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龍虬中學 張寶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生活即教育”,認為教育的本源與重心均是生活,大力倡導“教、學、做”合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提升道德品質的重要學科,其生活化教學法就是將生活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在教學活動中穿插生活實例,在教學中體會生活,反過來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我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談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與探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順利展開需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開放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屬于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其開放性特性表現(xiàn)在以空間、目標、方法、內容為主的各個方面,需要形成開放的、同向發(fā)力的社會氛圍。教師應摒棄封閉式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大自然等資源,廣泛開發(fā)課程資源,增設跟知識相關的課外內容,從而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
主體性原則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必然要求,是指將學生當成與教師一樣的平等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平等獨立人格,注重學生差異性,選擇貼合學生實際、真實具體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道德與法治對自身生活的指導作用,從而更加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中的實踐性原則,是指教師應牢固樹立起“實踐育人”的理念,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與發(fā)展。初中道德與法治相比其他學科,其實踐性特性更加明顯,其許多觀點、理論僅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中堅持實踐性原則具有重要意義。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將生活目標和教學目標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掌握與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辦事,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做更好的自己”中,教師確立的知識目標是掌握做更好自己的方法、懂得發(fā)揮自身潛力,了解自己、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而價值觀目標則是貼近學生的實際,充分發(fā)掘每一位學生的差異,并讓學生積極接納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在這一教學目標設計中,教師緊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認知特點,讓學生在了解、欣賞自己的同時找到提升自我的途徑,做到知行統(tǒng)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補充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將學生生活的典型內容融入教材,從而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與感染力。教師可引入一些模范人物的事例作為教學案例,如焦裕祿、任長霞等,或者當今的時事熱點等,再或是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瑣事選取典型事例來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講解“獨立”的重要性時,教師可將走讀生與住校生的日常生活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懂得獨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始終貫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方方面面,包括課程導入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生活化、課后練習生活化等。首先,教師可通過故事導入法、歌曲導入法、漫畫導入法、時事導入法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題活動;例如在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借助“兩會”時事,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國情,讓學生在開闊的眼界中領會知識點。其次,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借助辯論、圖片、視頻、文字、小品等多樣方式,建構真實而又富有內涵的生活情境。例如在“善用法律保護自己”的課程中,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未成年人被傷害”的短視頻,接著向學生提問:如果你也遇到類似的傷害,應當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借助這一問題情境的設計,引發(fā)學生的共鳴,縮短學生與道德與法治教學之間的距離。最后,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問答、填空等課后練習方式,積極嘗試認知類練習與行為類練習等,讓學生根據社會中的現(xiàn)象展開探討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綜上所述,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生活化教學對于新課程改革尤為重要,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拉近課本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道德與法治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