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中
口語交際中的“責任意識”具體指的是學生在口語交際的實踐過程中既能夠對自己的表達負責,又能認真完整地進行口語交際,既可以對自己的語言形式負責,又能夠對自己口語交際的目的負責,即對自己所表達的語義內容負責。但是在當前口語交際教學的過程中,“責任意識”的缺失已經是處于一種集體的無意識的狀態(tài)了。根據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可知教育要以“完善人格”等為目標,教育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責任意識”是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格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直接地體現(xiàn)在個人的言行之中。因此為了更好地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構建口語交際教學中的“責任意識”成為了當前口語交際教學研究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口語交際教學中“責任意識”缺失的兩種形式
口語交際作為個體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生存的元能力,[1]所以口語交際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內容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在當前的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責任意識”缺失的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為“責任意識”被教師與學生忽略或片面地重視。根據“責任意識”在當前的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呈現(xiàn)形式,可以將當前的口語交際“責任意識”教學分為“被責任式”的操練和“異化式”的掌握。
其一,“被責任式”操練,具體指的是師生在口語交際教學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練習不僅在內容上不需要考慮“責任”,而且在形式上不變的重復。換言之,就是師生在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的練習忽略了“責任意識”。具體表現(xiàn)為他們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進行的是一種“被責任式”的技能操練,這種操練所運用的話題都是積極向上的,組織的語言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師生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不用考慮言語形式和內容,即師生在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都不用考慮責任。因為這類練習的話題本身都是符合主流價值的,所以在內容上,它們基本上是眾所周知的,即使學生說的不完整,也不會影響口語交際效果。換言之,學生在進行該類話題的操練時,只要提及一些關鍵詞,哪怕沒有完整的語言形式,也是能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的。長久發(fā)展,在這種“被責任”的話題操練中所形成的行為逐漸內化為支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低級技能時,在達到自動化水平后,往往會出現(xiàn)在學生其他需要責任判斷的口語交際中,這種直接的遷移往往會阻礙口語交際的有效開展。
其二,“異化式”把握,具體指的是師生在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以一種片面的形式把握“責任意識”。因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追求的是“口語交際”在形式上符合考試答題標準的完整,換言之,教師追求的是一種異化的語言形式的完整,說其是“異化”的完整形式,是因為當這些符合考試答題標準的語言形式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時,難以有較好的效果。同樣地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學習口語交際的過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內容的精彩與吸引人的眼球,以獲得較高的分數。概言之,教師追求的是對語言形式的“異化”負責,學生追求的是對語義內容的“異化”負責,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責任意識”,但是都與口語交際“責任意識”的本質相差甚遠,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所以說是一種“異化”地把握。
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樣且復雜的,如課程標準中的籠統(tǒng)敘述、師生對于口語交際“責任意識”的理解僅僅是熟知等等,但是究其本質而言,則是口語交際“責任意識”在教材中以緘默狀態(tài)的形式存在和缺乏明確的物質形態(tài)支撐。如在2017年部編版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教學“復述與轉述”中,用了大量的篇目介紹復述與轉述的概念內涵,“責任意識”則是以緘默的形式存在于文字內容前設置的漫畫《班長請假》中,并沒有明確的物態(tài)表現(xiàn)。這樣只會使“責任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是伴隨著教學主體對其把握與重視的不同,而處于一個忽隱忽現(xiàn)的狀態(tài),沒有意識到口語交際中“責任意識”重要性的教師通常會以理論說教的形式將“口語交際·復述與轉述要忠于事實”告知給學生,不會對“責任意識”在復述與轉述中的具體表現(xiàn)作分析。
綜上所述,口語交際“責任意識”的缺失狀態(tài)既存在不同程度地忽略,又存在應試下片面的異化掌握。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口語交際教學的實際效果以及學生完善人格的發(fā)展,使口語交際教學結果與課程標準的目標以及社會對人的發(fā)展的要求相馳背遠。
二、口語交際“責任意識”教學實體的構建
鑒于上述情況可知,如今缺失“責任意識”的口語交際教學,不僅不符合口語交際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同時亦是一種畸形的口語交際教學,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所以有必要在理清學生“責任意識”擁有程度的基礎上,構建有“責任意識”的口語交際教學。
