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廷攻克河州之后,在河州沿白石山—太子山—小積石山脈一線設置了積石關等二十四座關隘,作為捍衛(wèi)西陲重鎮(zhèn)河州,抵御蒙古、西番等游牧民族“入侵”劫掠的屏障,這些關隘就是史書所說的“河州二十四關”。它們與洮州衛(wèi)邊墻首尾相接,成為南接洮水、北靠黃河、縱貫七百多里的明清時期河洮長城。文章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在對每個關隘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有關河州二十四關的文獻記載和研究成果,對河州二十四關設立的背景、每個關隘的具體位置、兵力的配置、發(fā)生的戰(zhàn)爭和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明清;河州二十四關;研究
1 明代河州二十四關設立的背景
1.1 河州在明代國防中的重要地位
1.1.1 明初的軍事態(tài)勢
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登基稱帝后,命大將徐達率兵北伐,八月攻占元大都,元亡。元朝殘余勢力退出中原,避居塞外,史稱“北元”。盡管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長城以南的統(tǒng)治地位,但對北元來說,雖退出中原,但仍然保留了相當?shù)能娛聦嵙Γ桓市耐顺鰵v史舞臺的北元將會對明朝繼續(xù)構成強大威脅,為此明王朝訴諸武力,欲一舉殲滅北元政權。明王朝先后北征數(shù)次,雖削弱了北元軍事實力,但始終沒能使其臣服。特別是在洪武五年(1372)的嶺北之戰(zhàn)中,明軍損失慘重,此后已無力對北元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軍事進攻,以后雖有多次小的征戰(zhàn),但也是以攻為守,并沒有改變戰(zhàn)略上的防御局面。朱元璋不得不面對這一現(xiàn)實,深刻認識到明朝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徹底消滅北元軍事力量的。而這一切反映在邊防思想上便是“略荒裔之地不如守邊”,落實在具體的邊境軍事策略中則是“尤必守以持重,來則御之,去則勿追,斯為上策。若專務窮兵,朕所不取”,進而確立了洪武一朝北邊的基本邊防理念,即“在穩(wěn)固防守基礎上的主動進攻,以主動進攻所獲取的成果進一步鞏固防守”。因此,明王朝對北元的軍事防御構成了有明一代北部邊疆的基本格局。
1.1.2 河州的重要軍事地位
河州位于黃河上游,地處隴西黃土高原的西端,西面和南面以高峻的小積石山、太子山、白石山脈與青藏高原為界,東部和北部與隴西黃土高原相連。區(qū)內地形以黃土塬、梁、溝為主,海拔大多都在2000米左右,境內連綿不斷的黃土塬梁和貫穿山地、高原的大山河谷,是古代西通青海、西藏和四川,東去中原的必經之地,為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蕃古道之重鎮(zhèn)。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民族之間往來和接觸頻繁的地區(qū),是民族之間進行文化交流與物資交換的旱碼頭,也是中原封建王朝控制和向西擴張的橋頭堡,西控諸番,東毗中原,史稱河州“乃中國之咽喉,實西陲之藩籬”(清康熙本《河州志》)、“犄角河西,肘腋隴右”(《讀史方輿紀要》),歷來為秦隴藩籬、西北邊陲重鎮(zhèn)之一,是中原通往青(海)、(四)川、(西)藏的交通孔道,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享有“河湟雄鎮(zhèn)”之美譽。
1.1.3 河州復雜的民族關系
河州自古以來就是西羌、吐谷渾、鮮卑、吐蕃、黨項等少數(shù)民族活動的舞臺,歷史上是漢代趙充國、張奐、段颎,南北朝時期西秦乞伏熾磐,唐代哥舒翰,宋代王韶重點經營之地,隋唐時期是中原王朝與吐谷渾、吐蕃的交界的前沿陣地。唐代安史之亂后,強盛的吐蕃趁著唐朝邊防部隊東下平叛的有利時機,占據(jù)了河湟地區(qū),此后一直到北宋熙寧年間的800多年間,河州一直是吐蕃的東部軍事重鎮(zhèn)。北宋熙寧年間,宋將王韶雖然收復了這一地區(qū),但境內吐蕃仍然有很大勢力。到了明初,河州境內及周邊地區(qū)仍然散居著吐蕃和撒拉族等57個少數(shù)民族部族,此外,在黃河南北兩岸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蒙古、吐蕃部落。明洪武三年(1370),明左副將軍鄧愈進兵河州,在逼近河州之前“遣人詔諭吐蕃”及河州守將投降,鎮(zhèn)守河州的元朝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姬索南普率眾投降,元宗室、鎮(zhèn)西武靖王卜納喇相繼投降明朝。這次詔諭的成功,是朱元璋在河州地區(qū)采取“以詔諭為主,軍事行動為輔”的戰(zhàn)略決策得以實現(xiàn),對河湟諸地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客觀上有利于西部邊陲的安定和發(fā)展,也為明王朝在河湟一帶建立西番諸衛(wèi)鋪平了道路。
在明王朝看來,河州一線既是“內華夏,外夷狄”的一條緩沖地帶,又是控制藏區(qū)撫諭數(shù)番的前哨陣地,隔絕“羌胡”的南翼防線,堪稱“關隴藩籬”。特別是河州內外復雜的民族關系,這些部族雖已歸順明王朝,但自唐代中期以來虎踞一方,勢力強大,覬覦內地,不時進行搶掠,“為中國患尤劇”的地區(qū)。朱元璋擔心這些吐蕃族和撒拉族與退居漠北的北元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明朝,那樣西北地區(qū)將永無寧日。同時河州也是蒙古進攻內地的重要通道之一,特別是明代中葉,蒙古韃靼部占據(jù)河套地區(qū)以后,蒙古騎兵隨時可以翻越青海日月山,經河湟地區(qū)長驅直入侵襲內地?;谏鲜稣J識,為了達到“分其勢而殺其力,使不為邊患”的目的,明王朝著力控制這一地區(qū),使其成為明王朝的重點經營地區(qū)之一。洪武四年(1371)設立河州衛(wèi),加強了對這一地區(qū)的軍事防御力量,同時于洪武年間下令沿河州西南的天然屏障白石山—太子山—小積石山脈一線選擇山巔、谷口等交通要道,以山為墻,兩山之間或高筑墻體,或臨河設關,或山腰設隘,因地制宜,用木柵、石柵、邊墻為其屏障,由東而西,西而北,設置了二十四座關隘,史稱“河州二十四關”。它們與東南面的洮州衛(wèi)邊墻首尾相接,成為南瀕洮水、北靠黃河、縱貫七百里的明代河洮長城。
