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雙媚 孫曉南
在癌癥相關(guān)死亡原因中,肺癌居首位[1]。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80%~85%,經(jīng)綜合治療后,5年生存率仍低于15%[2]。對于無驅(qū)動基因的晚期肺癌,一線標準治療采取含鉑類兩藥聯(lián)合化療,但仍有很多患者對化療藥或靶向藥耐藥而需更換方案[3]。但二、三線藥物化療的有效率較低,失敗后無確切方案[4]。因此,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本院對22例二、三線藥物化療失敗的晚期肺癌患者予阿帕替尼口服治療,現(xiàn)將其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麗水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2例晚期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經(jīng)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均為二、三線藥物化療失敗且病情進展或化療無法耐受的Ⅲ~Ⅳ期肺癌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制定的體力狀況評分標準(PS)評分0~3分;(3)肝腎功能及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4)無嚴重冠心病、心力衰竭、腦梗死、腦出血等嚴重心腦疾病;(5)預計生存期≥2個月。其中男 18 例,女 4 例;年齡 46~81[64(54,69)]歲;腺癌8例,鱗癌7例,小細胞癌(SCLC)5例,不能明確類型的NSCLC 2例。
1.2 給藥方法 予甲磺酸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名:艾坦,250mg/片,國藥準字H20140103)餐后 30min口服,500mg/次,1次/d,4周為 1個療程,直到疾病進展或無法耐受不良反應而停藥。若出現(xiàn)Ⅲ級及以上的不良反應(參照WHO分級標準),酌情暫停用藥或調(diào)整用藥劑量。
1.3 療效評價 治療第4周復查CT或MR評估療效,并參照RECIST 1.1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5]:所有目標病灶消失為完全緩解(CR);腫瘤直徑縮小≥30%為部分緩解(PR);腫瘤體積縮小但未達PR,或增加但未達PD為疾病穩(wěn)定(SD);腫瘤直徑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為疾病進展(PD)。客觀緩解率(ORR)=(CR+PR)/總例數(shù),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總例數(shù)。隨訪至患者疾病進展或病死。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無進展生存期(PFS),不同臨床資料的晚期肺癌患者PFS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22例患者均可評價療效,CR 0例(0.0%),PR 5例(22.7%),SD 14例(63.6%),PD 3例(13.6%)。ORR為22.7%(5/22),DCR為86.3%(19/22)。
2.2 不同臨床資料的晚期肺癌患者PFS比較 22例患者PFS為2.5(2.0,12.3)個月。不同性別、病理類型、吸煙情況、PS評分、轉(zhuǎn)移灶數(shù)目的患者PFS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年齡、療效評價的患者PFS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和圖1-2。
表1 不同臨床資料的晚期肺癌患者PFS比較
圖1 不同年齡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曲線
圖2 不同療效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曲線
2.3 藥物相關(guān)不良反應 服藥期間出現(xiàn)疲勞17例(77.3%),血壓升高12例(54.5%),蛋白尿6例(27.3%),手足綜合征7例(31.8%),骨髓抑制8例(36.4%),口咽黏膜炎5例(22.7%),血小板減少伴上消化道出血1例(4.5%)。其中1例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為Ⅳ度不良反應,其余均為Ⅰ~Ⅲ度不良反應,患者耐受良好。
腫瘤血管產(chǎn)生會引起腫瘤細胞生長、浸潤和轉(zhuǎn)移[6]?;谶@一理論,可通過抗血管生成達到抗腫瘤的目的。目前已開發(fā)出多種抗血管藥物,包括貝伐單抗、恩度、阿帕替尼等。貝伐單抗是一種針對循環(huán)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A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是首個用于臨床治療結(jié)直腸癌、肺癌、腎癌和腦癌等惡性腫瘤的生物類靶向藥。近期,一項貝伐單抗聯(lián)合單藥化療治療早期非鱗狀NSCLC的Ⅱ期研究報告顯示,患者中位PFS為5.0個月,中位生存期(OS)為15.8個月,DCR為66.7%;患者耐受性良好,但下頜骨壞死發(fā)生率為10%,故終止該研究[7]。恩度是我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的新型人重組血管內(nèi)皮抑制,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抗腫瘤血管靶向藥物。目前,恩度聯(lián)合化療已成為中國晚期NSCLC一線標準治療方案。Zhou等[8]研究發(fā)現(xiàn),在晚期NSCLC初始治療患者中,培美曲塞+順鉑聯(lián)合恩度方案較培美曲塞+順鉑方案并不能延長PFS或OS;但恩度+培美曲塞維持治療患者,患者PFS有所改善。然而,貝伐單抗、恩度必須靜脈給藥,且需要聯(lián)合化療。阿帕替尼是我國自主研發(fā)、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特性的新型口服小分子靶向藥物,單獨給藥即能起到抗腫瘤作用。它能高度選擇性抑制細胞內(nèi)VEGFR-2的ATP結(jié)合位點,降低VEGF水平,有效阻斷腫瘤血管生成和增殖,從而控制腫瘤進展[9]。目前阿帕替尼被批準用于中國晚期胃癌的治療,它對肺癌、乳腺癌、腸癌、肝癌等實體腫瘤亦也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Zhang等[10]報道阿帕替尼治療NSCLC的Ⅱ期臨床研究中,阿帕替尼能延長晚期NSCLC患者的PFS。Li等[11]對40例晚期肺鱗癌患者予單獨阿帕替尼(425mg/d)或聯(lián)合化療方案,發(fā)現(xiàn)DCR為72.5%,中位PFS為3.7個月。Wu等[12]對28例二、三線藥物化療進展的晚期非鱗狀NSCLC予阿帕替尼口服治療,中位PFS、OS分別為3、7.4個月,提示阿帕替尼對晚期非鱗狀NSCLC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目前已發(fā)現(xiàn)SCLC少數(shù)異?;蛲蛔儯两裎囱兄瞥鎏禺愋园邢蛩嶽13]。2016年第17屆世界肺癌大會收錄的一項阿帕替尼治療SCLC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結(jié)果顯示,中位PFS為2.8個月,ORR為18.2%,DCR為81.8%[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肺癌的中位PFS為2.5個月,其中SCLC、NSCLC的中位PFS分別為2.0、3.3個月;以上結(jié)果低于Zhang等[10]報道的中位PFS。這可能由于本研究納入患者以Ⅳ期肺癌為主,阿帕替尼服用劑量(500mg)低于 Zhang等[10]研究(750mg)。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療效評價的患者PFS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年齡相對輕的患者一般情況較好,對阿帕替尼不良反應的耐受性也較好,一般不需要減量;年齡相對大的患者往往需要減量至250mg。在藥物安全性方面,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阿帕替尼口服期間,患者最常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有疲勞、血壓升高、手足綜合征、骨髓抑制、蛋白尿、口咽黏膜炎等,多為Ⅰ~Ⅲ度不良反應,總體藥物耐受性良好。
綜上所述,阿帕替尼治療能有效延長不同類型晚期肺癌患者的PFS,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對于無確切治療方案的進展期晚期肺癌患者(尤其是二、三線藥物化療失敗者),阿帕替尼可能是一種有前景的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