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隨著當前臨床上藥物種類的增多,導致藥物濫用、誤用等不合理用藥現象隨之增加。據調查,我國醫(yī)院的臨床不合理用藥發(fā)生率為11%~30%[1]。臨床不合理用藥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病情控制,造成治療效果不佳,疾病久治不愈,復發(fā)率高,還會導致患者的經濟負擔加重,容易引發(fā)醫(yī)療糾紛[2]。臨床藥師是負責提供藥物知識及藥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在臨床用藥中發(fā)揮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夠有效減少臨床不合理用藥現象,提升臨床用藥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保障患者治療安全[3]。因此,本研究探討臨床藥師的藥學服務對預防、減少臨床不合理用藥的效果,旨在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門診、住院患者22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n=110)與對照組(n=110)。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無溝通障礙;(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2)合并心、肺、肝、腎等器官疾病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妊娠期哺乳期婦女者;(5)中途退出者。研究組:男59例,女51例,年齡為18~67歲,平均年齡為((44.67±8.25)歲;科室分布:外科35例,消化內科28例,心內科26例,骨科21例。對照組:男61例,女49例,年齡為18~63歲,平均年齡為(44.19±9.09)歲;科室分布:外科37例,消化內科31例,心內科24例,骨科18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用藥指導,在給藥是叮囑患者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
研究組患者實施合理用藥藥學服務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門診用藥咨詢,了解患者的疾病、用藥史,向患者說明藥物的種類、作用、服用方法,重點叮囑患者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解答患者關于用藥的疑問;(2)根據臨床文獻及藥物使用說明書對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行整理與分析,主要包括重復用藥、選藥不當、配伍不當、劑量不合理、無指征用藥、使用方法不當等,分析臨床不合理用藥的發(fā)生原因,并通過查閱資料、咨詢專家等方式制定針對性的藥學服務措施;(3)臨床藥師參與到臨床會診、查房、用藥等工作中,采用隨機檢查、定期檢查、專項調查等方法檢查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再根據患者的病情及病歷對患者的治療藥物、處方進行核實分析,仔細檢查藥物劑量、服用時間、藥物使用方法等,評價用藥合理性。對于存在的不合理用藥情況需及時與臨床醫(yī)師進行溝通,提出改進意見,以減少臨床用藥不合理性。定期排查臨床用藥情況,對于不合理情況以及異常情況進行分析,與臨床醫(yī)師討論后提出改進措施。除此之外還需對護理人員的配藥、給藥進行監(jiān)督,避免出現配錯藥或者輸液過程中用藥次序不對等問題;(4)在重點科室設置專職臨床藥師,為醫(yī)生開藥、護理給藥、患者服藥提供專業(yè)性的藥學服務;(5)定期采用專題講座的方式對臨床醫(yī)護人員開展藥學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臨床常用藥物的種類、安全劑量、藥物配伍禁忌、用藥間隔時間、不合理用藥產生的危害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尤其是抗菌藥物方面的專項培訓,來提高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表1 兩組患者用藥認知度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用藥認知度比較(±s,分)
注:t1、P1表示干預前兩組比較統(tǒng)計值,t2、P2表示干預后兩組比較統(tǒng)計值。
研究組 干預前 65.44±7.18 64.86±6.87 68.30±4.46 64.22±7.14 60.85±7.11 63.93±6.25干預后 85.49±8.87 84.46±7.11 85.35±7.66 83.76±6.21 81.44±8.28 84.59±7.18 t值 18.427 20.792 20.174 21.657 19.787 22.76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對照組 干預前 65.92±7.09 64.72±7.75 68.17±5.48 64.92±7.64 60.91±8.25 63.35±6.77干預后 72.61±7.82 75.31±6.82 77.38±6.91 71.58±6.66 73.45±7.60 72.30±7.66 t值 6.647 10.759 20.174 6.892 11.725 9.18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t1值 0.498 0.142 0.193 0.702 0.058 0.660 P1值 0.618 0.887 0.847 0.483 0.954 0.509 t2值 11.424 9.741 8.103 14.029 7.456 12.277 P2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自制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用藥認知度,包括藥物作用、服藥劑量、服藥療程、注意事項、自我監(jiān)護、生活方式,各項總分100分,評分與用藥認知度呈正比;(2)自制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服藥依從性,總分100分,評分與服藥依從性呈正比;(3)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包括重復用藥、選藥不當、配伍不當、劑量不合理、無指征用藥、使用方法不當。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用藥認知程度明顯比對照組患者更優(yōu),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用藥依從性明顯比對照組患者更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s,分)
研究組 76.44±5.82 93.05±4.25對照組 75.38±6.10 82.37±4.66 t值 1.319 17.261 P值 0.189 0.000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臨床不合理用藥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藥物治療是目前臨床上用來控制疾病的主要方式,使用方式簡單,且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良效[4]。但隨著藥物種類的增多,藥物不合理應用的情況常會發(fā)生,不僅患者影響患者的正常治療,還在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5-7]。目前,我院門診、住院患者的臨床不合理用藥主要包括重復用藥、選藥不當、配伍不當、劑量不合理、無指征用藥、使用方法不當等,不合理用藥發(fā)生率為24.09%,使得我院患者病情惡化、死亡的風險較高。分析我院出現不合理用藥的原因主要是臨床醫(yī)護人員對藥物配伍相關知識了解不夠全面,醫(yī)師在沒有確定患者病情時進行經驗性藥物治療,在藥物選擇、用藥劑量上不夠準確,護士在給藥時操作不規(guī)范等。同時,患者缺乏用藥相關知識,服藥依從性差,導致患者不能完全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8-11]。因此,在臨床用藥過程中由臨床藥師進行藥學服務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3 兩組患者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比較 [n(%)]
臨床藥師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藥學專業(yè)知識,包括藥物特性、藥物效果、藥物配伍等,參與到具體的臨床用藥工作中,以確?;颊叩挠盟幇踩行В瑴p少不合理用藥現象[12-13]。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用藥認知程度明顯比對照組患者更優(yōu)(P<0.05)。結果說明,通過臨床藥師的藥學干預能夠提供患者對用藥知識的了解程度,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用藥方式[14-15]。表2中,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用藥依從性明顯比對照組患者更高(P<0.05)。結果提示,實施臨床藥師的藥學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減少患者自行加減藥物、擅自停藥等情況的發(fā)生。從表3數據可知,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臨床不合理用藥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更低(P<0.05)。結果說明,臨床藥師的藥學干預能夠提供臨床醫(yī)護人員對藥物配伍及聯(lián)合用藥等相關知識的進一步了解,促進醫(yī)護人員正確使用藥物,從而減少不合理用藥發(fā)生,提供用藥水平[16-17]。
綜上所述,臨床藥師的藥學服務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度,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并可有效預防、減少臨床不合理用藥,提高的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減少用藥差錯的發(fā)生,干預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