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課堂變革,提升教學效率,最主要的目的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由被動轉(zhuǎn)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富有濃厚的興趣,是投入學習狀態(tài)的動力。老師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并積極為學生提供自讀、討論交流、質(zhì)疑釋疑的參與機會,是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的媒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才能使教學得到最大的效率。
關鍵詞:主動;參與;效率
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了: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就難以暢通,就談不上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呢?
一、 引導主動參與的方向——明確課時目標
清晰的課時教學目標猶如醒目的靶子,它貫穿一節(jié)課的始終。學生目標明確,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首先應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告訴學生,讓他們心中有數(shù),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教學,《夜宿山寺》,課時目標可以這樣制定:1. 理解“宿”“寺”“?!薄俺健薄翱帧钡仍~義。2. 能了解每句詩的意思。3. 能分清實景和想象,知道本詩的中心。4. 體會詩的意境,能抓住景物特點,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把詩意說出來。其中目標1和目標2是全體學生都應達到的.目標3是中等生完成的,學困生也可向這個目標努力。目標4是讓優(yōu)等生有發(fā)展的余地,中等生也可向這個目標努力。這樣各類學生都有自己的目標,都能夠根據(jù)學習的情況不斷修正自己的目標,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二、 引導主動參與的前提——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向?qū)?,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動力。實踐證明: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自覺地花功夫時間,下功夫,動腦筋,才能在學習中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考慮怎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教學《頤和園》,學生對頤和園的美麗景色產(chǎn)生了興趣,我就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先請學生在小組里當“導游”,然后由小組推薦,老師安排在班上當“導游”,于是,“導游”帶領同學們“進入”頤和園,用創(chuàng)造性復述課文的解說,使同學們身臨其境,更好的理解記憶課文內(nèi)容。
三、 引導主動參與的重要條件——營造平等民主的氛圍
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zhàn)栗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再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字一樣。這說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使他們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敢于主動參與學習。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我的做法是:1.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特別是小學生尤為明顯。所以,在教學中,我微笑著面對學生,并保持一定的幽默,遇到一時語塞和害怕發(fā)言的同學,我加以鼓勵:“別著急,慢慢想,老師相信你會想出來的?!逼綍r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樂于為他們排憂解難,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中,進行交流。這樣,師生之間就形成了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關系,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敢于想,敢于問,敢于說。2. 發(fā)揚教學民主的作風,在教學中,我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提出節(jié)外生枝的問題;在小組討論中,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加,允許學生自由辯論。這樣,師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問、敢說,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關鍵——提供參與的機會
讓學生感知、理解、進而掌握知識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程度越大,其學習效率就越高。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
(一) 提供自讀的機會
人不能被動地接受來自它自身以外的刺激。有效果的學習必須具有個人意義,使個人在時間和環(huán)境適宜的條件下,按照他的知識和理解去行動。所以,我們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自讀、思考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在參與自讀的過程中,不能只搞形式,放任自流,每一次讀都應有所目的要求。學生根據(jù)目的要求,邊讀邊圈點、劃線、評注。在學生自讀時,我們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巡回檢查指導,教給他們方法,指出他們的不足,使其自我調(diào)整,逐步發(fā)展。
(二) 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在教學中,如不注意提供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就會桎梏學生的思維,制約學生素質(zhì)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我認為交流討論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給孩子最好的表達機會,它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比較充分的表達機會,有利于全班學生平等的參與,使各類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平時教學中,注意了讓學生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即4人小組),以及班級交流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三) 提供質(zhì)疑釋疑的機會
愛因斯坦說:“提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睂W生一旦讀懂課文,積極思考,就會有許多問題,提出質(zhì)疑,要求解惑。這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表現(xiàn),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jié)果。我們就應該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質(zhì)疑釋疑的機會,根據(jù)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我總在教學的解題、初讀、理解,品賞、總結(jié)五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質(zhì)疑釋疑的機會,同時積極引導,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字、詞、句、段、篇等方面去探索問題,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要根據(jù)情況靈活處理,或自讀思考,同桌討論,或小組討論或班級討論來解決。對于學生回答不完整或解答不了的,教師在關鍵處點撥,以引射處于朦朧狀態(tài)的智慧之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多動口、動手、動腦,使教學發(fā)揮最高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華,梁艷玲.如何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J].新課程(小學),2013(10).
[2]曾琦.小學生課堂參與結(jié)構(gòu)及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24(2).
[3]王升.論主題參與的教學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2000(2).
[4]裴娣娜.主題參與的教學策略[J].學科教育,2000(2).
作者簡介:
譚燕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銀川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