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琦,崔新穎
(河北經貿大學 文化與傳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作為詞匯慣用語的重要形式,成語同樣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感情色彩的變化尤其引人關注,其中主要體現為中性色彩的貶義化和去貶義化的交替變化[1]。本文以成語“徒子徒孫”為代表,重點考察其在現代漢語不同階段的使用情況,并從多角度揭示其感情色彩變化的深層原因。
“徒子徒孫”的組合形式最早出現于明代。例如:
(1)朱大伯見慈長老發(fā)怒,便道:“不要我看這小廝便罷了,直得恁變臉。只怕這野種子,做不成你徒子徒孫哩。”(羅貫中《平妖傳》)
(2)長老依言,分付師兄師弟,徒子徒孫等訖。(馮夢龍《警世通言》)
(3)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與你做徒子徒孫也。”(吳承恩《西游記》)
不過,這一時期,“徒子徒孫”的組合相對松散,有時還可以拆開使用。例如:
(4)彼既為我等之徒弟,即為我?guī)熤綄O也。(吳承恩《西游記》)
通過語料分析,我們發(fā)現這一時期“徒子徒孫”的使用,詞匯意義體現為字面組合意義,即“徒弟和徒孫”,同時泛指同一祖師傳下來的弟子,色彩意義表現為中性,其詞匯意義和色彩意義進入清代仍是如此。例如:
(5)張道士也笑道:“我拿出盤子來一舉兩用,卻不為化布施,倒要將哥兒的這玉請了下來,托出去給那些遠來的道友并徒子徒孫們見識見識?!保ú苎┣邸都t樓夢》)
(6)只道人有首領,龍有祖師,卻不道爛草繩兒還有徒子徒孫哩。他把這些東西來唬我篾龍,真可說太不自量了?。o垢道人《八仙得道》)
現代漢語從“五四”起發(fā)展到現在已經百年,現用刁晏斌對現代漢語四個階段劃分的做法[2],對成語“徒子徒孫”進行階段性考察。
進入現代漢語第一階段以后,“徒子徒孫”的詞匯意義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是其感情色彩卻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即體現出中性色彩貶義化的傾向。我們搜索了瀚堂近代報刊數據庫和《東方雜志》全文數據庫,發(fā)現既有中性色彩的用例,也有貶義色彩的用例。中性色彩的用例如下:
(7)至于他心心不忘的便是入幫,連夜間睡在床上做的夢也是同別人打架,來人頗多,見了他都紛紛跪地謝罪,原來輩份上盡是他的徒子徒孫呢。(《紅雜志》1922年第10期)
(8)桂林悄悄告訴少爺說,這班人都是馬老頭子的徒子徒孫,跟著他練工夫的此地一村差不多都在他老人家一個人勢力范圍之內,只消他一下命令就有千軍萬馬也攻他不進呢。(《紅雜志》1922年第12期)
(9)就是十七萬七千年以后,我們的徒子徒孫也沒有這樣的福氣。(《東方雜志》1945年41卷第1期)
這一時期,貶義色彩的用例增多,主要出現在各種政治性文章中,例如:
(10)我想此風一長,將來罵人大師的徒子徒孫滿天下,中國文壇就給大師的羽毛扇統(tǒng)一了的也未可知。(《申報》1934年7月30日)
(11)雖然小漢奸賭臺大王朱逆順林死了,但其手下徒子徒孫,寄子寄女等,竟無法無天,益見猖獗。(《申報》1945年12月19日)
(12)立令主持談判的司徒雷登等非在美國州選前發(fā)表不可,結果蔣、宋等徒子徒孫之流就只好垂首聽命。(《人民日報》1947年1月5日)
(13)此后美國侵略者對袁世凱這個竊國大盜及其徒子徒孫們一直都是積極支持的。(《人民日報》1949年9月7日)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徒子徒孫”貶義色彩的呈現與上下文語境密切相關,前面的定語多是人們否定的對象,如所謂的大師、漢奸、反動派、法西斯主義等,主語多含有[-正義][-正確][+剝削][+損人利己]等語義特征,“徒子徒孫”也帶上了貶義色彩。由此,成語“徒子徒孫”進一步泛化,在泛指同一祖師傳下來的弟子的同時,進一步泛指信徒、黨羽,帶上了貶義色彩。
進入新中國以后,“徒子徒孫”的使用帶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我們從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中共搜集這一階段的用例11條,全部帶有貶義色彩。例如:
