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yè)學校 程 鋒
這是一堂作文課,設想通過介紹積累材料的方法,引導學生多閱讀積累,學會對選擇對象發(fā)表觀點,完成一篇讀(觀)后感。為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其主體地位,我平常較注重拓展課堂活動形式并增加其活動時間,強調(diào)要踴躍發(fā)言。學生在課堂上較之從前活躍很多,對學習更感興趣,思維的深度、廣度也不斷得到拓展。但今天這堂課面對的是清一色的男生,有特色,還很活躍。如果課堂變得異常熱鬧,要把控課堂大局會有難度。課堂時間有限,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性,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呢?
一上課,我先講明積累材料的重要性,根據(jù)學生實際歸納總結(jié)了積累素材的方法、途徑,闡釋了廣泛閱讀能積累素材、借鑒技巧、開闊視野、豐富語言、陶冶情操等作用,提及了寫讀(觀)后感,接著便讓他們挑一部印象最深刻的文學或影視作品來說說。
高中生在課堂上大多有一定表現(xiàn)欲,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肯定,得到鼓勵后其在成功的體驗中會更自信,故難度較低或適中的問題一經(jīng)提出,總會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回應,且常以集體回答為主,而當指名回答時則往往會因怕犯錯而心生怯意。問題始出,教室里頓時沸騰一片。
古典四大名著的呼聲尤高。小趙提到了《三國演義》,一副爛熟于心的樣子,卻只說了一句“我最喜歡看的書是《三國演義》……”我便引導:一篇文章可談其主題、結(jié)構(gòu)、語言,一部小說可談其情節(jié)、人物、構(gòu)思,一部影視劇除了談其劇情、演員外,還可談其畫面、拍攝技巧等;總之,可從一個角度去談,也可選取不同角度提出觀點;重要的是一定要說出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漸漸活躍,學生紛紛說起看過的影視作品。小孫提到了《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是一艘豪華客輪。船上有位富家小姐叫羅絲,遇到了一個窮小子叫杰克,兩人相愛了。后來,嘿嘿,杰克給羅絲畫了一幅裸體畫……”他的話引起了哄堂大笑。面對這略帶敏感的話題,我略略說了句:“大家笑什么呢?那不過是幅人體藝術畫罷了!”我追問小孫:“除了感人的愛情,影片還有什么讓你印象深刻?”“它的電影特技很棒!還有船撞到冰山要沉沒了,他們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我接過話茬:“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而將死亡留給自己,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大多數(shù)人高尚的人性品格。但片中還有一些反面人物……”小孫搶著說:“比如羅絲的未婚夫,他只想著自己逃生!這里還可以看出上流社會人物的虛偽和冷漠……”我暗暗松了口氣。學生又談了莫泊桑的《項鏈》及郭敬明的《幻城》,談得相當有深度。前者我看過,學生談時可以適當參與交流、加以點撥;而后者只是聽過,學生說時,我只能充當一個提問者與聆聽者。
這堂課上暗流涌動。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教師就會迎來許多未知考驗:有學生不配合教師提問,故意表現(xiàn)出不合作的態(tài)度;有學生為顯示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說一些擾亂課堂正常秩序的話;有學生說到教師不熟悉、不了解的內(nèi)容……這些隨機現(xiàn)象是課堂上自然生成的,是有生命的“流”,要正確處理此類應激事件,必須探查隱藏在現(xiàn)象后的“根源”,首先就需要了解、分析學生的心態(tài)。
高中生正處于“第二反抗期”,生理和心理成熟的“異時性”,使其已覺醒的自我意識很不穩(wěn)定,而對成人感、獨立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標的追求特別突出,對自我形象、能力等十分關注,對他人評價非常敏感。作為成長中的個體,高中生在課堂上一般會顯示出從眾、求異、逆反等多種心理特征。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也是個體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高中生特殊的主客觀條件導致其從眾心理傾向強,同伴的話勝過教師的苦口婆心,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對其社會化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大多希望在班級這個小團體中得到他人肯定,那先得肯定他人。反映在課堂上,就會演變成“人云亦云”“人否亦否”,某位學生的意見很可能會擴大化,變成大部分人甚至是全班人的集體見解,“哄堂”效應也會應運而生。
高中生作為特殊社會群體會受到社會轉(zhuǎn)型等問題的沖擊,又因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影響,自我意識急劇發(fā)展,充滿熱情、勇于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對新思想、新觀念有異乎尋常的敏感性和接納性,常以標新立異的裝束和獨特的言談舉止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在課堂上,他們大多希望教師或同學對其有深刻印象,無論好壞,以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求異”了:說與眾不同的話、做人所不為的事,這些都有可能突然地就出現(xiàn)在課堂上。
另一種課堂上常見的“逆反”心理,則指在接受外來教育、規(guī)范、制約后,刺激影響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冷漠、拒絕或反感、討厭等行為表現(xiàn)的心理現(xiàn)象。課堂上出現(xiàn)的學生不配合教師、和教師“對著干”或精神不集中、厭學等現(xiàn)象,大多源于逆反心理。一方面可能是青少年極為敏感的心理需要較多地被忽視,其自尊心受挫;另一方面,也正是青少年表現(xiàn)欲的體現(xiàn),即通過“示威”活動引起成人和社會對其存在和要求的重視。在這些獨立和“反抗”的行為中,其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變相的滿足;成人對其行為的斥責或批評,反而使其感到自己多少是影響別人了。
所以,我們在對高中生的施教中,針對種種課堂心理的成因進行探究非常必要。只有對學生那陰晴難捉的心理細加琢磨,揭開課堂心理的實質(zhì)、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的良策,才能更有效地應對課堂生成的應激事件,才能正確引導課堂中涌動著的那股“生命”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