2 河州二十四關的調查
按照明嘉靖本、清康熙本《河州志》等文獻對河州二十四關的記載,課題組幾人于2017—2019年先后深入康樂縣、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縣境內,對河州二十四關每個關隘進行了實地調查,基本弄清了河州二十四關的具體位置和部分關墻的保存現(xiàn)狀,具體如下。
2.1 積石關
積石關為河州二十四關中最北端的一處關隘,也是河州二十四關中的第一大關,位于今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關門村西端。地理坐標東經102°43′19″,北緯35°49′5″,海拔1930米。積石關自古以來是中原經河州通往青海和西域的重要通道之一,為甘青之門戶。據(jù)《循化志》載:“積石關……為宋、元以來舊路。自明至清初,由河州至循化皆由此路,較今之老鴉關之路近二十里?!背鲫P有大道循黃河南岸西上經積石峽可通往青海省循化縣、貴德、西寧等地,并經祁連山扁都口在甘肅張掖與絲綢之路大道相接,也是明代從中原通往青海地區(qū)的主要驛道,在關門不遠處設有長寧驛,今有臨(夏)—循(化)公路從積石關通過。積石關址設于黃河南岸邊,所處地勢十分險絕,北臨湍急的黃河,南靠小積石山余脈大青山陡崖。明嘉靖本《河州志》載:“兩山如削,河流其中,西臨蕃界,險如金城,實系要地?!睋?jù)史料記載,積石峽口自設關之日起,曾筑有依山傍河、扼控咽喉的宏偉關門和關墻,現(xiàn)關門無存,僅存南側靠近陡崖的關墻一段。關墻自大青山陡崖順坡而下至臨夏—循化公路邊,殘長33米左右,為夯土夾石塊版筑而成,基寬2~2.8米,頂寬0.73~1米,殘高2~3米,現(xiàn)關墻成為甘肅省積石山縣和青海循化縣的分界線,關墻西側修建有青海省積石關護林站。
2.2 崔家峽關
崔家峽關明代稱“賈剌麻山口”,清代改為“崔家峽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劉集鄉(xiāng)崔家村西南約3千米處的崔家峽中。地理坐標東經102°47′0″,北緯35°48′25″,海拔2423米。這里東西兩山巍峨相對,其間形成一條長約5千米、寬約10米寬的深山峽谷,峽谷中有崔家峽河流出。有一條小道出關向南沿著峽谷前行,經翻越小積石山五臺山梁,可通往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鄉(xiāng)境內,可匯入通往循化和西寧的大道。明清兩代在關口曾建有石柵一道,今遺跡依稀可辨,同時在關口內不遠處一大石上豎立有清末禁止當?shù)卮迕窨撤{谷林木的告示石碑一通。
2.3 樊家峽關
樊家峽關明代稱“西兒腦山口”,清代改為“樊家峽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劉集鄉(xiāng)河崖村大山莊社西南面的樊家峽中。地理坐標東經102°46′22″,北緯35°42′55″,海拔2790米。這里兩山相對,其間形成一個高山峽谷,峽谷中有樊家峽河流出。出關有小路沿峽谷西南行,翻越小積石山脈五臺山梁,可通往今青海省循化縣道幃藏族自治鄉(xiāng)境內。關口曾設有石柵一道,現(xiàn)遺跡無存。
2.4 五臺關
五臺關明代稱“火燒嶺山口”,清代改為“五臺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吹麻灘鎮(zhèn)后溝村尕戶嶺社西的五臺峽中。地理坐標東經102°52′10″,北緯35°42′34″,海拔2880米。這里積石山五臺山像一面巨大的屏風,從關口有小路順山坡爬行,經翻越小積石山脈五臺山峰,可達青海省循化縣道幃藏族鄉(xiāng)境內。關口舊設石柵一道,現(xiàn)遺跡無存。
2.5 西兒關
西兒關明代稱“西山小路山口”,清代改為“西兒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寨子溝鄉(xiāng)瓦窯溝村西南的大峽峽口。地理坐標東經102°49′18″,北緯35°39′37″,海拔2780米。這里兩山對峙,峽口處寬約幾米,出關有小路沿峽谷西南行,經翻越小積石山脈雷積山梁可通往青海省循化縣起臺堡。關口舊設石柵一道,現(xiàn)遺跡無存。
2.6 紅崖關
紅崖關明代稱“紅崖子山口”,清代改為“紅崖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居家集鎮(zhèn)強灘村西的甘藏溝中。地理坐標東經102°53′40″,北緯35°39′25″,海拔2290米。此處為一個山谷,出關有小路向西南行,經香水坪、烏龍溝,翻越甘青交界的達力架山豁峴,可通往老鴉關到青海循化、西寧的大道。關口曾設有石柵一道、闇門一座,今均無存。
2.7 癿藏關
癿藏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小關鄉(xiāng)關門村四社南側的鳳溝口。地理位置東經102°52′58″,北緯35°34′60″,海拔2320米。這里東、西兩山對峙,其間形成一條寬約15米的山溝,有小道順溝向西南方而行,經翻越甘青交界的達力架山豁峴,可通往青海省循化、西寧的大道。在溝口狹窄處曾筑有關墻,今無存。
2.8 老鴉關
