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由法國作曲家圣-桑所作,因其炫技性和藝術性高超被移植在各個樂器中進行演奏。近年來,為了提高二胡技術訓練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移植作品應運而生,本文將從二胡移植作品的角度分析《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這首作品的藝術特色,從而闡述移植作品對二胡演奏技法的影響。
關鍵詞:圣桑 ?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 二胡移植作品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4-0065-03
一、二胡移植作品現(xiàn)狀
20世紀20-30年代,劉天華先生致力于國樂的改革,在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教學、器樂演奏和革新方面對近代中國器樂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創(chuàng)作中他借鑒了中西樂器的演奏技術,如古琴的泛音、單弦卡戲的大幅度移動把位、小提琴弓法、樂曲多段體結構、變奏曲式、和弦琶音和近關系轉(zhuǎn)調(diào)等等,都極大的促進了二胡的作品和演奏技法的發(fā)展。[2]近年來,為了提高二胡技術訓練的系統(tǒng)性與科學性,豐富二胡演奏技巧,許多音樂家在練習曲和樂曲方面都借鑒和移植了適合二胡技術訓練的作品,如《開塞》《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回旋隨想曲》《卡門主題幻想曲》等,通過對二胡移植作品的訓練,極大地提高了二胡演奏技術。
目前二胡移植作品數(shù)量約有兩百多首,雖然作品數(shù)量很多,但是經(jīng)?;钴S在舞臺上的曲目卻屈指可數(shù)。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高難度演奏技術的局限和音樂旋律的流暢性讓人望而卻步,而留存下來又被普遍演奏的作品已堪稱二胡移植作品中的經(jīng)典?!兑优c回旋隨想曲》因其炫技性和高超的藝術性被移植在各個樂器中進行演奏,本文將從二胡移植的角度對這首作品的演奏技法進行分析,從而來闡述移植作品對二胡演奏技法的影響。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夏爾·卡米爾·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法國鋼琴家、管風琴演奏家,是浪漫主義時期一位多產(chǎn)的作曲家。[1]《引子與回旋隨想曲》(Op.28)創(chuàng)作于1863年,是圣-桑為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與樂隊作品。
這首作品是一首具有西班牙風格的藝術性與炫技性結合的作品,幾乎用到了所有的音域和豐富的技巧,而音樂的藝術性高于炫技。1865年圣桑親自指揮,由薩拉薩蒂首演。圣-桑巧妙的將西班牙民間舞蹈音樂元素和法國式的浪漫相融合,使這首作品既充滿激情又賦予濃烈的浪漫情懷。音樂分為引子與回旋曲兩大部分,作品借鑒哈巴涅拉舞曲型的旋律,整體音樂風格具有西班牙民間舞曲的特征。2001年,于川將這首作品移植為二胡曲,極大的拓寬了二胡演奏技巧進一步的發(fā)展,意味著民族樂器也可以演奏高難度的世界名曲。
三、移植作品中的二胡演奏技法
在眾多風格的二胡作品中,移植作品已成為二胡藝術中重要的風格之一,在曲式結構、節(jié)奏節(jié)拍、和聲調(diào)性、演奏技巧等方面極大的革新了傳統(tǒng)的二胡演奏技法。整首作品采用了回旋曲式,由引子和回旋兩部分組成,作品中所用到的演奏技法也相當考究,充分的體現(xiàn)了二胡這一民族樂器演奏移植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技巧多樣性和音樂感染力,投射出二胡演奏技法發(fā)展的系統(tǒng)、科學、規(guī)范性。
引子部分前兩個音一放一收,帶入感極強,有一種靜謐憂郁的氣息和娓娓道來的敘事感,層層遞進又收放自如,有著濃郁的西班牙音調(diào),優(yōu)美旋律的訴說體現(xiàn)了二胡音色的細膩和纏綿悱惻的情感內(nèi)涵。連頓弓結合和一弓多音營造出了連綿起伏層出不窮的效果,將引子推向了高潮。
(一)顫音
裝飾音的運用可謂是作品中的點睛之筆,顫音、倚音、回音、滑音等裝飾音的運用為整首作品增添了音樂的感染力和靈動性。演奏顫音時左手手掌放松,運用保留指的同時手指抬打琴弦,指尖落弦力量要集中。為了保證顫音的松弛度和持續(xù)性,一般都是由慢至快循序漸進地訓練,從而達到顆粒性的清晰效果。一旦走捷徑?jīng)]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的訓練,手掌在快速抬打時會越來越緊張導致手指僵硬、顫音時值不均勻、音色模糊、音準偏差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演奏者要準確把握裝飾音時值,不宜占用主音時值形成音響上的滯后感,手指起落要放松且迅速,顫音要清晰有顆粒性,給人以輕盈活潑、靈動自如的感覺。
(二)頓弓的運用
6/8拍切分節(jié)奏的運用是這首作品的一大亮點,使得這部分音樂性和舞蹈韻味十足,回旋主題節(jié)奏感很強,休止符的出現(xiàn)更加突出切分節(jié)奏的特點,既要突出重音和休止符時值的把握,又要有很強的跳躍性,聽起來富有彈性。
