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馬敬嵐
(新沂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甲狀腺手術屬于頜面部和頭頸外科范疇,該類手術的適應證很多,但多針對以下疾病,包括癌癥(或疑似癌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以及一定體積大小的甲狀腺腫等[1]。甲狀腺手術所需要的常規(guī)體位呈頸部過伸位,該體位要求肩背部墊高,使頭頸部后仰,令下頦、氣管、胸骨盡量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但長時間的頸部過伸,可以引起許多與體位相關的綜合征[2]。其中,與眼部相關的癥狀多因為長時間的頸部過伸,使血管壓力增高,眼部血液循環(huán)受阻,進一步引起房水循環(huán)障礙,使眼壓升高[3]。其次頭面部的過度充血,淤血,可致眼球供氧不足,容易引起眼球的損傷。另外,長時間的頸部過伸位也會引起的腦供血不足[4],影響視神經束。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患者甲狀腺手術的體位改良,探究對于術后眼部病發(fā)癥的預防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行甲狀腺切除術患者。所有患者術前進行甲狀腺相關檢查,常規(guī)檢查包括甲狀腺超聲檢查、甲狀腺功能測定、血清鈣、磷測定,必要時行喉鏡檢查,部分進行甲狀腺核素顯像等相關影像學檢查。入組的7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5例,年齡25~61歲,平均(44.6±8.7)歲。 甲狀腺腺瘤8例,甲狀腺癌23例,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30例,原發(fā)性甲狀腺功能亢進13例。行甲狀腺全切術11例,甲狀腺次全切63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論證并均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仰臥垂頭的常規(guī)體位,肩部墊高,頭頸部后仰。觀察組以改良體位:①術前鍛煉:分別于術前2天進行頸部過伸位鍛煉,以適應手術時的體位變化,將患者肩背部墊高,頭部去枕平臥,使頸部處于過伸位,每天2~3次,每次40 min;②術前放松:于術前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頸部放松,待患者放松后,取平臥位,雙上肢自然擺放在身體兩側,并固定,膝下墊軟枕,大腿抬高20°膝和髖部適當屈曲,使腹部肌肉放松;③術中體位擺放:手術臺適當調高 15°~20°,保持頭高腳低位,將“U”型膠墊墊于患者頭部下方,將軟墊墊于頸后,防止頸部懸空,為保持患者頸部過伸,將頭板向下傾斜10°;④體位調整:在安裝心電監(jiān)護,開放靜脈通路,進行術位消毒鋪巾,誘導麻醉過程中,用軟枕墊高頭部。如患者頸部較長,病位較淺,可將頭部墊高體位視情況分別延長至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部肌群、游離皮瓣、縫扎頸前靜脈等階段,待甲狀腺暴露于術野下,去掉軟枕,使頸部過伸,充分暴露甲狀腺。且分別于術中手術標本切取冰凍階段,傷口沖洗及止血階段,手術創(chuàng)面縫合關閉階段,墊高頭部,盡量縮短頸部過伸位時間;⑤術中監(jiān)護:在術中調整體位的過程中,由麻醉醫(yī)師及臺下護士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兩組均經氣道插管,并進行氣道監(jiān)護,將少量紅霉素軟膏涂抹于閉合眼瞼上,粘貼3M眼科敷貼,術畢揭開敷貼,生理鹽水輕拭眼部軟膏。
1.3 觀察指標 ①眼壓:觀察手術前后患者眼壓變化。眼壓測量通過筆式眼壓計于術前及術后測量患者眼壓情況,由專門經過訓練的護士完成;②術后并發(fā)癥:詢問患者術后2~3天是否有畏光,異物感,眼球干澀,等不適感,由指定護士詢問;③視野情況:于術前測量患者視野情況,術后4~5天復測視野變化。視野檢查采用全自動視野檢查儀,主要觀察平均缺損值(mean defect,MD)和模式標準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MD顯示整個視野比正常平均偏離多少,PSD反映諸如由局部視野缺損所引起的視野的不規(guī)則性[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眼壓改變情況 兩組患者術前眼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眼壓均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術后眼壓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術后眼壓改變情況(mmHg,±s)
表2 術后眼壓改變情況(mmHg,±s)
?