(一)理清本校學生對“責任意識”的擁有程度
在對課程開發(fā)的研究進程中,張華教授總結出:“對學習者的研究是經由兩個步驟實現(xiàn)的:一是了解學生的現(xiàn)狀;二是把學生的現(xiàn)狀與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較,從中找出差距?!盵2]鑒于此,在構建“責任意識”教學時應當從本校的學生對“責任意識”的掌握程度出發(fā),擬定教學的起點與目標,界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明確本校學生對“責任意識”的擁有程度,若是采用抽樣調查或者截取生活的片段式調查,因為變量的數量眾多與難以全部有效控制,最終得出的結果可能會與本校課程要求學生的真實程度相悖,也會導致口語交際“責任意識”教學難以實現(xiàn)其預定的目標與價值。語文教師當以學生在學校的真實表現(xiàn)為對象進行調查,所調查的對象可以確定為學生的作業(yè)產品以及在校的日??谡Z交際行為,主要以調查學生作業(yè)產品中的“責任意識”的體現(xiàn)程度為主要依據,觀察學生日常的口語交際行為為輔助參考。把學生的作業(yè)產品作為調查口語交際的“責任意識”體現(xiàn)程度的對象,是因為二者的關系較為密切,正如倪文錦教授所說:“說話和寫作在表達目的、內容、構思、詞語等方面都是相同的,說是寫的基礎,寫可以看作是把說的話寫出來,寫和說不能割裂開來?!盵3]所以學生的作業(yè)產品作為調查對象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的,且以文科類的作業(yè)產品為主要調查對象,尤其要以學生的日記、周記、作文和文科類的論述題為重點。此外,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日常口語交際行為。觀察他們與同學、老師以及后勤工作人員的口語交際行為,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進行一些問卷調查或訪談。但是這類調查耗費較大,可以在遇到難以決斷的情況時有選擇性地使用。
可以將學生在作業(yè)和日常行為中對“責任意識”的擁有程度分為四種類型:在表達形式上缺少“責任意識”,在表達內容上缺少“責任意識”,在表達的內容與形式上都缺少“責任意識”以及在表達的內容與形式上都有較好的“責任意識”。在確定具體的類型后,即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責任意識”的具體形式,從而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效率。
(二)“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的構建
理清本校學生對“責任意識”的擁有程度只是前提,是為“責任意識”能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構建奠定基礎,而“責任意識”的真正構建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
1.商討“責任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與教學目標
“責任意識”在當前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口語交際教學板塊都是以課程終極目標的形式呈現(xiàn)的。這就意味著在口語交際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將這一課程目標轉化為與教科書匹配的教學目標。但是“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教科書中皆是以緘默的形式呈現(xiàn)的,所以就有必要對教科書進行深挖,找出蘊含“責任意識”的素材。而這個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合作的一個過程,以教科書為基礎,由師生從“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中有和無兩個維度共同探討“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中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同時將這些具體的形式加以分類,歸納出口語交際有“責任意識”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即學生在口語交際實踐中能做到對口語交際的內容與形式負責。再據一般表現(xiàn)形式和本校學生對表達中“責任意識”的四類實際擁有程度制定口語交際具體應用領域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同樣是師生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共同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學生才會有實現(xiàn)目標的強烈動機以及在口語交際學習過程中對目標實現(xiàn)的程度的直觀感受。正如溫儒敏教授早年就提倡的那樣,語文學科教師在上課前應將教學目標告知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由師生共同制定口語交際“責任意識”的教學目標并落實在教學過程,不僅是對溫老觀點的深化,更是把“責任意識”貫穿于口語交際教學過程的始終,為口語交際中“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構建了立體效應。
2.設置“去‘被責任”的情境練習
當前教科書中的口語交際練習的設置對“責任意識”的關注皆不是很充分,提供的口語交際練習也是“被責任化”的居多,在這種方向的指引下,教師在設置口語交際練習時也多會選擇一些不用考慮“責任意識”的練習幫助學生練習口語交際。學生長期進行這種練習,在口語交際中自然而然地“被責任化”了。
當教學中的“被責任”遷移到學生日常生活領域的口語交際時,學生在遇到那些只有單一的主旋律價值的話題時,自動化的過程可以使學生迅速應對,從而提高交際的效率。但若是學生遇到的價值取向模糊的話題時,這種自動化的低級心智操作技能就會阻礙學生深度思考而直接脫口而出。因此,我們需要為學生提供“去‘被責任”的練習,其目的就是將學生原先的因“被責任化”導致的口語交際實踐時無“責任意識”自動化轉變成學生進行復述與轉述時的說前必思、言中有“責”,即是將“責任意識”轉化為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技能。具體的操作則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1)提供多主題的口語交際練習話題。多主題可以使學生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進行價值判斷,需要充分考慮口語交際實際情況,難以套用“被責任化”的口語交際的形勢與內容,真正提升口語交際能力。(2)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卻又不被學生熟知的口語交際練習話題。這類練習不僅避免了學生在口語交際的學習過程中簡單的遷移,同時又不會讓學生感到陌生與遙遠。這就要求教師要熟知學生,了解學生在生活中的關注點與忽視點,合理設置。學生用這類話題練習口語交際,迫于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更會在表達中考慮“責任意識”,以便為在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后,可以有效地表達與交流。此外,這類“去‘被責任”口語交際練習情境,也會抑制口語交際因為應試要求而進行的“異化”發(fā)展,并且可以讓學生在考試中組織口語交際類問題的答案時有周密的思考,生成富有個性的答案。
