的注意事項。(1)用豐富的動詞來表示腳步移動。(2)從一處景寫到另一處景時要注意地點首尾連接。
先總結學法,再實踐鞏固。出示自讀要求,運用學法學習叢書第43頁《雨中登泰山》1~5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樣把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運用到文章中去的。學生自主閱讀后進行交流匯報,再次從閱讀實踐中感受到作者用詞準確及移步換景寫作方法的妙處。
環(huán)節(jié)四: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課堂練筆,內化實踐
師:我們綠城南寧有一個美麗的南湖公園,老師一去就被里面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回來就寫了一篇游記。
1.課件出示《游南湖公園》。(文章略)
2.小練筆:請同學們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在范文中間三段文字的開頭填寫表示游覽順序的句子。
3.展示作品,相機點評。
“聽說讀寫”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語言能力,也是語文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最基礎的能力。在完成了學法悟法之后進行實踐運用,才能最終形成這種能力。學以致用,因地制宜,我們利用南寧的現(xiàn)有資源南湖公園,創(chuàng)設小練筆情境,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在三段寫景文字的開頭填寫表示游覽順序的句子,進行實踐運用。課堂上,學生先是讀名篇,學方法;然后交流討論,消化吸收;最后讀寫結合,給他們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有助于移步換景方法的內化提升。
我所理解的“語文主題學習”強調的“一課一得”其實就是教師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訓練的過程,一點一點去落實,力求課課都有收獲。一個一個“得”的累加,就是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
由詞語,到句子,再到整個文章的篇章布局,《頤和園》不愧是我們寫作的典范。這篇文章可以教授給學生的知識點很多,但是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頤和園》這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寫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中段落開頭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在文章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豐富的動詞表示了游覽的順序,地點的變換在結構上又有著首尾連接的結構美,這幾個句子在文章當中起到了不可替換的過渡的作用。學生學會并掌握這樣的寫作手法,對寫作寫景類文章,將會是受益匪淺的。
一滴水的力量很微薄,但是水滴石穿也讓人震驚!“一課一得,因課施教”,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所收獲。我相信,這樣的“舍”必能收獲更大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