2.2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術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2.3 術后視野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術后視野均較術前下降(P<0.05),但觀察組術后視野影響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4 術后視野變化情況(dB,±s)
表4 術后視野變化情況(dB,±s)
MD t P PSD t P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37 2.54±0.91 4.14±1.66 5.141 <0.001 3.78±0.57 5.08±1.57 4.734 <0.001觀察組 37 2.46±0.88 3.16±1.35 2.642 0.010 3.62±0.65 4.32±1.25 3.022 0.003 t 0.384 2.786 1.126 2.304 P 0.702 0.007 0.264 0.024組別 例數(shù)
3.1 甲狀腺解剖結構復雜,且頸部區(qū)域較小,所以良好的體位是甲狀腺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手術體位是指術中的位式,由患者的臥位、體位墊的使用、手術床三部分構成[6]。在常規(guī)的甲狀腺手術體位下,為了充分暴露甲狀腺,需將患者肩下墊軟枕,上半身抬起,使頭部后仰,頸部保持過伸位[7]。但長時間的頸部過伸位,胸鎖乳突肌呈過度拉伸狀態(tài)使得頭頸部血管受到嚴重擠壓,頸部血管壓力升高,血液循環(huán)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眼部的血液供給,進一步引起房水循環(huán)障礙,從而引起眼壓升高,結膜水腫,角膜干澀[8]。同時受全身麻醉的影響,這種體位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將進一步放大,且隨著手術時間越長,血流動力學變化也越明顯,從而造成頭面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一系列問題。
3.2 甲狀腺的獨特的生理結構,使甲狀腺手術實施的過程中體位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體位擺放能夠明顯的降低術后并發(fā)癥,以及減少術后的恢復時間。再者,甲狀腺手術患者體位改變對其自身機體功能影響極大,尤其是惡性甲狀腺腫瘤患者,所以基于患者術中的體位而出現(xiàn)的各種不良反應,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9]。
3.3 本研究證實,通過改良甲狀腺手術術中體位,觀察組術后的眼壓變化情況,眼部并發(fā)癥,以及對于視野的影響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常規(guī)手術體位患者,體現(xiàn)了改進體位在改善甲狀腺手術術后并發(fā)癥方面的優(yōu)越性,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經驗。
3.3.1 為適應術中頸部過伸帶來的不適感,于術前對患者進行頸部過伸位的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術中的體位變化,減少應激反應。
3.3.2 通過術前準備調整體位,如將手術床調整一定角度,使體位保持頭高腳低,一方面降低了頸部充溢壓,另一方面較水平位更加增大了頸部手術的視野。
3.3.3 將頭板下垂,并在頭部后方加墊“U”型膠墊,使患者肌肉松弛,頸部自然伸直,肌張力較常規(guī)體位減低,降低血流動力學的改變[10],減少血液循環(huán)障礙的發(fā)生,也可彌補手術視野較常規(guī)體位較小的弊端。
3.3.4 術中盡量減少常規(guī)體位的時間,在上述固定體位的基礎上,分別在術中無需充分暴露甲狀腺的特定階段,將頭部墊高,以達到減少頸部過伸時間的目的,從而改善頸部血管內壓,降低肌肉緊張度,以加強眼部血液供應,改善房水循環(huán),降低眼壓,減少眼部并發(fā)癥的產生。
因此,對于術中常規(guī)體位所帶來的眼部并發(fā)癥,改良體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減少術中過伸時間,降低胸鎖乳突肌對于頸部血管的壓迫,降低頸部血管充溢壓,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保證眼部較充分的供血,降低眼壓,從而對于術后眼部并發(fā)癥起到一定預防效果。
綜上所述,改良體位的應用使術后患者的眼壓下降,視野恢復更快,且眼部不適感發(fā)生率降低,可以在甲狀腺手術后的眼部并發(fā)癥的預防中起到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