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磊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發(fā)展中凝結而成的文化結晶,它在促進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和壯大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黨的十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偉大創(chuàng)造、奮斗、團結和夢想精神,共同構筑起新時代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并產生著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也在支持和助推著中國現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新時代,緊扣習近平關于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新論斷,深入研究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價值意蘊和現實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面臨著全新的境遇,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為其提供精神動力、凝聚人心和應對挑戰(zhàn)。
風雨七十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走過了西方幾百年的發(fā)展之路,昔日受列強欺凌的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迎來了新時代。中國所取得的勝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現實性體現,也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價值彰顯。2012年,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P36)為了實現這個夢想,黨制定了一系列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五位一體”的戰(zhàn)略舉措以及“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使得“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和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發(fā)展目標提前實現。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需要一代代的中國人為之奮斗;實現中國夢,道路坎坷,許多國家不希望中國崛起,百般阻撓。這都需要我們振奮民族精神,堅定前行的道路。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fā)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盵2]因此,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的偉大民族精神,能夠筑牢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四個自信”,有利于激發(fā)人們?yōu)閲液兔褡迩巴久\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利于將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統一到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來,有利于將人們的智慧和才能發(fā)揮到實現中國夢的各項具體工作中去。
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3](P9)但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且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中國是由多民族構成且人數眾多的國家,在發(fā)展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異,人民群眾在住房、就業(y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還面臨著很多難題,這些都會加重不同群體和階層之間的分化與對立,給國家的團結、穩(wěn)定造成威脅。我國的改革仍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qū),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弊端以及利益固化的藩籬還不同程度存在,需要我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把改革進行到底。這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產生新的矛盾。一個繁榮穩(wěn)定、生機勃勃的中國,是各個群體所需要的。而且,成長于中國大地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華兒女構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園,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價值認同,為每個國人注入了強烈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4]偉大的民族精神,促使每個國人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在歷史實踐中熔鑄成的文化基因也為形成改革和發(fā)展的共識,化解深層的社會矛盾,推動國家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了精神保障。大力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才能使人們將自身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將個體的進步和國家的繁榮發(fā)展融合在一起。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西方國家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對自身霸權地位的威脅,他們利用網絡技術上的優(yōu)勢,長期對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進行滲透,并在中國境內積極培植反華反共的代言人。毛澤東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搞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工作。無論革命也好,反革命也好?!盵5](P153)面對來自西方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侵襲,中國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進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建設工作。在西方和國內敵對勢力的思想攻勢下,一些人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放棄了原本的理想信念,逐漸淪為西方敵對勢力的追隨者和應聲蟲,憂西方之所憂,急西方之所急。為應對來自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我們要發(fā)揮偉大民族精神在凝心聚力、維護團結、鞏固統一以及抵御意識形態(tài)入侵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科學地利用這一精神武器,來增強中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讓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得到統一,讓各條戰(zhàn)線的工作者更加團結,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沿著既定的道路穩(wěn)步取得勝利。
新時代,世情、國情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在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挑戰(zhàn)尤為突出。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各國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漸增多。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表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習近平也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6]。然而,全球化在促進了各國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以作用民族文化的方式,使中華民族精神面臨著多種多樣的挑戰(zhàn)。西方一些國家受“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影響,把文化全球化變?yōu)槿蛭幕耙惑w化”“同質化”“一元化”,并借助自身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優(yōu)勢,以文化交流之名行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權之實。他們將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資產階級的價值觀融入到文化產品之中,利用自身在文化輸出上的強勢地位,將具有自身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等內容的文化產品輸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致使本應呈現“輸入-輸出”狀態(tài)的文化交流呈現出單向流動的特征。在西方強勢的文化滲透下,一些人被西方文化產品“洗腦”,產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貶低甚至全盤否定自身文化的怪象。