三、“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中的價值
當前的學生口語交際“責任意識”缺失使口語交際教學中“責任意識”的構建成了迫切的任務。但是要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中“責任意識”的構建,還要理清“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價值,如此,才能保障在構建“責任意識”的過程中擁有不竭的動力。
(一)“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中的課程與教學價值
在口語交際涉及的價值態(tài)度觀體系中,“責任意識”跟口語交際涉及的其他的態(tài)度價值觀一樣,多存在于課程標準層次籠統(tǒng)地敘述,在課程建構的教材層次中則是鮮有出現(xiàn)。從事口語交際“責任意識”教學的開發(fā),是對課程標準的一種具象化處理,不僅可以為課程開發(fā)領域中涉及“意識形態(tài)”類知識的教學積累經驗,同時也可以拓寬課程開發(fā)的領域范圍。同時在建構口語交際“責任意識”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促進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全面整體地理解。以往的口語交際從定義上看,具體指的是一種人們(交際雙方)依照一定的目的,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體態(tài)語言進行信息交流和思想感情溝通的言語活動,或者說是指人們在特定的情境中,為完成某種交際任務,針對特定對象,借助于標準的口語(有聲語言)和非口語(態(tài)勢語言)進行的一種聽說溝通和雙向反饋的言語實踐活動。[4]簡言之,過去的口語交際教學大多是偏重于說話所需要的素材積累和說話技巧的學得。但從口語交際所需要達到的效果來看,對口語交際教學的理解不能將其視為僅僅是純粹的說話技能的學得和素材的積累?,F(xiàn)在從“責任意識”的角度去構建口語交際教學,使師生在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對所涉及的意識、態(tài)度以及價值有所關注與反思,最終形成口語交際的元能力,促進學生在口語交際中的學得可以高效地遷移。
(二)口語交際教學中“責任意識”的社會價值
口語交際中的“責任意識”的樹立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就是讓學生“負責”地表達,即指學生說話時運用正確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充分考慮對方的身份、修養(yǎng)、心態(tài)與自己的關系等諸多因素的前提下讓對方聽懂自己的意思,并力求為對方著想,以求得他人的反饋,從而培養(yǎng)健康的說話態(tài)度,自信、大方地表達。[5]同時,“責任意識”不僅是保證口語交際有效進行的因素,更是學生健全的人格中不可或缺的因素。2017年的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學習要求中強調“自由表達,以負責的態(tài)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6]再次表明了“責任意識”在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習近平同志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也提到,“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诙?,廣大青年一定要練就過硬本領?!谖?,廣大青年一定要錘煉高尚品格?!痹谖磥淼纳鐣髁x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青年需要有過硬的本領和高尚的品格。學生在校期間就注重對自己表達方面的“責任意識”建構,會使其在以后的學習型的社會中更好地交換與獲取信息,從而練就過硬的本領促進自身持久的發(fā)展。學生在校期間就注重對自己表達時“責任意識”的建構,在當前和將來的生活實踐中形成強烈的“責任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世界的教育目的在不斷變革,其趨勢為從學會生存到學會共存。[7]共存則意味著人在生存共同體中交際會更頻繁,口語交際在共同體中作為信息傳遞的手段,也會被頻繁使用,而口語交際中“責任意識”的擁有程度則會成為影響口語交際效果是否真實有效的決定性因素之一。2017年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啟動,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被視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來。為了培養(yǎng)適合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口語交際能力不容忽視,為了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口語交際,教師在口語交際的教學“建構”過程中就應當強調“責任意識”,讓學生樹立口語交際“責任意識”觀。
參考文獻:
[1]薛曉嫘.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238.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倪文錦.語文教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
[4]何更生.語文教學論[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74.
[5]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7.
[6]ISBN 978-7-107-31862-7.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
[7]張蓉.從學會生存到學會共存:世界教育目的的變革[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0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