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珞 丁弈丹
摘 要:在功利主義的視角下,倫理決策應該是 “基于行為結(jié)果”的;而在義務論的視角下,倫理決策應該是“基于規(guī)則”的;在美德倫理學的視角下,倫理決策應該是基于人的本性的。這三種不同的倫理思維為解答千古難題——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先救誰,提供了不同的倫理思考方式和倫理決策途徑。文章通過這三種不同倫理理論視角對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先救誰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功利主義;義務論;美德倫理學
一、功利主義視角
功利主義是一種規(guī)范倫理,其實質(zhì)在于將行為的后果或遵循行為規(guī)則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當事人功利總量的最大化視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標準,即“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薄>唧w說來,為了對行為做出評價從而判定它能否成為道德規(guī)范,我們必須做兩件事:一是研究不同的行為選擇各自會導致什么后果,為此需要對行為進行因果分析;二是將不同行為選擇的后果加以比較并做出評價,把其中取得較大或最大功利的行為選擇判定為正當?shù)男袨橐?guī)范。所以在這種思維下,對于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在同等情境條件下,對于不同的個體,出于不同的考慮,選擇也會是會有所差異的。
首先,如果優(yōu)先考慮法律責任的承擔,那么應該選擇先救母親。其對母親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也有能力救助,但沒有救助時,應該追究刑事責任。而其對女友只有道義上而沒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所以如果先救其母,女友死亡的,不構(gòu)成犯罪;反之則構(gòu)成不作為犯罪,其對母親也有贍養(yǎng)義務,不救還涉嫌遺棄罪。因此,從法律層面上來說,先救女友而不是母親可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所以先救母親才能使結(jié)果效益最大化。
如果出于全社會價值方面來考慮,那么應該先救女友。女友正年輕,還未對社會進行過多的價值創(chuàng)造,而國家為培養(yǎng)她已經(jīng)投入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如果就離世的話,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明顯是不符合功利主義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如果先救女友,那她之后就還有大量的機會進行產(chǎn)出,進而回報社會。所以出于社會價值的考慮,從結(jié)果效益最大化來看,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在同等情境條件下,應該先救女友。
二、義務論視角
康德的義務論強調(diào)人的理性特性,把理性視為道德原則或德性的根據(jù)??档聫娜说睦硇蕴卣鞒霭l(fā)引出道德原則——“絕對命令”,即人應當遵守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則。人的理性向自己發(fā)出的“絕對命令”,不僅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普遍道德法則,而且踐行道德法則不能附加任何假設條件?!敖^對命令”是人人都應該做的事,因此,每個人必須“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guī)律的準則去行動”。盡孝是人“應該”的道德原則,這種法則不是人之外的命令,而是人的理性發(fā)出的命令,因此,盡孝原則是人“應該”遵守的理性法則,即人之為人的行為原則。在這個意義上,康德為盡孝的道德法則確立了絕對性,從而排除了利益的干擾。由此可見,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在同等情境條件下應該先救母親。
所以從義務論視角看,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如果是在同等的情境條件下,那么應該先救母親。從顯見義務來講,救母親是應當首先執(zhí)行的義務,同時孩子對母親盡孝,在生死危機關頭救下母親是一種責任,是人的理性發(fā)出的“絕對命令”,是人應當遵循的普遍原則。但如果女友和母親處在不同的情境條件下,那么先救面臨的情況更為糟糕的那位才是應當首先執(zhí)行的義務,它能夠提供更好的道德理由。即當女友和母親面臨不同的危險程度,顯見義務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在義務論視角下,不同的情境,我們應該會做出不同的抉擇。
三、美德倫理學視角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揭示了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不是簡單地解釋應該做什么。在他看來,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個物種,按其本性也有其目的或最后的原因,這個目的也提供了評價人的活動和發(fā)展的標準。這個最終目的就是至善。人按其本性就是要實現(xiàn)和達到至善。亞里斯多德認為的“至善”就是幸?;蛱幱诎l(fā)展的巔峰狀態(tài)。他認為構(gòu)成幸福生活的首要條件在于美德或優(yōu)點,即幸福是合乎美德的靈魂的現(xiàn)實活動。從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和沒有美德的人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假設,我們可以得出,出自人的本能的行動或出自美德(性格)的行動就是合乎美德的行動,亦即正確的行動。
所以從美德倫理學視角,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同等情境下,先救誰則取決于人的本性。此外,我們是通過認識人們的行為對他們做出評價,但是我們并不只是通過累計他們的全部行為來評價他們的道德價值或者善性。相反,我們總是考慮他們的全部美德,并為下絕對的結(jié)論。在這兩者之間,固有的美德(性格)會讓我們本能地做出相應的選擇。同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取決與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好兒子,那么我們就會選擇先救母親;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愛人,那么就會相應地選擇先救女友。不同的行為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德是不同的。所以它們之間是無法或者難以加以比較和衡量的,所以根據(jù)美德倫理學,我們會視不同的情況、根據(jù)不同的因素做出不同的選擇。
四、結(jié)語
通過從三種倫理理論視角出發(fā),按照不同的倫理思維模式分析,可以得知千古難題——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先就誰,并沒有標準答案。
首先,千古難題并沒有給出一個指定的情境,比如女友和母親是否處于同等情境下,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人是會做出不同的分析和選擇的。當我們并不清楚女友和母親落水后所面臨的危險程度,不知道具體的情境條件,自然也無法預知做出選擇后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并不能單單就在這個千古難題的題設下直接給出選擇。其次,我們上述所進行的分析是根據(jù)倫理思考、分析和判斷來確定行為方式,選擇倫理上恰當?shù)男袆樱M行的分析是純理論上的分析。如果在現(xiàn)實當中真的面臨這種道德困境,我們是不可能有時間進行思考和分析的,及時救人才是正確的。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先救誰是出于本能,同時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參考文獻:
[1]論兩種倫理理論視角下的教師專業(yè)倫理決策_周坤亮.
[2]康德的義務論與邊沁的功利主義之比較_劉云鶴.
[3]陳真,何為美德倫理學?哲學研究,2016(07):第94-101頁.
[4]徐錦中,對道德義務論和功利主義目的論的思考.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5(02):第9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