改革開放后,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實現了飛速發(fā)展,社會財富極大增加。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社會利益分化、社會結構轉型,不同的利益群體和社會階層逐漸形成,與之相適應的非主流價值觀念也開始涌現。正如馬克思所言:“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7](P16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整體利益而忽視個體需求被認為是合理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對個體正當利益與價值訴求的尊重與維護,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社會的進步。然而,隨著市場經濟而出現的新群體和新階層,具有多樣化的利益關系和價值訴求,這就導致了多種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的興起與蔓延,如一些在改革中獲得豐厚利益的群體所滋生的享樂主義、物質主義、自由主義等資產階級價值觀;在社會轉型中利益受損的群體所產生的對主流價值觀的排斥情緒;以及妄圖謀求政治利益的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都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而蔓延開來。這些非主流價值觀在不同群體中的傳播,污染了社會風氣,使一些人喪失信仰、嘲笑崇高、排斥理想、迷信西方;主流價值觀的話語地位被動搖,生存空間被擠壓,價值引領和文化整合作用被削弱。這些都威脅著國家的主流文化安全,嚴重影響著偉大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2019年2 月發(fā)布的第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 月,我國網民有8.29 億,網絡普及率達59.6%,這一數據表明網絡已經成為人民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場所,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絕不能忽視網絡空間的作用。
網絡依據自身的自由性、開放性、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等優(yōu)勢,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載體、開辟了新的渠道、創(chuàng)造了新的空間。同時,在網絡普及的自媒體時代,人們獲取、占有和傳遞信息的方式呈現多樣化,任何個體都能依靠互聯網成為“主持人”“麥克風”,各種社會思潮充斥著網絡空間。一些網絡大V,根據自身政治立場和利益需要,宣揚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錯誤思想,貶低中國文化、曲解歷史、美化了西方。網絡自生文化的發(fā)展,擠占了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間。網絡新媒體的興起,也打破了國家主導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模式,削弱了傳統主流媒體的力量。這些矛盾的共同作用,加劇了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復雜局面。
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是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過程。在新時代,我們面臨著全新的時代境遇,這為弘揚偉大創(chuàng)造、奮斗、團結和夢想精神提供了新的要求與機遇。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一面能夠將全體中國人的各種積極因素最廣泛、最持久的調動和凝聚起來的精神旗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身的歷史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P1)中國共產黨在國內外形勢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新時代,強調這一歷史使命,是對黨成立97年以來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對黨今后工作方向的明確。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與實現中國夢是有機的統一體,中華民族精神的興盛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民族的復興也需要民族精神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8](P9)
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不能坐而論道,必須真抓實干,必須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結合起來,要將這一偉大民族精神落實到為國家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實踐中去。在中國,每一個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的組成部分,對不同職業(yè)、不同崗位群眾的要求雖不同,但是立足自身的工作實際,努力創(chuàng)造出無愧民族和國家的成績,是對每個國人的共同要求,只有投身造福祖國和人民的行動中去,才是對民族精神的真正弘揚。
一個民族對于優(yōu)秀文化的態(tài)度關系著本民族的未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蘊孕育和造就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和精神追求也成為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fā)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盵9](P119)所以,一個民族若是拋棄了自己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就是割斷了自身的精神命脈,失去了自身的精神依托,必然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迷失方向。同時,中華民族能夠本著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原則,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yǎng),也是其能夠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今天,我們擁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文化交流,我們要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借鑒外來文明成果,以強壯中華文化力量,豐富中華文化內涵。
營造尊重優(yōu)秀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需要將偉大民族精神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將民族精神融入國民教育,發(fā)揮它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教育模式的精神啟迪作用,讓人們了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也有利于形成對待外來文明的正確文化態(tài)度。將民族精神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需要發(fā)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從年輕個體抓起,從細節(jié)抓起,在落實上下功夫,積極建構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綜合利用多種文化資源和載體,通過多種多樣且文化內涵豐富的教育形式,使尊重優(yōu)秀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得以形成。
完善的文化法律制度在促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現實需要,也是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根據2015年文化法治工作會議數據,文化領域的法律數量僅占全部法律的1.7%,法律法規(guī)建設明顯滯后。究其原因,由于考慮經濟建設的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使得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與法治的對立以及文化領域存在較多的敏感問題,法律制定的周期較長、難度較大也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所在。
今后,要立足深化依法治國重大戰(zhàn)略實踐,貫徹和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精神,自覺將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法律制度的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提高對法律制度建設重要性的思想認識;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提高文化法律法規(guī)制定的科學化水平;加強系統謀劃,形成文化立法領域的整體戰(zhàn)略布局和中長期規(guī)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供組織保障。通過各項舉措一同發(fā)力,使我國的文化法律制度得以健全、完善和落實,促進中國文化建設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必須順應信息化發(fā)展趨勢,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時效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加強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環(huán)境,促進人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習近平強調,“互聯網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戰(zhàn)場、最前沿。”[10](P220)網絡輿論陣地鞏固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情況,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事業(yè)的成敗。網絡輿論陣地的爭奪,其實就是網絡領域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之爭,就是在進行人心的爭奪。因此,鞏固網絡輿論陣地,必須將爭奪人心作為工作的著力點。首先,要轉變理念,充分尊重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制定鞏固網絡輿論陣地的具體策略;其次,要正視傳統媒體影響力日益下降的事實,積極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之路,打造一批新型的主流媒體和傳播載體;再次,要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提供依法管理網絡的法律支撐和制度安排;最后,要吸收借鑒他國經驗,進行人才隊伍建設、媒體平臺建設、宣傳內容創(chuàng)新、話語表述創(chuàng)新,增強民族精神的吸引力,提升人民的國家、民族認同感。
總之,偉大創(chuàng)造、奮斗、團結和夢想精神是凝心聚力、保障中國夢順利實現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底氣,更是中華民族眾志成城、戰(zhàn)勝困難、奮勇前行的根本力量。因此,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基因的偉大民族精神,需要我們在倍加珍惜的基礎上豐富其內涵,并不斷的弘揚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