老鴉關為明代二十四關中地理位置較為重要者。明嘉靖本《河州志》記載:“二十四關內,如積石、老鴉、槐樹、沙馬、土門五大關,尤為入腹之門戶?!蔽挥诮衽R夏縣麻尼寺溝鄉(xiāng)關灘村四社西端。地理坐標東經102°51′49″,北緯35°31′35″,海拔2230米。這里兩山對峙,形成一個峽谷,峽谷中有自西向東的老鴉關河流過,出關西北行有山道沿達力架山山坡攀行而上,經翻越達力架山埡口,可通往青海省循化縣、貴德縣、西寧等地,向南行順南岔溝,越巴楞山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清水藏區(qū)。自清雍正八年(1730)在撒拉川的草灘壩建起循化營之后,老鴉關逐漸成為甘青交通之要沖,也是甘青驛道的必經之地,今有通往雙城、鹿場的水泥公路從關口處通過。老鴉關明清兩代曾修筑有關門和關樓,關樓共三間兩層,同時在溝口北側山坡上設有瞭望樓。關樓和關墻均毀于民國十八年(1939),現(xiàn)遺跡無存。
2.9 莫泥關
莫泥關明代稱“莫泥溝山口”,清代改為“莫泥關”,位于今臨夏縣莫泥溝鄉(xiāng)姬家村馬進村西南約2千米的照壁崖處。地理坐標東經102°54′13″,北緯35°28′13″,海拔高度2226米。此處東、西兩山對峙,其間形成一條長約2.5千米、寬約20米寬的河谷,莫泥溝河流過關口,在馬集鎮(zhèn)附近匯入大夏河。有小路出關沿結人溝南行,越尕蓋嶺,可通往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清水鄉(xiāng)大草灘藏區(qū);向東沿山坡而上,越過王山山梁,也可并入土門關通往藏區(qū)的大道。山口開闊地上曾設有石柵一道,現(xiàn)遺跡無存。
2.10 土門關
土門關位于臨夏縣馬集鄉(xiāng)關門村土門關自然村西南約200米處。地理坐標東經102°56′10″,北緯35°24′51″,海拔2264米。此處西北側有高峻陡峭的達力架山峰余脈王山,東南側為太子山余脈曹嶺,中間形成一個天然峽谷,峽谷中間有水流湍急的大夏河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土門關是中原經河州通往甘肅南部藏區(qū)和四川阿壩、成都的主要隘口。出土門關,向西南沿大夏河谷地上行,可達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并經捏古川道可一直通往青海省同仁縣、西寧等地。向南沿峽谷行,經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過若爾蓋草原可達四川松潘和成都等地,也可從合作市折向東南行,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卓尼縣,定西市的岷縣等地,并經宕昌一直通往隴南和四川成都。今有蘭(州)—郎(木寺)公路從關口通過。土門關也是自古以來漢、藏區(qū)的關界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分界線,關南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清水鄉(xiāng)地,關北為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馬集鎮(zhèn)地。土門關址設立于大夏河西北岸上,是河州二十四關中關隘建筑規(guī)模最大者,建有關門和關墻,關墻從王山半山坡順勢而下一直延伸到大夏河邊,呈人字形,長約800米,關墻外開挖有護城壕,寬6米,深3米,關門設在靠西山根處。據(jù)史料記載,土門關曾建有兩層城樓,關門與城樓直到1949年以后才被拆除?,F(xiàn)僅有殘存的關墻三段,總長約600米,是黑黃土加石塊夯筑而成。上段位于王山山腰到蘭州—郎木寺公路旁,長132米,殘高10.5~8米,墻基寬16.6米,頂殘寬5.2米,這一段是土門關關墻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中段位于蘭郎公路東南側,長267.6米,殘高6.7米,墻基殘寬7.6米,頂殘寬1.7米。下段靠近大夏河,長11米,基殘寬12米,頂殘寬1米。被毀去的關墻其中一部分為蘭郎公路所占,一部分為水渠所占,一部分為群眾取土所毀。
2.11 石嘴關
石嘴關明代稱“石嘴兒山口”,清代改為“石嘴關”,位于今臨夏縣刁祁鄉(xiāng)多支壩村西南500多米處,地處大夏河南岸邊,北與土門關隔大夏河相望,南接太子山余脈曹嶺,當?shù)厝朔Q“小關”或“石門檻”。地理坐標東經102°56′12″,北緯35°24′51″,海拔2235米。出關有小路循大夏河南岸前行,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清水藏區(qū),渡大夏河可入土門關通往藏區(qū)的大道。今有蘭(州)—合(作)高速公路穿越關口經過。石嘴關曾筑有土城墻,設有闇門,立有“漢蕃交界”石碑,今皆無存。現(xiàn)關址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清水鄉(xiāng)和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刁祁鄉(xiāng)的分界線。
2.12 朵只巴關
朵只巴關明代稱“朵只巴山口”,清代改為“朵只巴關”,位于今臨夏縣刁祁鄉(xiāng)多支壩村方半場自然村南2.5千米的多支壩溝中。地理位置東經102°58′35″,北緯35°22′53″,海拔2235米。這里東、西兩山對峙,其間形成一個長約10千米、寬10~20米的深山河谷,河谷中有朵只巴關河流過,并在出峽谷后于刁祁鄉(xiāng)附近匯入大夏河。有小道出關沿多支壩溝東南行,翻過公太子山與登波山之間的埡豁口,可通往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西土房等藏區(qū)。明清兩代用石塊筑有石柵兩處,其近者曰“里石門”,遠者曰“外石門”,現(xiàn)石柵遺跡依稀可辨。
2.13 船板嶺關
船板嶺關明代稱“船板嶺山口”,清代改為“船板嶺關”。位于臨夏縣刁祁鄉(xiāng)尕溝村六社南600多米處,地理坐標東經103°1′12″,北緯35°24′42″,海拔2260米。出關有山道經螞蟻坡向西南行翻山梁可通往多支壩溝入甘南藏區(qū)的道路,向東南行翻越山嶺經槐樹關河西岸前行可通往槐樹關入甘南藏區(qū)的大道。明清兩代曾用石塊筑有石柵,現(xiàn)已無遺跡可尋。
2.14 槐樹關
