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 楊露蓉
在我國的小學教育階段,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仍占據主導地位。傳統教學思想的弊端,就是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處于這一學段的小學生對很多新鮮的事物感興趣,想要去探索其中的奧秘。若是教師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他們,學生只能是機械式地死記教材內容。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倡教學應以“活動”為中心。教學應注重學生經驗的積累,學生應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而目前在我國的小學拼音教學課堂上,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以知識授受的方式進行雙邊活動。教師注重漢語拼音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實踐活動的參加。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枯燥的漢語拼音理論知識,沒有把所學的漢語拼音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中。學生沒有快樂地學習知識,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拼音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和書本上,學校應開發(fā)一切利于拼音教學的資源。然而目前很多學校沒有最有效地運用教學資源:首先,教室環(huán)境沒有得到完全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布置較為欠缺;其次,學校沒有或很少組織漢語拼音相關活動,沒有調動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積極性;最后,學校教學設施不夠完善,對于偏遠貧困地區(qū),學校教學設施跟不上,多媒體、投影儀等輔助工具不夠齊全。這些情況極有可能造成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資源匱乏。
“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是從單純地注重學科學習向注重學生整體生命的成長轉化,即從關注“知識”變?yōu)殛P注“人”的一種新教學理念,基于此背景下,在拼音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實現更好地教學呢?我認為可以根據所教內容科學融進一些其他學科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漢語拼音的學習中感到輕松自在。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教師有必要組織課堂活動,豐富課堂內容。教學中可以組織游戲。例如,課堂上可以設計“加減變變變”游戲,這類游戲主要運用于拼讀音節(jié)的學習,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些聲母韻母,讓學生根據加減法完成趣味拼組,得出自己學過的漢語拼音。
對于翹舌音的發(fā)音訓練,教學時要采取直觀形象的手段。尺子是小學生最常見的學習用品,我們可以在引導學生看懂書上的情境圖后,告訴學生聲母zhi和“織”的讀音相同,chi和“吃”的讀音相同,shi和“獅”的讀音相同。讓學生初步體會翹舌音的發(fā)音。然后拿出教具“直尺”進行實驗演示,告訴學生直尺就好比我們人類的舌頭。教授發(fā)音時告訴學生舌尖要翹起接觸前硬腭,同時慢慢水平向上折彎直尺,學生看到直尺的活動過程,也就了解了舌頭的運動過程。
兒歌主要是通過拼音字母的形或音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來編寫的,具有郎朗上口且容易背誦的特點,可以很方便地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記憶漢語拼音字母。例如,教a o e 時可將其編成節(jié)奏兒歌:阿姨阿姨aaa,笑呵呵(學生用手畫出笑臉),公雞打鳴ooo,起床嘍(學生伸伸懶腰),天鵝天鵝eee,游來了(學生用手比畫游泳)。再如:教師要給學生講授拼音標調規(guī)則,可以利用兒歌把聲調形象化,比作“帽子”。根據規(guī)則編寫兒歌:有a在,給a戴;a不在,找oe;iu并排走,帽子戴在后。在快樂的節(jié)奏中將枯燥的漢語拼音的學習豐富起來,使其用音樂的魅力帶動漢語拼音的學習。
在教授學生拼讀音節(jié)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體認知,再細化教學。例如,在學習兩拼音節(jié)“gǒu”的時候,也許他們不認識“gǒu”,但他們認識生活中的“狗(gǒu)”。教師用“gǒu”的拼音設計出了一個小狗的簡筆畫,讓學生猜一猜這個拼音讀什么,讓學生先整體感知“gǒu”的含義。在學生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深度解析“gǒu”,告知學生該音節(jié)是由聲母“g”+復韻母“ou”組合而成,拼讀時先發(fā)“g”,再發(fā)“ou”,兩音相連猛一碰,最后加聲調,慢慢拼讀。再如,教師在教學“jqx”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根據拼音的形象設計出與其形象相近的事物,豐富教學過程同時也能夠很好地加深學生的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把四線三格看作體育課堂中的跑道,學生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進行賽跑,若有串“道”,會被罰下。例如,指導學生規(guī)范書寫a時,a在四線三格中也有它固定的位置,它坐在中格,不能隨意跑位。然后按照a的筆順,認真地示范書寫在四線三格上。
在我們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可以把j、q、x、ü 四個拼音字母轉化成學生常常接觸的事物,讓它們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例如,把j、q、x比作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英語教師,把ü 則比作為一個懂禮貌的優(yōu)秀少先隊員,只要小ü一見到j、q、x三位教師,就會立刻摘下帽子向教師們問好。
如果想要改變目前小學拼音教學中呈現出來的“費時低效”的現象,需要所有一線教師共同努力與探索,開辟出拼音教學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