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農(nóng)安縣華家鎮(zhèn)中心小學 奚 敏
在目前的小學教學階段,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滿足對小學生的教學需求,因此需要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來支撐新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進行思維培養(yǎng)需要教師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從教學技巧上對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有一個保障。如果想要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需要教師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活躍度,從而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科學的教育更多側向于小學科學探究活動,這完全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但是很多教師是為了改革而改革,也就是說他們并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能力而進行小學科學授課上面的改革,而是為了順應國家的要求而進行的授課方式的改革。這種改革并不是從教師內心發(fā)出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和應試教育下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幾乎沒有區(qū)別,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基本上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進行教學,教學的目標并不清晰,對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并不是很注重,這就導致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缺乏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對學生在以后的發(fā)展產(chǎn)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逐漸歸還于學生,但是很多教師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課堂,能夠在課堂中完成教學目標還是以自己為中心,將授課的任務作為課堂中的主要任務,而不是重點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即使將平時的課堂學習改為了活動探究,也是沒有重視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形成了學生對于小學科學學科的一種學習障礙,使他們無法去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總是機械地去記憶,使他們的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這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教師認為課堂討論只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途徑,這種途徑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是一樣的,只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應試中得到更高的分數(shù),這種思維是非常危險的,它的危險在于不僅僅教師在這種思維下無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也埋下了非常大的隱患。課堂討論是學生進行表達的一個途徑,是自己對科學學科內容思考后表達的一種方式,學生思維的形成首先是需要將其表達出來,然后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討論空間,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進行討論。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很簡單的,他們大多數(shù)只能對具象性的東西產(chǎn)生思維,例如他們面前的一朵花、一輛汽車等等這種實在的物體才能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而對于抽象思維的應用能力卻是非常低下的,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探究方法時,應當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去直接了解事物,從而引導學生產(chǎn)生思維活動,并將這種思維活動應用到活動探究上。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生長變化”相關內容時,如果單純地告訴學生如何去觀察植物,如何去認識植物的各個器官,小學生因為平時對植物的觀察并沒有那么細致,所以他們無法對教師的講述進行想象,如果這時候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拿出一盆花或者任何一種植物,讓學生進行實際的觀察,拿眼睛看、用手摸等直接的感官刺激都會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去認識植物,也能更好地去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也就是實踐精神。
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去動手操作一些實驗,通過學生對實驗的探究過程的理解,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例如,在進行地球自轉模擬時,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個地球儀和一個小手電筒,然后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真實地觀察到地球上面白天和夜晚的變化,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轉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這個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也使他們的思維能夠得到鍛煉,從而對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有巨大的好處。
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很多小學科學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實驗結果,從而當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時,就不再是探究性的學習,而是對教師所公布的實驗結果做了一個驗證性過程,使學生的實驗結論沒有任何創(chuàng)造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只是將實驗過程教授給學生,對于實驗結果則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從而能夠讓他們天馬行空的思維得到多種不同的探究結論,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教學方法,為小學學生帶來更好的課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