槐樹關位于臨夏縣尹集鎮(zhèn)卡家灘村牛肋巴自然村(七社)南1千米處的槐樹關峽中。地理坐標東經103°03′33″,北緯35°21′9″,海拔2350米。這里東、西兩山對峙,其間形成一個高山峽谷,峽中有槐樹關河流過,在雙城附近匯入大夏河,南端有高4332米的母太子山峰和4162米的公太子山峰。出關循河谷南行,有騾馬大道經公太子山和母太子山豁峴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上下卡加、西土房等藏區(qū),這里也是從河州通往洮州的重要商道?!逗又葜尽酚涊d:“由河州入槐樹關,經白石山土房,為赴洮州間道?!睋?jù)史料記載,槐樹關曾筑有關墻,現(xiàn)已不存?,F(xiàn)該關址上游處因修建有槐樹關水庫,此路已不通。
2.15 喬家岔關
喬家岔關明代稱“喬家岔山口”,清代改為“喬家岔關”,位于和政縣羅家集鄉(xiāng)小灘村關口自然村內。地理坐標東經103°10′20″,北緯35°23′45″,海拔2050米。關址地處大灘溝和三岔溝兩溝相交處東側,也是大灘河和三岔河交匯之處。出關有兩條小道可通往藏區(qū):一條沿大灘溝向西行,翻山可通往槐樹關通往藏區(qū)的大道;另一條沿三岔溝南行,翻山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白里陽洼等藏區(qū)。民國《續(xù)修導河縣志》記載:出河州城,“自南陽坡南行出喬家岔關,東南至美武新寺,由番地至臨潭(縣),計程二百里”。關口峽門外曾筑有石柵一道,今遺跡尚可辨。明清兩代曾筑有關墻,現(xiàn)已不存,僅留關口這一地名。
2.16 牙塘關
牙塘關明代稱“寧河關”,清代改為“牙塘關”,因附近居住有河州中馬十九族牙塘族而得名。位于和政縣買家集鄉(xiāng)牙塘村柳梅灘自然村南約2.5千米處。地理坐標東經103°9′44″,北緯35°18′35″,海拔2340米。此處兩山對峙,形成一個天然峽谷,谷中有牙塘河流出,有小道出關沿大灣灘南行,翻越太子山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百里陽洼、西土房等藏區(qū)。明代在這里用石頭壘有關墻,現(xiàn)已無存。今關址處被新修建的南陽渠渠首牙塘水庫覆蓋,此路已不通。
2.17 新營關
新營關明代稱“沙沙剌麻山口”,清初改為“新營關”,位于和政縣新營鄉(xiāng)上寺灣村南約3千米處。地理坐標東經103°15′54″,北緯35°17′52″,海拔2450米。有小道出關沿鐵溝南行,翻越太子山,可通往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美仁鄉(xiāng)。明代在這里用石頭壘有關墻,現(xiàn)已無存。今有和(政)—合(作)公路從關口通過。
2.18 思巴思關
思巴思關明代稱“思巴思山口”,清代改為“關思巴思關”,位于今和政縣新莊鄉(xiāng)草灘村峽口社南側。地理坐標東經103°18′32″,北緯35°16′48″,海拔1960米。這里兩山對峙,形成一個狹谷,當?shù)厝朔Q“椽子溝”,沿溝有小道南行,翻越大槐溝梁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東房等藏區(qū)。明代在這里用石頭壘有關墻一道,現(xiàn)已無存。
2.19 沙馬關
沙馬關亦稱“殺馬關”,位于和政縣城松鳴巖鎮(zhèn)狼土泉村西側,明代因此地居住著吐蕃部族殺馬族而得名。地理坐標東經103°22′19″,北緯35°14′55″,海拔2480米。這里東、西兩山對峙如門,其間形成一個天然峽谷,中有達浪河流出。出關有小路南行循小羊圈、大羊圈峽谷,翻越長山,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美仁草原的當江克村附近藏區(qū),并可與槐樹關—洮州大道相接。明清兩代筑有上、中、下三道石柵,現(xiàn)已不存,僅留地名。
2.20 陡石關
陡石關位于和政縣松鳴巖鎮(zhèn)吊灘村南1.5千米處的小峽口。地理坐標東經103°24′32″,北緯35°13′32″,海拔2479米。這里東側為山高林密的槐山子梁,西面有懸崖峭壁的西方頂、玉皇峰、雞冠子三座山峰,其間形成一條寬10~20米不等的天然峽谷。峽內有大南岔河流過,有小道循著峽谷前行,經翻越天頂山,便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的上鍋麻灘草原,再往東南行經羊蹄口峽,可達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水磨川等藏區(qū),也可匯入槐樹關—洮州大道。曾修建有石柵一道,現(xiàn)遺跡無存。
2.21 大馬家灘關
大馬家灘關明代稱“大馬家灘山口”,清代改為“大馬家灘關”,位于康樂縣八松鄉(xiāng)納溝村扎子河自然村西側,地理坐標東經103°29′18″,北緯35°14′42″,海拔2419米。東、西兩山對峙,形成高山峽谷,峽中有扎子河流過。從關逆水而上,有小道經天頂峽翻越天頂山,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的上鍋麻灘,再往東南行經羊蹄口峽可達卓尼縣水磨川等藏區(qū)。明代在這里用石頭壘有關墻,清代修筑有堡子,清末民初因堡子毀壞,用黑刺、面蛋、石棗等灌木栽扎寨墻,因此亦名扎子河關?,F(xiàn)遺跡無存。
2.22 小馬家灘關
小馬家灘關明代稱“小馬家山口”,清代改為“小馬家灘關”,今稱“鳴鹿關”,位于康樂縣鳴鹿鄉(xiāng)鳴鹿關村四社內。地理坐標東經103°32′08″,北緯35°36′29″,海拔2316米。這里地勢為兩山夾一川,川中有鳴鹿河流過,出關有三條便道可通藏區(qū):向西南行,經竹子溝腦,翻馬路坡,便可入到大馬家灘關口進藏區(qū)之道路;向南行經后墩灣,翻越青龍崖、尖石山腰、天頂山,通甘南藏區(qū);從大羊圈溝山口向東南行,翻石扎梁到白石山前之前場,越白石山腰到下鍋麻灘,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之水磨川等地。川中心曾建鳴鹿關堡子一座,堡子東西長約350米,南北寬約200米,有南北兩堡門?,F(xiàn)堡子已毀,僅殘存北堡墻一段約10米。
