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新城花園小學 陳小瑩
課標指出,品德教育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以活動為教與學的基本形式。品德教育活動性的特點要求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呈現(xiàn)的主要形態(tài)是兒童直接參與各種主題活動或其他實踐活動,從而使兒童在活動中體驗、感悟,促進其形成良好的德性。目前品德教學因多數(shù)學校安排的授課教師都是兼職教師,有的雖身兼班主任,但更多將精力放在了語數(shù)英等主要學科教學上,品德課程教學時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更談不上精心設計開展多樣的德育活動。而品德學科活動性的特點,則需要設計更多豐富的活動,因此,如果僅僅局限于原有教材和課堂教學,則往往事倍功半,須知教材僅僅是輔助,它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重要案例,但更需要教師善于運用教材,并突破教材整合更多現(xiàn)有資源,創(chuàng)設更多體驗活動,為學生的德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有利條件與契機。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我認為學校德育管理部門應廣泛利用有利條件,整體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以大德育觀為背景,開展德育課程資源統(tǒng)整,以此整體推進德育。所謂“大德育觀”即“時時處處皆德育”,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德育資源,社會、學校、家庭均可充分利用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品德學科相應的德育活動內容就寬泛多了。
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德育活動,若將主題德育活動與品德教學內容有機整合,使課堂教學延申至課外,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將課內課外融于一體,必能進一步提高德育有效性。當然,活動設計必須站在一定高度進行,這也對德育部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對品德課程標準與所有年級的品德教材、教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與把握。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有《試種一粒籽》一課,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在種植種子萌芽的過程中,去感受發(fā)現(xiàn)生命的神奇和不可思議,這樣的活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愿望。通常,教師會布置學生嘗試種植,但后續(xù)的種植情況可能就因不同教師的精力以及學生的注意力持久與責任心而呈現(xiàn)出情況不一了。而此教學內容如果可以與學校主題德育活動結合,在德育部門主導下,必會呈現(xiàn)出更為有效持久的教育效果。
如我校的校花為“太陽花”,結合本課,設計了全校性的主題德育活動——“小小太陽花”系列活動,在原有學科基礎上有了更多提升,賦予了更深內涵?;顒臃譃槿齻€階段:前期為了解?;v史、含義與種植知識;中期為種植階段,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做好日常養(yǎng)護與觀察記錄;后期為全校展示活動。首先,學校請來校長,由學生代表進行采訪直播活動,讓所有學生了解選定?;ǖ臍v史過程,明白?;ù淼木窈x,懂得學校對學生成長寄予的厚望,在此基礎上種植校花的意義就不同尋常了。在培育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等多種途徑了解種植的科學知識,并在過程中持續(xù)觀察做記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觀察能力。最后結合?;ǚN植,開展?;▽嵨镎购托;ㄖ黝}板報展評,內容涉及種植過程中圖文并茂的記錄,學生撰寫的?;ㄔ姼琛⑼{等。根據(jù)種植活動表現(xiàn),結合日常行為評比活動,開展“校花精神我學習”等的每月之星評比,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這樣持續(xù)開展的綜合性德育活動,真正有效地推動了品德教育實效性落實。
課標指出,品德教學提倡開放組織活動,打破封閉孤立的課堂中心模式,通過走出去建立校外活動基地等方式,為兒童開闊視野,更好地向自然、社會等學習。作為學校德育部門可聯(lián)系落實更多的德育基地,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體悟。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有《小水滴的訴說》一課,通過“小水滴”的歌唱與遭遇不幸后的訴說,激發(fā)學生愛惜水的情感,同時引導學生珍惜水、節(jié)約水。二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生活經(jīng)驗少,他們大都只知道平時用的水是水龍頭一開就有自來水,不明白地球上水資源的有限和寶貴。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使學生初步明白水的重要性、珍貴性,以及如何在生活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但是,我們都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適時開展德育基地——水廠參觀活動,就可以讓學生在認知上有一個更為深刻的提高。我校以清源水務有限公司為德育基地,每年在世界水日開展“一滴水的旅行”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學生親眼目睹了平時來得容易的自來水要經(jīng)過那多道工序,那么多的工作人員的辛苦勞動得到。而通過參觀污水處理廠,也知道了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的重要性,切身體會到水的寶貴。這樣的德育活動與品德課堂教學互為補充,課內所得課外驗證,大大提高了德育的針對性。
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累、能力與智慧的增長是在其生活中綜合實現(xiàn)的,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過程,加強可教育活動之間的整合和連續(xù)對提高課程的實效性至關重要。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中有感恩教育主題,使學生體會到長輩養(yǎng)育自己的辛苦,學會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體貼關心家人。在課堂有限的教育時間里,是無法深化落實到行為的。我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就為深化落實教育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班主任通過期初班級文化建設方案設計感恩教育主題,每月有內容,每周有反饋,如有班級就開展了“今天我當家”之去菜場買菜活動,“我是家庭小‘煮’人”之為家人做一道菜肴等系列家務體驗活動,還充分利用了家長群的實時反饋功能,將學生在家中的孝親敬長照片分享,激勵了學生,也掀起了互相學習的活動高潮。
品德教育絕不是單一的學校教育,它必須是全社會都應關注的熱點,學校、家庭的共同關注與合作在德育領域尤為重要。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最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彝ァ逃?,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重要途徑。品德課前與課后作業(yè)中,有相當部分內容需要家長的有力支持,課堂中進行的教育內容,課后落實情況也有賴于家長有效關注并及時反饋。所以在品德教師這里做好家校聯(lián)系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家長一起參與到學校德育中,品德教育的成效才能及時落實,學生才能真正養(yǎng)成良好的德性。另一方面,學校德育部門更應充分挖掘家長資源進行德育。如學校開展家長義工團活動,組織家長進行上學、放學時交通護學活動,就為學生提供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鮮活德育教材,同時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些都是生活中德育資源的挖掘。再如,家長各行各業(yè)涉及眾多領域,學校開設“太陽語”父母講堂,定期邀請自愿為學生授課的家長給學生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人工智能、理財知識、園林建筑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視野,為德育課程拓展了空間。
品德課程充分開發(fā)并有效利用各地區(qū)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既是擴展和深化課程的有效途徑,也是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社區(qū)資源是不容忽視的德育途徑,現(xiàn)在的社區(qū)活動多姿多彩,對未成年人關注度很高。我校所在的社區(qū)就組織了“湖西小當家”團隊活動,如走訪勞模、慰問孤寡老人、迎新活動、志愿服務等,吸引了我校大批學生積極參與到有意義的活動當中。學校與社區(qū)合作開展多樣的德育活動,對學校品德教育是一個有效的補充。
綜上所述,在大德育觀背景下,品德教育的有力組織者——學校德育部門要在品德教育中起到整體籌劃、主體推進的作用,充分挖掘課內課外的德育課程資源,有效整合才能保證德育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