(14)毛主席的話是非常對的,中國人民的死敵蔣介石跑到臺灣,還沒有徹底完全消滅,他的徒子徒孫們,還藏在各地破壞搗亂,美帝國主義也在企圖侵略人民的中國。(《人民日報》1950年10月13日)
(15)全縣約百分之七十二的人口,都認識到“美帝國主義是一切匪徒的祖宗,蔣介石、閻錫山、地主和特務是它的徒子徒孫”。(《人民日報》1951年5月16日)
(16)我們蔑視地拒絕赫魯曉夫‘徒子徒孫’們蠱惑人心的邀請,是因為他們通過自己本國的講臺和在國際上的破壞活動,策劃反對各國人民和青年革命。(《人民日報》1966年5月13日)
(17)讓國民黨、反動派、地主富農重新上臺,讓你們“三家村”這一伙陰謀家、野心家,資產階級的徒子徒孫重新上臺,而把已經當家作主的工農群眾,重新打倒在地,再受你們的壓榨剝削。(《人民日報》1966年5月16日)
“徒子徒孫”的定語在初期的基礎上,第二階段又增加了蔣介石、帝國主義、赫魯曉夫集團、國民黨反動派等名詞性組合形式。同時,在表示貶義的感情色彩時,“徒子徒孫”開始運用于諷刺性反語中,看似是褒揚,實則是對非正義主張的挖苦、批判和揭露。例如:
(18)伯鈞每自范莊(楊虎住處)歸來,總談到楊如何有辦法,有勢力,徒子徒孫遍天下,在政治尤其軍事上有他的作用等等。言語間則常流露出不盡傾慕、神往的神情。(《人民日報》1957年7月3日)
第三階段是一個特殊的變異時期,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對現代漢語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一時期語言污染嚴重,帶有攻擊性、詈罵性、貶斥性和威脅性的言辭頻出,摒棄敬語和尊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政治立場或階級斗爭色彩的套話、幫話。此時,“徒子徒孫”也淪為粗暴語言的一分子,墮落成為不折不扣的貶義詞,形成了打倒“劉少奇的徒子徒孫”和“孔老二及其徒子徒孫們”的口號。這一時期我們從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中共搜集相關語料116條,無一例外全部帶有貶義色彩,其中“劉少奇的徒子徒孫”用例8條,“孔老二及其徒子徒孫”的用例79條。下面各舉一例:
(20)我們還對剝削階級及其代理人的破壞活動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隨時準備打退劉少奇的徒子徒孫刮起的黑風,掀起的惡浪,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陽關大道。(《人民日報》1968年11月17日)
(21)林彪妄圖篡黨奪權,復辟資本主義,不僅要揀起孔老二“克己復禮”的黑旗,而且還必須從孔老二及其徒子徒孫們那里,承襲一整套反動的處世哲學。(《人民日報》1974年4月23日)
進入第四階段,成語“徒子徒孫”的感情色彩較前兩個階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貶義色彩的用例明顯減少,中性色彩的用例大量增加。我們搜索了人民網和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共搜集165條用例,其中貶義色彩的用例42條,中性色彩的用例123條,中性色彩的比例高達74.5%。而貶義色彩的用例多集中在20世紀的80、90年代,有些還是前兩個階段用法的沿用。例如:
(22)江青給中國科學院感光研究所的一封信中,就說:“學柳下跖的辦法回敬你院的孔老二的徒子徒孫們?!苯璐舜驌袅艘淮笈?。(《人民網》1980年12月22日)
(23)蘇聯(lián)通過它的徒子徒孫們的“袋鼠行動”,在全世界破壞搗亂,已經撈到了不少好處。(《人民網》1981年12月21日)
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用例,例如:
(24)有了這樣的臺灣當局,有了這樣的政治文化,一方是不知信為何物的舊當局的徒子徒孫,一方是青出于藍勝于藍從不相信為政治之基的新當局。(《人民日報》2004年5月12日)
(25)此外,級別高不等同于覺悟高,強化對高級干部的監(jiān)督,既是為了防止“大老虎”的出現,又是為了避免其提攜、衍生出諸多腐敗的徒子徒孫,并且造成狐假虎威。(《人民網》2013年10月23日)
(26)731部隊是日軍細菌部隊的鼻祖,產下了一眾徒子徒孫。(《人民網》2018年4月1日)