2.23 麻山關
麻山關明代稱“麻山山口”,清代改為“麻山關”,位于康樂縣草灘鄉(xiāng)墩灣村前墩灣自然村西北的石墩山北側,關隘設在東西向的石墩山與南北向的普巴梁相交處。地理坐標東經103°33′7″,北緯35°12′19″,海拔2672米。出關口僅有一羊腸小道從石墩山主峰北側半山腰穿過至石墩梁,沿山梁而上,經枇杷串林,穿越尖石山,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上鍋麻灘藏區(qū);向東經石扎里灣進入白石山前的石鍋、白石山長腰溝,翻越白石山,可到卓尼縣下鍋麻灘,經羊蹄口峽,南行可通到水磨川。關址現(xiàn)存土臺一座。
2.24 俺隴關
俺隴關是明代二十四關中最東的一座關隘,南與明代洮州邊墻的卓尼之土橋、惡藏、官洛、甘卜塔、達加等處的闇門相接,位于康樂縣南之景古鄉(xiāng)安龍村挖扎尕拉莊中。地理坐標東經103°40′7″,北緯35°06′30″,海拔2672米。這里是周邊地區(qū)通入藏區(qū)的唯一孔道,關口向南走,經雪兒山、石扎窩牛,穿大青崖山,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的下鍋麻灘和水磨川等藏區(qū)。明清兩代在這里修筑有一座堡子,置官兵戍守,盤查行人。堡子修筑于南、西兩面依山,北面臨王家溝的地勢較為平坦的高臺地上。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60多米,有南、北兩個堡門,置有門樓哨卡,四周挖有城壕。除堡城外,明清政府還在其關南的石扎窩、槐溝等處,以亂石加大木壘成三道柵墻,專用堵截牲畜,中間僅容單人通過。同時派人戍守在堡子北側的河灘處,名曰“前關”?,F(xiàn)堡子絕大部分已被當?shù)厝罕娨臑楦兀糠纸ǔ汕f宅?,F(xiàn)僅存西側一段關墻基,殘長約38米,基寬5米,頂寬2~3米不等,殘高1米。東側建有小廟一座,廟前現(xiàn)已辟為村民休閑廣場。
3 河州二十四關的配套軍事設施
河州二十四關每個關隘都是由少數(shù)部隊或塘丁守御,對于小股進犯的敵人,其設施和兵力尚能應付,但對于大股進犯之敵,這些關隘的基礎設施和守兵則明顯不足。為此,明清王朝先后建立了一系列配套軍事設施來保障河州的安全,這些軍事設施主要有堡子和烽火臺。
3.1 修筑堡子
如果說河州二十四關是捍衛(wèi)河州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的話,那么分布在二十四關周邊各地的堡子則是第二道防線。這些堡子既是屯兵、養(yǎng)兵的場所,也是組織防御和進攻的重要場所。明代河州衛(wèi)原額兵員不足1萬,為了解決有限的兵力和漫長的設防線之間的矛盾,明朝大力推行堡子制度,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河州軍民的自我防衛(wèi)能力,做到“家自為守”和“人自為戰(zhàn)”,在自我防御的同時,又能保持正常的耕牧活動。堡子分為兩類:一為兵堡,二為民堡。兵堡多設在交通便利的軍事要沖之地,而民堡通常置于相對偏僻的鄉(xiāng)間。永樂十二年(1414),明朝規(guī)定:在五、七屯或四、五屯內,選擇便利之地修筑一大堡,堡墻高七八尺或一二丈不等,堡墻四面開八門以供軍民出入;近屯輜重糧草都集中于大堡之內。每一大堡設堡長一人,屯堡一人;小堡只設屯長一人。大堡設有守備、操守、防守等官,小堡則設防御掌堡官或總旗。他們平時“守護城池,有警則收斂人畜”。凡“農務已畢,或有警收斂,則皆歸烽火臺之內”。在鄉(xiāng)間的民堡,或“二三十數(shù)家,或四五十數(shù)家,令共筑一堡子,每個堡子設總甲一人”。大小堡集傳遞信息和自我防御于一體,一有警報,“大城四路各發(fā)柴烽信炮傳示各鄉(xiāng),各鄉(xiāng)即斂人畜屯聚本烽火臺,以謀防衛(wèi)”。這一時期河州境內修筑的堡子數(shù)量眾多。重要的兵堡有寧河堡(位于今和政縣城,明洪武八年修,現(xiàn)北城墻尚存)、定羌堡(位于今廣河縣城南側,有千總駐防,今西、南城墻尚存),銀川堡(今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街道旁,現(xiàn)已不存)、韓家堡(今臨夏縣韓集鎮(zhèn)街道北側,今遺跡可辨)、尹家堡(今臨夏縣尹集鎮(zhèn)街道南側,今遺跡可見)、吹麻灘堡(今積石山縣城內,現(xiàn)已不存)、雙城堡(位于今臨夏縣雙城村內,現(xiàn)已不存)、李家堡(位于今積石山縣居記集鎮(zhèn)勞動村李家社北400多米的山坡頂上)等堡。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三月一日,為了防備占據(jù)青海捏工川(今青海省同仁縣)的蒙古火落赤部的進犯,巡撫陜西侍郎賈待問奏請在洮、河打(力)架山等處筑城堡,以加強洮、河防御……,此奏得到允準。明王朝在這一時期在河州境內修筑了起臺堡(位于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緯鄉(xiāng)起臺堡村內)、景古堡(位于今甘肅省康樂縣景古鎮(zhèn)景古村內,現(xiàn)西、南城墻殘存)。這樣,大小不等的堡子與屯寨、營、隘口、墻壕、關隘等防御工事形成了一個嚴密的內部防御網(wǎng)絡。至于堡子的作用,《重修肅州新志》載:城堡使屯軍“無事則耕,有事則戰(zhàn)。賊寡則本堡之兵,賊多則近堡合力,各大城兵馬相機應援。大則可以斬獲成功,次則亦可奪獲搶掠,不至損失”。到了清咸豐十一年(1861),時任河州知州趙桂芳鑒于清乾隆年間積石關被積石關外的青海循化的撒拉族反清起義軍多次攻破,為加強積石關的防御力量,在明代大墩烽火臺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堡子,派兵駐守,作為隨時支援積石關的守關兵士,取名“靜安堡”。堡子修筑于積石關東面不遠處的山地平坦臺地上,西南依雄偉的小積石山,北面臨黃河,堡子分內外兩個,平面呈回字形。外堡與內堡約有40米的距離。外堡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00米,城墻高6米,城墻基厚5米,頂厚2.5米。東西兩面堡墻開有城門,四角筑有方形角墩。內堡筑于外堡中央,為守關軍官駐所,堡門上方嵌有石質的“積石鎖鑰”四字匾額。
