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問題經過抽象化、簡單化、理想化后就可以得到的試卷和練習的題目,即習題。在物理課堂中需要講解的內容很多,如新概念的學習、實驗探究、習題講解等。在這些內容中,物理習題課中的問題更接近于生產和生活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物理習題;選編;高三
一、 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作用
高中物理習題教學是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指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解題、處理習題、作業(yè)和試題評價等活動。新課階段,中學生雖然初步掌握了所學的概念、規(guī)律,但是并沒有真正地理解。而習題教學則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概念、深化公式的應用,一方面是新課教學的延續(xù)和深化,另一方面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 物理高考試題的特點
通過對高考物理試題分析可以發(fā)現高考試題存在以下特點:
1. 大多數高考試題都是經典題改編,可以稱為“老酒裝新壇”,即改變已知條件或者改變設問,考查考生的綜合能力。
2. 關注原始物理問題(實際問題)作為原型,要求學生自己建模,考查知識遷移和應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關注細節(jié),關注過程分析——考查思維的品質。
4. 能力考查上“臺階”(如圖所示)。
有專家這樣形容“高考”的考查:基礎知識和重點內容是主體;實驗能力是考查的目標;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是手段;運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是升華。
三、 習題選編的體會
鋒利的武器是將士能在戰(zhàn)場上取勝的重要因素,而好的習題奕是學生在考場上取勝的重要因素。因此,選擇合適的習題就非常重要了。筆者認為選擇時應考慮以下方面:
(一) 物理是一門科學性和嚴謹性要求很高的學科,因此選編的習題要不能出錯
【例1】 如圖所示,一束白光從左側射入肥皂薄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人從右側向左看,可看到彩色條紋
B. 人從左側向右看,可看到彩色條紋
C. 彩色條紋水平排列
D. 彩色條紋豎直排列
這是一道流傳很廣的“經典”題目,絕大多數給的參考答案都是BC。實際上這是一道錯題,這個實驗太容易實現了,觀察發(fā)現,無論從哪一側進行觀察都可以看到彩色條紋!
(二) 選編的習題,應多選原始物理問題以適應高考要求
《課標》提出“在課程內容上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理念,新教材從整體上也注重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力圖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因此,我們在選編習題的時候,就要充分體現課標的要求。比如以“磁懸浮列車”“天宮一號”等為背景素材的習題,這種習題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身邊就有物理,同時也能滲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例2】 (2004江蘇卷17題)湯姆生用來測定電子的比荷(電子的電荷量與質量之比)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真空管內的陰極K發(fā)出的電子(不計初速、重力和電子間的相互作用)經加速電壓加速后,穿過A′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軸O1O的方向進入到兩塊水平正對放置的平行極板P和P′間的區(qū)域。當極板間不加偏轉電壓時,電子束打在熒光屏的中心O點處,形成了一個亮點;加上偏轉電壓U后,亮點偏離到O′點,O′與O點的豎直間距為d,水平間距可忽略不計。此時,在P和P′間的區(qū)域,再加上一個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調節(jié)磁場的強弱,當磁感應強度的大小為B時,亮點重新回到O點。已知極板水平方向的長度為L1,極板間距為b,極板右端到熒光屏的距離為L2(如圖所示)。(1)求打在熒光屏O點的電子速度的大?。唬?)推導出電子的比荷的表達式。
(三) 可以對習題進行適當的改編或組合(拼湊)
【例3】 (2013年福建卷20題)如圖,一不可伸長的輕繩上端懸掛于O點,下端系一質量m=1.0kg的小球。現將小球拉到A點(保持繩繃直)由靜止釋放,當它經過B點時繩恰好被拉斷,小球平拋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點。地面上的D點與OB在同一豎直線上,已知繩長L=1.0m,B點離地高度H=1.0m,A、B兩點的高度差h=0.5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不計空氣影響,求:(1)地面上DC兩點間的距離s;(2)輕繩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這道題目就是將圓周運動、平拋運動與機械能守恒定律拼湊在一起的,習題難度不高。
經典習題是一座豐富的“寶藏”,我們可以充分對這些經典習題進行改裝,如改動數據、將已知和求解對調等,從而促使學生真正思考。也可以對這些經典習題進行拼湊,難度不大,讓學生既熟悉又陌生,從而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
總之,習題的選編過程要綜合多方面因素,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成績。
參考文獻:
[1]王倩.中學物理習題課情境再現教學模式的探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3.3.21.
[2]熊志權.物理原來不能這樣考[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8.25.
[3]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2004江蘇省高考理綜卷17題.
[5]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綜卷20題.
作者簡介:
鐘增堅,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惠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