通過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徒子徒孫”中性色彩的用例大大增加。例如:
(27)50年藝途、百余部作品、20余位搭檔、徒子徒孫近百人,在傳統(tǒng)相聲和新派相聲兩個領域都有獨到造詣,馬季無疑是當今相聲界的第一人。(《人民日報》2006年12月21日)
(28)郭芙鹵莽勁兒上來,說:“我外公名滿天下,也不知有多少無恥之徒,想冒充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孫?!保ā度嗣窬W》2012年4月20日)
(29)如今,吳國林已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徒子徒孫好幾百人,其中不少都成了技能骨干。(《人民網》2017年4月29日)
通過現代漢語各階段使用情況的考察,我們發(fā)現,成語“徒子徒孫”感情色彩意義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體現為中性色彩的貶義化和去貶義化的交替變化,中性色彩和貶義色彩存在著此消彼長的情況?!巴阶油綄O”就本義來講,不帶褒貶色彩,進入現代漢語第一階段,卻帶上了貶義色彩,進入第二、第三階段,中性色彩意義潛隱,貶義色彩顯現,并占絕對優(yōu)勢,而進入第四階段,中性色彩意義呈現,貶義色彩大大降低。
關于現代漢語詞義感情色彩的階段性變化,刁晏斌總結為兩次大規(guī)模變遷,一是“始于建國以后,而到‘文革’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二是進入新時期以后,第一次大變遷體現為“貶義化”,而第二次大變遷則是“去貶義化”[3]。成語“徒子徒孫”色彩意義的變化正生動地體現了這兩次大規(guī)模變遷的規(guī)律性特點。
語言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處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中[4]。語言的潛顯理論認為:顯性語言是到目前為止人們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會公認的部分,是人們所習慣運用的部分,潛性語言是按照語言的結構規(guī)則和組合規(guī)則所構造和組合起來的一切可能的語言形式的總和,但還未被語言社團所利用和開發(fā)[5]?!巴阶油綄O”一詞的中性色彩和貶義色彩在現代漢語不同階段,呈現出了“顯現”與“隱退”的錯綜狀態(tài)。新時期以來,“徒子徒孫”逐漸恢復中性色彩,但最終能否洗去貶義的塵垢,還需要時間的檢驗,畢竟“徒子徒孫”的貶義色彩目前還有一定的市場。
楊振蘭指出,詞的色彩意義歷史演變存在兩種方式,一是色彩意義與詞匯意義共變,二是色彩意義的自主變化?!吧室饬x是不同于詞匯意義的自足的意義系統(tǒng),有自身的性質,特征,功能等,自然有自身獨立自主的發(fā)展演變道路,即詞匯意義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色彩意義獨自發(fā)生變化?!盵6]“徒子徒孫”色彩意義的歷時演變便是在其詞義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沒有涉及詞匯意義的擴大、縮小、轉移等演變形式對感情色彩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從社會生活、民族文化心理、語境等角度分析“徒子徒孫”語義感情色彩變化的原因。
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與社會結構保持著共變的關系”,“當社會生活發(fā)生漸變或激變時,語言——作為社會現象,同時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fā)生變化”[7],語言和社會這兩個變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致使詞義的感情色彩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進而產生歷時演變。