3.2 建烽火臺
在明清兩代圍繞河州二十四關的整體軍事防御中,烽火臺則起著在河州二十四關和堡子之間穿針引線的作用。明清王朝在河州修筑二十四關和大量堡子的同時,在河州衛(wèi)境內沿著二十四關一線修筑了許多烽火臺,作為河州二十四關的軍事防御的延伸和軍事信息預報系統(tǒng)。這些烽火臺自西北向東南分別有大墩烽火臺(屬積石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大墩村內,清咸豐年間因修建靜安堡時被毀),馬鞍山烽火臺(屬崔家峽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甘河灘村周六家社北1800米的山梁上)、尕墩坡烽火臺(屬大峽關,位于今積石山縣吹麻灘鎮(zhèn)方家村墩坡山六社北邊的山梁上)、王山烽火臺(位于今臨夏縣馬集鎮(zhèn)關門村珂坨社西側的半山腰上)、大廟山烽火臺(位于今臨夏縣韓集鎮(zhèn)雙城南側的大廟山上)、梁家山烽火臺(屬土門關、石嘴關、朵只巴關,位于今臨夏縣韓集鎮(zhèn)雙城村北側山頂上)、魚嘴山烽火臺(屬大馬家灘關、小馬家灘關,在今康樂縣蘇集鎮(zhèn)街道南1000多米處)、大古堆烽火臺(屬新營關,位于今和政縣城關鎮(zhèn)上新村上巷社)、景古烽火臺(屬俺隴關,在今康樂縣景古鎮(zhèn)街道北側)等。每處有塘丁5名常駐,負責警報的傳遞。清乾隆三年(1738),清政府在土門關外橋溝寺地方“上下適中緊要處”又添設烽火臺2處,每座烽火臺設置騎兵2名、步兵3名駐守。
4 河州二十四關的防守
河州二十四關自明洪武年間開設以來,歷代都有士兵駐守。明嘉靖本《河州志》載:“關隘,二十四處,洪武年間開設,每關官一員,軍五十名守把,一年一換。小關如陡石、牙塘、喬家岔等,各撥塘丁五、六人,輪流駐守,盤查往來行人,負責收取茶馬商稅和夷情稟報?!泵骷尉改觊g,時任甘肅巡按御史的張雨在他的《邊政考》中對河州二十四關的駐軍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河州衛(wèi))防守官一十七員(一駐大通河,一駐馮家,一駐弘化寺,一駐積石,一駐紅崖,一駐西兒腦,一駐莫泥溝,一駐槐樹,一駐喬家岔,一駐殺馬,一駐陡石,一駐大馬,一駐小馬,一駐俺隴)。明代后期唯恐二十四關疏于防守,又勒令當?shù)夭刈逋了具x拔團練鄉(xiāng)勇分布二十四關,協(xié)助兵丁長期守把。明嘉靖三十年(1551),明廷發(fā)癿藏土司王官卜失加金牌一面,勘合一道,令其統(tǒng)轄癿藏、紅崖等六族招中茶馬,并率士兵把守癿藏、烏龍、紅崖三關及火燒嶺山隘。明萬歷十八年(1590)七月,為防御蒙古韃靼部俺答之從孫火落赤的進犯,明廷調固原鎮(zhèn)兵馬駐扎河州,并派兵分布各關隘守御。清雍正九年(1731)春,河州知州顧爾昌組織團練鄉(xiāng)勇9000余人,分布二十四關,協(xié)助塘丁長期守把。清雍正八年(1730)春,清廷在積石關外的草灘壩建立了三里一分的城池一座(循化營),設游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步兵800余名守把。同時在起臺、保安、貴德三堡各派守備一員,兵百余名;于土門關外的橋溝、八角城等處設立營訊,住兵六七十名。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清廷移河州同知于循化營,設循化撫番廳和循化番方拉卜楞分府(隸于蘭州府),并在橋溝設把總一員率兵駐守。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廷將固原鎮(zhèn)總兵移于河州,統(tǒng)17營、堡。循化游擊改設參將。河州鎮(zhèn)除在老鴉、土門二關各設兵丁40名駐守外,另在積石、槐樹、沙馬關各增兵丁一二十名,選擇高阜鮮明險要處設卡、駐巡。清同治十二年(1873),河州反清起義被鎮(zhèn)壓后,沙馬、槐樹、老鴉等二十二關守軍盡裁,唯積石、土門二關尚留有把總一員,兵五、六名把守。到民國初期,才撤盡塘丁,改由民團駐守,僅收取茶馬商稅。為防患于未然,在河州二十四關防守兵力的管理上,明時二十四關的守軍由河州衛(wèi)節(jié)制,到了清代,改由總兵督隸,兩朝均由都指揮使、參將、游擊分管各路隘口要道。中、大關守軍頭目為把總。
5 河州二十四關的歷史影響
5.1 河州二十四關是捍衛(wèi)河州內地的重要軍事屏障
河州二十四關因地處漢族和游牧民族交界的特殊位置,自古以來是吐蕃、蒙古、撒拉等民族侵掠內地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原王朝討伐反叛民族的必經之地,各方勢力圍繞河州二十四關發(fā)生了無數(shù)次大事和軍事行動。史料記載:唐貞觀八年(634)十二月,唐以李靖為西海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同率大軍經河州,出積石關討伐吐蕃。宋熙寧六年(1073),宋將王韶進剿吐蕃木征時,從陡石關出關,穿越太子山,南入洮州境,破木征弟巴氈角,斷木征后路。元至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派精通藏語的榮祿公都實和翰林學士承旨闊闊出為招討正副使,佩金虎符,探求黃河源頭。一行出沙馬關西行,最后到達今青海曲麻萊縣東北部的星宿海,認為其地是黃河源頭,遂筑河源城而還。明萬歷十八年(1590)九月,蒙古俺答汗從孫火落赤從捏貢川(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xiāng)境內)攻入老鴉關突至雙城。由于河州城中戒備森嚴,遂渡大夏河,從吉家寨兵臨寧河城下。臨鞏兵備道郭尊賢督兵戰(zhàn)于和政驛,擊敗之,斬火落赤次子及婿?;鸩恳圃旒疑?,總兵劉承嗣等與戰(zhàn)不利,敗北?;鸩吭趦鹊卮舐佣嗳蘸?,在劉承嗣等人的多方堵御下,從麻山關漸次退出河州境。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土門關外火爾藏部落頭領扳只(班智)發(fā)動叛亂,殺死千戶張燧,總督李汶命河州參將姚得明出土門關前往問罪,以番俗罰“九九”數(shù),遂平息此事。