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蓮,魏春香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腦卒中患者一旦發(fā)生肢體功能障礙,就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1]。因此,對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在本文中,筆者對在某社區(qū)醫(yī)院接受康復治療的78例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社區(qū)優(yōu)質護理對改善其肢體功能及抑郁情緒的效果。
將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某社區(qū)醫(yī)院接受康復治療的78例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其病情均處于康復期,且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其中,排除存在語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及長期臥床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REG組與OBG組。在REG組患者中,有男24例(占61.54%),女15例(占38.46%);其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為(65.78±4.96)歲;其中,右側肢體與左側肢體出現功能障礙的患者分別有21例(占53.85%)與18例(占46.15%)。在OBG組患者中,有男26例(占66.67%),女13例(占33.33%);其年齡為47~81歲,平均年齡為(66.45±5.21)歲;其中,右側肢體與左側肢體出現功能障礙的患者分別有22例(占56.41%)與17例(占43.59%)。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康復治療,方法是:采用功能性電刺激療法、作業(yè)療法、穴位按摩療法及電針療法等對其進行治療。在此期間,對REG組患者進行生活護理、健康宣教、心理疏導等社區(qū)常規(guī)護理。對OBG組患者進行社區(qū)優(yōu)質護理,方法是:1)成立“腦卒中社區(qū)病友俱樂部”。病友俱樂部定期在社區(qū)內舉辦“腦卒中社區(qū)患者健康知識交流會”、“社區(qū)卒中日”等活動,鼓勵患者走出家庭,多參加集體活動,使其通過與他人交流而敞開心扉,進而緩解其抑郁、苦悶等不良情緒[2]。2)開展健康講座。社區(qū)醫(yī)院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健康講座,向其介紹腦卒中和肢體功能障礙的相關知識,告知其進行康復治療和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教會其進行自我護理的方法,鼓勵其堅持進行康復鍛煉。在講座的過程中,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糾正其對腦卒中和肢體功能障礙的錯誤認識。3)康復鍛煉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肢體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等為其制定合理的康復鍛煉計劃,遵從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對于存在肢體痙攣癥狀的患者,指導其進行抗阻夾腿、半橋抬臀、健手擊拍等訓練。對于存在下肢功能障礙的患者,主要指導其進行下肢的屈曲性訓練。首先指導其進行踝關節(jié)的背屈運動、膝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等,然后指導其逐步進行直腿抬高、側位踏踩、半橋踏步、下肢劃圈、健腿支撐站立及緩慢步行等訓練。對于存在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主要指導其進行上肢的伸展性訓練。首先指導其進行指關節(jié)、腕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然后指導其逐步進行抬肘、提肩、患肢伸展等訓練。待患者上下肢的功能有所改善后,指導其進行進食、飲水、刷牙、洗臉、如廁、系鞋帶等日常生活訓練。4)心理疏導。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和心理訴求,然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采用安撫、勸慰、開導等方式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提高其對康復的信心。5)上門訪視。社區(qū)醫(yī)院的護士定期對患者進行上門訪視,了解其在家中是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是否積極地進行康復鍛煉,并幫助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抑郁情緒的嚴重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抑郁情緒越嚴重。采用自制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評分量表(總分為20分)與下肢功能評分量表(總分為20分)評估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上下肢功能的改善情況,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上下肢的功能越佳。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OBG組患者與REG組患者平均的HAMD評分分別為(15.25±2.78)分與(24.56±3.89)分,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HAMD評分OBG組 39 15.25±2.78 REG組 39 24.56±3.89 t值 12.160 P值 0.000
接受護理后,OBG組患者與REG組患者上肢功能的平均評分分別為(15.13±2.46)分與(12.19±2.25)分,二者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OBG組患者與REG組患者下肢功能的平均評分分別為(15.83±2.39)分與(13.06±2.41)分,二者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OBG組患者的上肢功能評分與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REG組患者,P<0.05。
臨床研究表明,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抑郁情緒,部分患者甚至可罹患抑郁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邵紅娟等[4]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在社區(qū)醫(yī)院接受康復治療期間,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改善其抑郁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社區(qū)優(yōu)質護理,可顯著減輕其抑郁情緒,改善其肢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