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勇,張忠民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貴州 貴陽 550002)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居腫瘤死亡率的首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1]。目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式仍是以外科手術為主,但其治療途徑有腹腔鏡輔助根治術和傳統(tǒng)的開腹術。日本胃癌協(xié)會已將腹腔鏡手術作為治療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2]。且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由于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失血少、恢復快、給患者造成的疼痛輕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進展期胃癌。由于腹腔鏡技術在淋巴結清掃及重建上難度較大,是否能達到開腹術的效果仍有爭議[3]。盡管在相關報道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初步的證實[4-5],但是其在廣泛推廣中仍需更多的研究結果給予支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在本院行胃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兩種不同手術方式對淋巴結清掃的效果,為原發(fā)性胃癌根治術的選擇提供參考。
選擇2012年5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擇期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其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65例,采用腹腔鏡根治術;對照組61例,采用開腹根治術。納入標準:①經(jīng)CT及組織病理學確診為胃癌;②無手術禁忌證;③無肝肺等遠處轉移;④腫瘤直徑在10 cm以下,且漿膜層受侵面積在10 cm2以下;⑤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遠處轉移的患者;②不能耐受手術或有凝血功能障礙;③腹腔鏡中轉開腹手術;④未行D2淋巴結清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大小、TNM分期、腫瘤位置及分化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1 腹腔鏡根治術 患者取仰臥位,兩腿分開,手術臺尾端向下傾斜約15°,使患者頭高腳底,便于手術視野暴露,行氣管插管及全麻手術,待麻醉成功后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臍孔穿刺,建立二氧化碳CO2氣腹,維持氣腹壓力10~12 mmHg。參照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五孔法置入Trocar,即在臍下緣2或3 cm處,置入10 mm Trocar放置鏡頭作為觀察孔,左側腋前線肋緣下2或3 cm置入10 mm Trocar為主操作孔,左鎖骨中線平臍上約2 cm置入5 mm Trocar為牽引孔,右側腋前線偏內(nèi)側肋緣下2 cm,以及右鎖骨中線平臍上約2 cm分別置入5 mm Trocar為助手操作孔。主刀醫(yī)師常站在患者的左側,便于操作。用腹腔鏡經(jīng)觀察孔進行常規(guī)探查,探明腫瘤病變位置及浸潤程度,并確認是否有轉移,結合腫瘤部位,切除原發(fā)腫瘤連同轉移淋巴結及受累浸潤的組織。操作方法為:從右側開始,分離大網(wǎng)膜、分離右靜脈和動脈血管,按照腹腔鏡胃癌淋巴結清掃原則清掃,最后消化道重建。
1.2.2 開腹根治術 患者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及全麻手術,待麻醉成功后行開腹手術。在上腹正中部位約20 cm處逐層切口入腹,探明病變部位,確定手術類型。按日本胃癌學會要求切除胃及行淋巴結清掃手術。
術后每3個月復查胃鏡、胸腹部增強CT,隨訪時間≥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情況、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及腫瘤復發(fā)率。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清掃淋巴結總數(shù)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9,P=0.373);在第1站及第2站清掃數(shù)上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3、-1.71,P=0.815、0.089)。見表 2。
如表3所示,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排氣時間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效果比較 (枚,±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s)
表2 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效果比較 (枚,±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s)
組別 清掃淋巴結總數(shù) 第1站清掃數(shù) 第2站清掃數(shù)觀察組(n =65) 25.3±8.6 21.5±6.9 6.3±2.9對照組(n =61) 26.8±10.1 21.8±7.5 7.2±3.0 t值 -0.89 -0.23 -1.71 P值 0.373 0.815 0.089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 切口長度/cm 術中失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術后住院時間/d 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 排氣時間/d觀察組(n =65) 7.2±1.1 142.5±15.1 212.5±19.8 9.2±1.7 2.6±0.5 3.7±0.8對照組(n =61) 15.3±2.0 242.3±21.5 181.4±19.6 14.8±2.1 3.8±2.7 4.7±1.1 t值 -28.75 -30.30 8.85 -15.02 -3.52 -5.8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2%,其中切口感染1例,胸腔積液1例,肺部感染2例。對照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9.8%,其中切口感染2例,胸腔積液1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8,P=0.44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比較 例(%)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絕大多數(shù)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xiàn)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目前文獻報道的以進展期胃癌居多[6-7]。2004年日本胃癌協(xié)會已將腹腔鏡手術列為早期胃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在進展期是否也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尚存爭議。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及腹腔鏡器械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進展期胃癌,大部分都取得了與開腹手術同樣的效果[8]。目前,胃癌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胃大部切除及相關區(qū)域淋巴結清掃,能否正確清除淋巴結是患者預后的關鍵[9]。腹腔鏡根治術遵循的原則與開腹手術是一致的,而淋巴結的清掃仍是腹腔鏡手術的難點。由于其技術要求較高,涉及許多動靜脈周圍淋巴結,為防止手術過程中出血,清掃存在較大難度。出于對手術時間及消化道重建的難度考慮,大部分臨床醫(yī)生還是選擇開腹手術。隨著3D技術及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同時考慮患者希望創(chuàng)傷小及恢復快,腹腔鏡手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進展期胃癌[10-11]。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在國內(nèi)外的報道中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2-13]。當腹腔鏡手術達到與開腹手術相同的根治效果時,才能體現(xiàn)出其微創(chuàng)優(yōu)勢。淋巴結清掃的數(shù)目是判斷胃癌淋巴結清掃效果最客觀的評價,本研究通過對比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腹根治術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以判斷腹腔鏡根治術能否達到開腹手術的清掃效果。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觀察組患者,清掃淋巴結總數(shù)為(25.3±8.6)枚,采用開腹根治術的對照組患者,清掃淋巴結總數(shù)為(26.8±10.1)枚,兩種不同手術方式在清掃淋巴結總數(shù)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9,P=0.373);而在第1站及第2站清掃數(shù)上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3、-1.71;P=0.815、0.089)。說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可達到與開腹根治術相同的淋巴結清掃效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4]。手術及術后情況也是反映手術效果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排氣時間明顯小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微創(chuàng)優(yōu)勢體現(xiàn)明顯,但由于技術及操作程度的限制,手術時間較開腹根治術長,與相關報道一致[15]。術后并發(fā)癥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2%,其中切口感染1例,胸腔積液1例,肺部感染2例。對照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9.8%,其中切口感染2例,胸腔積液1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所有并發(fā)癥患者均經(jīng)保守治療治愈。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8,P=0.445)。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原發(fā)性胃癌根治術與開腹根治術具有相當?shù)牧馨徒Y清掃效果,且具有創(chuàng)傷小、住院時間短、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小及恢復快等優(yōu)點,可用于治療原發(fā)性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