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青海貴德境外的番部叛亂,臨鞏兵備道檄河營千總韓喃瑣領本營士兵五百,出老鴉關,由起臺堡、保安堡抵貴德黃河上游,于河淺處夜渡直撲番帳,得勝而還。明崇禎十一年(1683),闖王李自成率部自四川入洮西番地,繼從老鴉關進兵河州,與明將洪承疇部大戰(zhàn)于臨夏西川,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僅率十七騎從槐樹關逃出,過洮河后轉戰(zhàn)于隴南等地。清順治十年(1653)八月,南番火爾藏部落進犯土門關,河州參將曹希冬領兵連夜趕至關口,擊敗并俘獲其首領羅藏都什,嚴置以法,并罰該部落牛馬銀貨“九九”數(shù),“番部震栗,邊境遂寧”。清康熙十四年(1675)三月,南番打力加王、德慶王等乘吳三桂之亂,率番族萬余人,自沙馬關直抵和政驛,一路搶掠燒殺,后被甘肅提督張勇逐出河州境。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青海循化撒拉族蘇四十三率眾3000余人,分別攻克積石關、老鴉關,攻取河州城,并取道東鄉(xiāng)進攻蘭州城。清咸豐十年(1860)十月,循化和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隼羼R哈三舉事反清,攻入積石關,在大河家一帶大掠而去。清咸豐十一年(1861),青海循化撒拉族馬長清舉兵反清,知州趙桂芳駐防積石關。清同治元年(1862)二月,西寧撒拉人馬文義起義,河州知州趙桂芳統(tǒng)清軍自大河家經積石關進兵“會剿”。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青海循化街子工老教首領韓奴力率部兩次攻克積石關,清軍管帶王正坤不戰(zhàn)而逃,提督李日新,總兵劉潤山兵敗戰(zhàn)死。是年冬十一月,清督辦甘肅軍務董福祥部由河州西鄉(xiāng)出積石關進兵西寧。清同治十年(1871),陜甘總督左宗棠為鎮(zhèn)壓河州反清起義,密令番漢防守土門關等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六月,河州鎮(zhèn)總兵湯彥和與河州反清起義軍交戰(zhàn)于雙城,幾乎全軍覆沒,湯彥和只帶數(shù)十騎渡過大夏河,自槐樹關逃往番地。民國十七年(1928)農歷正月,康樂回族張彥明、馬文秀、馬相智、馬得良等起事,反擊國民軍雷中田部時,退守麻山關,憑險作戰(zhàn)。國民軍以二十五師、十一師、十六師、暫編的兵力,分進合擊,于農歷正月二十八日攻開麻山關隘,張彥明、馬文秀、蘇尕虎(漢族)等因寡不敵眾棄關退入藏區(qū),繼續(xù)抵抗,但千余避難群眾慘遭國民軍血洗。1928年10月24日,馬仲英三攻河州未克,遂率兵7萬,南出槐樹關,陷臨潭、卓尼……。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的三個軍,在王震司令員的率領下,從臨夏入兵分三路,一路出積石關,一路出老鴉關,一路從蓮花渡過黃河,直搗馬步芳的老巢西寧。1949年康樂解放后,慣匪馬寶(綽號大炮營長)帶領300余人,搶劫百姓,擾亂社會治安,11月間占據(jù)麻山關負隅頑抗,后被殲滅。1950年5月,土匪趙凱臣占據(jù)麻山關,掠奪群眾,與人民為敵。7月28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11師31團殲滅于麻山關前的槐溝小峽口。1958年8月,從廣河縣官坊鄉(xiāng)竄來之叛匪數(shù)十人潛入墩灣村,搶劫群眾牛羊糧食財物后,占據(jù)麻山關。翌日,在臨洮駐軍一部與康樂縣民兵密切配合下,將叛匪全部被殲。
5.2 河州二十四關歷史上是漢、藏兩大民族的分界線,也是漢蕃兩大民族發(fā)生地界之爭的地區(qū)
據(jù)史料記載,明嘉靖九年(1530)和萬歷年間(1573—1620),明廷沿二十四關劃定了一條“漢蕃交界”線,裁定“關內河州,關外番界”,并“鐫石為碣”,以天然巨巖為界碑。明崇禎二年(1629),明廷又派一名總巡官到積石山一帶調整“漢蕃交界”線,補立石碑。清乾隆初年,槐樹關、新營關等關內百姓常與洮州楊土司轄下作蓋(今夏河縣美武、美仁鄉(xiāng))等地番民發(fā)生地界爭斗和數(shù)次“番人劫掠羊只”事件,清乾隆八年(1743)清廷在槐樹關口鐫立“漢蕃交界處”界石,界碑右上款為“河州鎮(zhèn)標營千總何印洪 署狄道州通判事賀植基奉委會勘立石”,中鐫“漢蕃交界處”五個大字,左下款為“乾隆八年癸亥二月總領尹一國姚印禮公立”。清同治年間,清政府又在石嘴關豎立了界碑,據(jù)殘存界碑拓片表明,石嘴關界碑上款為“同治□□年□月大夏河”,中鐫大字“漢蕃交界處”,下款有“楚南王延年置”字樣(上述界碑拓片均存于甘肅省檔案局)。盡管如此,地界之爭一直持續(xù)到民國時期。1941年9月,夏河縣代理縣長王敬為臨夏民眾越界樵牧和越界筑路一事,曾呈文甘肅省省長谷正倫,請求頒發(fā)槐樹關為夏河、臨夏縣界的布告。省政府在民地申字第1595號指令和訓令中責成夏河、臨夏兩縣政府會同踏勘實地并上報,以便核實。同年12月,兩縣政府聯(lián)合呈文省政府,均認為槐樹關是兩縣之縣界,并繪制了夏河、臨夏、槐樹關交界處略圖,報省政府批準。為避免日后紛爭和共同遵守縣界,同時設立了界碑。碑文的右款為“中華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中鐫“夏河、臨夏兩縣交界處”,左款為“夏河縣縣長王敬 臨夏縣縣長李永瑞會勘立石”,鐫雕在原“漢蕃交界處”碑文右側5米處的巖壁上。碑文后被人毀壞。1947年年初,夏河縣屬清水前崗灘藏民與臨夏西鄉(xiāng)青苗會七八九會莊民為大柴溝山牧場發(fā)生爭執(zhí)糾紛,甘肅省政府令第一區(qū)和第五區(qū)專署召集兩縣縣長和當事人會商解決辦法。6月27日,兩縣代表擬訂條約,將大柴溝牧場由前崗灘藏民出租于七八九會,年納租金法幣1000元,同時確定以土門關為兩縣之界,并豎立石碑(該碑今下落不明)。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的二十四關位置大都不在漢蕃“邊界”上:其中崔家峽、樊家峽、五臺、大峽口、紅崖、癿藏六關在今積石山縣境內;老鴉、莫泥、朵只巴、船板嶺、槐樹五關在臨夏縣境內;喬家岔、牙塘、新營、思巴思、沙馬、陡石六關在和政縣境內;大馬家灘、小馬家灘、麻山、俺隴四關在康樂縣境內。直到今天,河州二十四關中的積石、土門、石嘴三關仍履行著甘肅省和青海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邊界的職責。
