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倩 李松
目前,臨床上較常見免疫性炎癥性疾病為慢性腎炎,其病程長且起病隱匿,主要誘導因素為感染、過敏、免疫失調或藥物等,其往往在男性群體中發(fā)病率高,該疾病患者往往伴隨高血壓、蛋白尿、血尿或水腫等情況,造成其腎功能減退,長時間器官受損造成慢性腎功能衰竭,若不能對患者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則直接影響生活質量[1]。有學者證實,對該疾病患者病情康復期間實施有效干預措施能提高改善其預后效果,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病情康復,改善臨床癥狀,使得最終臨床療效顯著。為分析慢性腎炎患者使用全面護理的效果,我院研究如下。
選取2015年4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腎炎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全面護理)與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每組各44例。研究組:男36例,女8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39.26±11.5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3±1.26)年;對照組:男32例,女12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39.12±11.28)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11±1.2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首先入院后密切觀察患者各體征情況,為其營造舒適病房環(huán)境,詳細向患者與家屬介紹住院規(guī)章制度,同時定期開窗保持空氣順暢。
研究組以對照組為基點,采用全面護理:(1)心理護理與健康指導:評估患者病情后以此為基點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嚴格執(zhí)行各護理流程,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將以往該疾病治療成功案例詳細介紹給患者與家屬,加強其對該疾病認識,主動與患者溝通,紓解其負性情緒,樹立疾病康復信心[2-3]。(2)飲食護理:結合患者腎功能合理安排飲食,囑咐其每天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入量,若腎功能較好者需每天攝入80~110 g蛋白質較適宜,腎功能差者每天需保持30~40 g蛋白質攝入量,嚴重損傷者需攝入20~30 g較適宜,同時告知患者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盡量減少鹽分攝入量,多食用蔬菜瓜果,增強免疫力[4-5]。(3)其他護理:早期告知患者盡量臥床休息,確保睡眠充足,選擇舒適體位適當抬高腫脹肢體,增加腎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同時定期更換床單被罩避免發(fā)生交叉感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改善度,做好相關記錄,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6]。
兩組自我效能評分、焦慮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與服藥依從率對比。
自我效能評分:參考自我效能感量表(GSEC),分數(shù)越高越好。焦慮評分:參考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越低越好[7]。
生活質量評分:參考SF-36生活質量量表,測定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與情感職能4項,評分越高越好[8]。
服藥依從率。完全依從: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藥;基本依從:按時按量服藥,偶爾出現(xiàn)停藥情況;不依從:與上述標準不符,該指標越高越好[9]。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GSEC、SAS與生活質量評分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服藥依從率為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各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均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生理職能 護理前 68.24±4.15 68.12±3.08 0.154 0 0.878 0護理后 82.07±6.22 70.33±4.24 10.345 0 0.000 0軀體疼痛 護理前 69.29±5.36 68.28±3.17 1.075 8 0.285 0護理后 85.45±5.13 72.06±3.14 14.767 0 0.000 0情感職能 護理前 79.35±6.24 79.26±5.34 0.061 3 0.951 2護理后 84.51±8.23 70.57±7.46 8.324 5 0.000 0總體健康 護理前 79.13±4.28 79.36±5.21 0.226 2 0.821 5護理后 81.19±5.04 74.25±4.03 7.133 7 0.000 0
兩組護理前各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的GSEC評分較高,SAS評分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GSEC與SA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GSEC與SAS評分對比(±s,分)
研究組(n=44)25.81±6.24 35.76±7.11 24.18±3.42 11.13±1.02對照組(n=44)25.42±5.87 30.35±6.05 25.35±3.06 17.57±2.64 t值 0.301 9 3.843 9 1.691 1 15.093 7 P值 0.763 4 0.000 2 0.094 4 0.000 0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服藥依從率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慢性腎炎屬于臨床常見腎小球疾病,其發(fā)生率高,主要影響因素有感染、藥物或免疫失衡等,水腫、血尿、高血壓與蛋白尿屬于該病癥臨床癥狀,病情隱匿且病程長,若不能對該疾病患者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則影響生活質量,病情嚴重者可能威脅生命健康。
表3 兩組服藥依從率對比 [n(%)]
大量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該疾病患者治療期間采用全面護理措施能改善其預后效果,幫助樹立疾病康復信心,促進其病情早期康復,其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以患者生理與心理狀態(tài)為基點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首先為其搭建舒適病房環(huán)境,定期更換床單被罩避免感染,同時及時開窗通風能確保空氣順暢,消除患者陌生感[10]。
其次,患者與家屬到院就診時往往對自身疾病并不了解,極易產生負性情緒影響預后,因此主動與患者溝通是很有必要的,評估其病情后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將發(fā)病機制與治療流程等內容告知患者,同時詳細向其介紹以往治療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疾病康復信心,囑咐其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藥,在醫(yī)師不允許前提下不能擅自更改藥物劑量,提高依從性。另外,以患者病情康復為基點合理安排飲食,囑咐其減少鹽分與蛋白質攝入量,多食用蔬菜瓜果,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病情康復期禁忌食用辛辣與刺激性較強食物,盡量臥床休息,保持充足睡眠且作息規(guī)律,加強免疫力促進病情早期康復[11]。
除此之外,患者出院前需詳細記錄其各基礎資料,囑咐其定期到醫(yī)院復診,出院1月后通過電話回訪掌握患者近期生活狀態(tài),告知其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適當開展有氧運動,有不適感及時就診,避免延誤治療時間與預后效果,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宋秀華研究中明確指出[12],對慢性腎炎患者實施全面護理措施能改善其遵醫(yī)行為與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促進病情早期康復,提高依從性,因此在臨床被廣泛應用[13]。
在本次研究中,兩組護理前GSEC、SAS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研究組護理后GSEC評分高,SAS評分低,生活質量評分與依從率高,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慢性腎炎患者采用全面護理能改善其生活質量,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預后效果,確保其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藥,顯著提高服藥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