小提琴演奏頓弓是依靠一定的慣性順勢做出的動作,用手腕和右手食指帶動慣性運弓,右手持弓要放松有彈性。前半弓演奏能夠更好的控制弓毛與琴弦的摩擦力,右手下弓松弛有度,避免弓毛用力下壓造成音色發(fā)緊的音響效果;二胡演奏頓弓時右手手腕發(fā)力,同時手指要緊貼弓毛、控制運弓速度和拉弓長度,發(fā)力要迅速、集中,保證音色干凈且鏗鏘有力。換弓時音頭的重音要突出,既要表現(xiàn)出音與音之間顆粒性的頓挫感,又不失“聲斷氣不斷”的連貫性。
兩種樂器雖然形制上不同,但是縮短運弓長度、集中發(fā)力、手腕占主導的方法卻不盡相同。右手拉弓集中發(fā)力形成瞬間的爆發(fā)力來突出連續(xù)切分節(jié)奏的舞蹈性,使得音樂發(fā)展更加緊湊,加強了音樂的動力性和跳躍感,每句尾音收音時稍帶揉弦會有意猶未盡的韻味,營造出深層次的律動感。
(三)快速換把
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連續(xù)的快速換把和上下行的琶音。由于小提琴與二胡樂器形制和演奏技法的區(qū)別,二胡演奏大段落的快速換把跳把時對左右手的要求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左手手指要呈放松狀態(tài),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手指肌肉記憶的形成對音位距離的準確把握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右手手臂、手腕、手掌都要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在換弓的過程中,演奏的速度與拉推弓的速度相符合,也就是說弓長隨著曲速的快慢做以長短的變化來保證換弓時音與音之間銜接的連貫性,可以一定程度地減少換弓和換把的痕跡。
二胡與小提琴的運弓原則是一致的,都要求運弓的自然和松弛性。所以在快板部分強調(diào)松弛的同時,要保證每個音符的顆粒性和清晰度,避免由于雙手配合不到位造成的滯后或搶拍的問題。要達到這一演奏水準則慢練至關重要,加之節(jié)拍器的輔助練習,循序漸進才能達到速度與清晰度的高度統(tǒng)一。
整首作品結構嚴謹,用二胡來演奏這首作品充分的展示了其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和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內(nèi)涵,結合西方音樂理論中十二平均律的特點對二胡音準的訓練和要求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四、結語
在圣桑的音樂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的原則,如曲式結構、和聲運用、調(diào)性的轉(zhuǎn)換等都建立在嚴謹?shù)幕A之上。其音樂作品中所透出博學多才的哲學思維、配器編排的創(chuàng)新以及特有的美學思想讓他與同時代的音樂家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所以,圣-桑的音樂作品不僅有著法國的浪漫傳統(tǒng),而且又保持著古典主義嚴謹?shù)膭?chuàng)作思路,《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這首作品就是其既保留了法國的傳統(tǒng),又將高度的技巧和古典曲式巧妙結合的最好體現(xiàn)。
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移植作品對二胡的演奏技巧和音準把控都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為二胡這門傳統(tǒng)樂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演奏曲目的選擇上,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炫技性的作品而忽視傳統(tǒng)曲目的練習,應在繼承傳統(tǒng)音樂的基礎上求發(fā)展,美美與共,民族樂器之所以能夠國際化的普及,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和熏陶,這正是民族音樂傳統(tǒng)韻味和民族文化“根”的體現(xiàn)。
挖掘其新意,保留其韻味是致力于二胡這門樂器發(fā)展的生存之道,如何合理的權衡和拿捏移植作品與傳統(tǒng)曲目的選擇,怎樣西學東鑒取其精華來拓展和豐富二胡演奏技法,如何把握好借鑒尺度才能更好的詮釋音樂作品,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閆潔敏.二胡與世界名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
[4]周遠成.兼容并蓄,求同存異——淺談二胡《引子與塔蘭泰拉》的作品移植與演奏技法[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7年.
[5]練雯琦.圣桑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演奏分析與思考[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6]張奉愷.又一次“西學東鑒”的嘗試[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4年.