5.3 河州二十四關是收取茶、商稅和開展茶馬貿易的重要場所
由于河州地處漢蕃民族的交接地帶,河州便成為茶馬互市的中心區(qū)域。鑒于河州二十四關是河州通往青藏高原藏區(qū)的通道,是甘青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也是明王朝禁止茶葉走私的重要防線之一,明清政府以河州二十四關為據(jù)點,派兵駐守,在防御藏族、蒙古等游牧民族進犯的同時,也負責有稽查茶葉走私的重任。關門的早開晚閉,商旅人等出入關口,“均有駐軍巡查,私茶輸境,拿官治罪”。這些措施客觀上保證了朝廷對“私茶”出境屢禁不止的遏制,保證了由官方主導的茶馬互市順利進行。但實際上并沒有也不可能真正禁止民間正常的茶葉貿易的進行,到永樂初年已經是“茶禁亦稍弛多私出境”。此后明廷對民間茶葉走私采取了默許的態(tài)度。從此以后,茶禁時緊時松,無一定制。弘治三年(1490),明廷接受御史李鸞的建議,允許西寧、河州和臨洮三個茶馬司招集商人運茶,只是規(guī)定每位商人運茶不得超過1500千克,而官府收繳其中的40%,剩余部分則允許商人自由出售。這實際上是承認了民間茶葉貿易的合法化,茶馬互市中的“民市”也就名正言順地有了一席之地。明朝中葉以后,日益興盛的民間茶馬貿易逐漸興盛起來,那些來自成都、云南的茶葉經過河州二十四關源源不斷地運往藏區(qū),藏區(qū)的藥材和畜產品也通過河州二十四關輸入內地,而河州二十四關則負責收取商稅。到了清代末期,由于二十四關置久而弊生,不但妨礙商旅往來,而且影響地方安寧。其中土門、積石、槐樹關等一些關隘,弊竇叢生,陋習紛張,競開課稅之端,甚至當?shù)剞r民出入關隘耕田種地也要抽稅,弄得民怨沸騰,引起官府關注,于是產生了諸如《革除關弊告示碑》一類的文告豎立于關側,將出入關人等應納稅款公示于路人;將一些貪贓枉法之徒繩之以法,以儆效尤?!肚甯锍P隘弊竇碑記》,高188厘米,寬80厘米,厚145厘米,由韓鎮(zhèn)撰文,賀溶書寫,刻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現(xiàn)存于韓集鎮(zhèn)雙城村賀九齡后裔賀惠生之家。
5.4 河州二十四關是漢、藏、回民族貿易之地和重要通道
河州二十四關也是明清王朝開展茶馬貿易的地方,《方輿紀要》卷60河州載:積石關“明初置茶馬司于河州,此為市易之處,有官軍戍守,東去積石山五十里”。清雍正三年(1725),土門關又被辟為漢、藏、蒙茶馬互市的場所。雍正以后,隨著政府主導的茶馬互市的取消,居住在臨潭、臨夏的以回族為主的商人發(fā)揮善于經商的才能,迅速填補了河州茶馬互市取消的這一巨大市場空缺,成為與藏族貿易的主力軍。他們克服高原缺氧、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難,深入川、甘、藏、青藏區(qū),帶著布匹、茶葉、鹽等百貨在藏區(qū)出售,從藏區(qū)收購羊毛、皮張、藥材、馬匹、牛羊等,轉運到內地銷售,昔日的茶馬互市為主的官方壟斷貿易逐漸被茶葉等百貨和畜產品為主的民間貿易取代。內地的糧食、食鹽、茶葉、煙酒、棉布、綢緞、青紙、瓷器、鐵器等物品,源源不斷地從河州二十四關關口進入廣袤的藏區(qū),極大地解決了邊遠地區(qū)人民的生活所需,促進了漢、藏兩大民族的經濟繁榮和發(fā)展。這一時期以臨夏為中心的腳戶通過二十四關馱運路線的主要有:
①河州—循化、保安、巴燕戎格線。自河州經老鴉關翻達里加措山至巴燕戎格;或從河州過積石關經馬爾坡至青海循化、化隆、貴德等地。往馱百貨土布茶葉等、糧食、面粉等,回馱皮毛、土產、清油等。
②河州—拉卜楞、合作線。自河州西行出土門關,經清水塘至夏河或合作。往馱面粉、蔬菜、茶葉等百貨,回馱肉、酥油、皮毛、蕨麻等。
斗轉星移,當年的二十四關如今大多只剩下一片廢墟,剩下的部分邊墻也成為斷垣殘壁,有的已看不出任何的痕跡,鮮為人知了。二十四關作為冷兵器時代龐大的防御體系,對保衛(wèi)河州起到了不可否認的作用。在和平時期,這些關隘成為連接漢、藏、回、撒拉等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通道。生活在關內外的各族人民,以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在青藏高原邊緣地帶勾勒了一幅幅明麗鮮艷的風情畫?!?/p>
參考文獻
[1](明)吳禎.河州志??痆M].馬志勇,校.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2]馬志勇.《河州志》點校本(清康熙四十六年本)[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7.
[3](民國)黃陶庵.續(xù)修導河縣志[M].出版人不詳,民國.
[4](清)龔景瀚.循化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
[6](民國)慕壽祺.甘寧青史略[M].蘭州:蘭州俊華印書館,1936.
[7]《臨夏回族自治州志》編撰委員會.臨夏回族自治州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課題的承擔單位及參與調查研究人員
課題承擔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
課題負責人:張有財 副研究館員
課題組主要成員:馬 瓏 副研究館員
馬 玲 副研究館員
曹麗娟 館員
蘇 娜 助理館員
魏元彪 館員
馬 騰 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