20世紀初期是國家和民族歷史命運探索的重要時期,人們追求科學和民主,渴望打破舊世界,希望找到救國圖強的手段和方法,因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大力批判,對于傳承僵化的文化、思想和人物等都持否定態(tài)度,這是“徒子徒孫”帶上貶義色彩的重要原因。1949年后,國際社會存在著結盟和冷戰(zhàn),國內又以階段斗爭為綱,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生活秩序和思想觀念遭到空前破壞。社會生活投射到語言生活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具體到“徒子徒孫”即體現為貶義色彩程度的加深、數量的增多和頻率的提升。這使得泛指同一祖師傳下來的弟子的“徒子徒孫”,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成為同黨、黨羽、走狗等貶義詞的同義詞。可以這樣說,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長達30年的斗爭性政治環(huán)境和批判性語言環(huán)境,對“徒子徒孫”高貶義度的定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徒子徒孫”成了兼具貶義色彩和時代色彩的成語。1978年以后,國家撥亂反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改革和發(fā)展,文化重建的工作變得非常迫切,文化傳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徒子徒孫”去貶義化、逐漸恢復中性色彩的重要社會原因。“徒子徒孫”感情色彩在現代漢語發(fā)展過程中的曲折變化正體現了社會生活對語言生活的重大影響。
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一方面體現為文化和思想等的一脈傳承,另一方面又體現為君子的“群而不黨”。正是因為這樣的民族文化心理,使得“徒子徒孫”這一形式在產生時帶上了中性色彩。雖然進入現代漢語以后,受不同階段社會生活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徒子徒孫”帶上了一定的貶義色彩,但是在沒有新的詞匯形式代替“徒子徒孫”的詞匯意義和中性色彩意義時,即使“徒子徒孫”經歷過高度貶義化的過程,其中性色彩也必然能夠恢復,并保持詞匯意義和中性意義不變。
語境就是語言單位出現的環(huán)境[8]。語言是處在一定的語境之中的,我們需要根據語境來理解表達者的真正意圖和感情色彩。例如:
(30)幾年前劉四借傳授武術為名,收攏了一幫狐朋狗友、徒子徒孫。他依仗自己腰腿粗、拳頭硬,經常帶人打架斗毆,強奸婦女,逐漸打出了霸氣,并開始肆無忌憚地敲詐勒索。(《人民網》2001年12月5日)
(31)因為十翼當中體現的哲學思想以及對于人事的觀點與“論語”中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十翼的主體和框架可以看做是孔子所作,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他的徒子徒孫們又增加一些內容而已。(《人民網》2014年10月8日)
(32)錢家駿等一批老一輩動畫電影藝術家是上影集團的瑰寶,錢老的逝世是集團和美影廠的重大損失,今天錢老的徒子徒孫正努力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希望推出一批新的精品力作,將動畫的“中國學派”發(fā)揚光大。(《人民網》2011年8月30日)
例(30)中,“狐朋狗友”與“徒子徒孫”是并列使用的,根據貶義詞“狐朋狗友”,可以判斷此處的“徒子徒孫”感情色彩為貶義,即黨羽、黨徒之流。例(31)中,其上下文語境并未出現明顯的褒貶色彩,此處的“徒子徒孫”則表現為中性義,即徒弟和徒弟的徒弟,一脈相傳的人。例(32)中,根據“徒子徒孫”一詞的定語“錢老”,一位杰出的動畫電影藝術家,以及后語境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精品力作”“發(fā)揚光大”等含有褒義色彩的詞語,我們可以推斷此處“徒子徒孫”帶有褒義色彩。
通過上述三個例子,可以看出“徒子徒孫”的色彩意義受不同語境的影響。這也正說明了語境中色彩意義的臨時性,說明中性色彩意義正穩(wěn)固為“徒子徒孫”的基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